学文网

诵读古诗词

时间:2023-08-15 08:58:18 文/王明刚老师 诗词学文网www.xuewenya.com

诵读古诗词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无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诗词。

  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还可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跃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意味。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

  读古典诗词给予人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读诗词的人也许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有诗云:“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读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的气质之美。

  我爱诵读中国的古诗词。

诵读古诗词2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分级读本,我深受启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渐渐地成长起来。这本书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每一首都令人心动,每一篇都妙趣横生,意味深长,让我深深地感受了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

  这本书告诉我做人要有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有时想想,我平时有很多不礼貌的地方,大人总是教育我,可我总是不听他们的话,动不动就和他们顶嘴吵架,有时太任性了。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我却不听话,不自觉学习,让他们操不完心,真得太不应该了。现在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爸爸妈妈之所以啰嗦,那不都是关心疼爱我吗?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听他们的话,我也要理解他们。

  特别是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时,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学习要勤学多思,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在学习生活中,有时遇到难题就绕着走,怕动脑,怕麻烦,不想问老师和同学。看了这本书我现在明白了,如果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学习成绩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记住这句话。

  这本书历经千百年,让人百读不厌,今后我一定要用心读它,让它陪伴我长大。

诵读古诗词3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逐步推进,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涵养,发展其审美能力,诵读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并为众多教育理论研究者所讨论。本文即立足于课程改革,探讨诵读教学的定位;从诗词的特点及其鉴赏规律来研究诵读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策略进行探究,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

  一 诵读教学的定位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一指导思想应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呢?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流传不衰,为后人代代传诵。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我们或是聆听到作者赏景观物时所发出的赞叹,或是欣赏到作者所描绘的名物胜景,或是感受到历代作者不同的情志,以及灌注其中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美学传统;而这一切,既是当我们沉浸在那诗画交融的情境之中时,如春雨润苗般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于心,又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而引起我们不同的想像和感受,正如王国维在论述关于情境关系时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因此读者在鉴赏诗词时,经常带有主观色彩。

  读者对于诗词的把握又是多元的。例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这句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与爱情有关的词句,王国维将这首词引伸为人生的一大境界,梁启超则说此词是词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是自身高洁的写照。

  “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是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主体;同时主体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

  鉴于读者对诗词的主观理解,读者对诗词多元的理解,以及读物与读者的相互的关系,若想既正确把握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即为诵读教学。

  ㈠ 诵读教学体现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其学习过程的体验性。

  诵读是玩味的过程。按照《诗品》的见解,诗以抒情为审美特征,因此,诗歌的诵读鉴赏会产生“有滋味”的美感特征,即所谓:“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而这“玩”、“味”二字充分表明,诵读需要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在诵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而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的是对于艺术特色、修辞手法的传授,课堂教学以分析为主,把一首首含蓄隽永的诗词的教学机械的肢解为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词句讲解、主题分析、艺术特色总结等等毫无生命力的片段。这样的做法恰恰忽视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诵读教学的规律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它不再是以分析为主,而是代之以反复的情感体验;不再仅仅把艺术特色单独地作为教学的重点,更注重的是品味、涵永的过程。

  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诵读使学生融入情境,可以达到主体情感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古人亦云:“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生,声亦足引文。循环复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从以下案例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诵读在诗词教学中所起到的创设情境、整体把握,为体会作者情感作铺垫的作用。

  实验班1 师:介绍作者及相关流派,朗读文章(读的没有任何语调变化)

  师:提问学生对《望江南》主要内容的理解

  生1:描写景色的词

  生2:写人物的词(学生不能准确地回答出这首词是一首思妇词)

  由于最开始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的不到位,致使教师随后安排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在拓展中,学生的理解不到位,从内容到艺术特色的衔接过程也不流畅。

  普通班1 师:范读《望江南》(读的声音不洪亮,读的过程中被学生的议论打断,议论的内容是词义与个别学生的名字相同)。

  师:请一组同学分别诵读本词,介绍作者及其流派。师生共同探讨词上、下阕的内容。

  生:略(能够较准确的回答出词的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基本理解这首词的主旨,这节课完成了基本的鉴赏任务。但是,从课堂气氛来看,学习一首思妇词,学生的状态不应该是很兴奋雀跃的,学生经常因为对词的理解不正确而窃笑。

  普通班 2 师:放录音《望江南》、《渔家傲》反复听三次(张家生版,声音抑扬顿挫)录音读到第二遍时,学生自觉跟读,模仿腔调,此起彼伏。

  生:集体诵读全词(学生完全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

  在以上三个案例中,从实验班1与普通班1的对比中,原本实验班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比普通班强,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在普通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在实验班则一开始的内容理解中就出现了问题,因而在接下来的鉴赏与扩展中教学效果都不理想。两个班都是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前五分钟都有作家背景介绍这一环节,不同的是普通班请了7位同学诵读这首词。差别只在这一环节中,但是普通班1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实验班1,这说明,只从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方面,就设想学生能理解词的主旨是不全面的,毕竟单从作者的生平背景或是流派特点来介绍是具有概括性的,必须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诗词思考、体会的过程。因此在普通班1中,请7位同学诵读的这一过程对于这堂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逐渐体会词的主旨及作者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普通班1与普通班2 的对比中,普通班1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诵读7次,普通班2学生包括自发的跟读以及教师的安排诵读共8次。从课堂效果上看,普通班2比普通班1 明显要好,有些理解能力好的学生能自主的思考、并且向老师提问,而这个问题正是老师下一个要讲的内容。可见学生完全融入到了课堂中,并积极思考问题,思路正确。比较两课教学过程的不同,差别就在于一开始范读环节中,普通班1是以读准字音为目的的范读,而普通班2则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由朗诵者的抑扬顿挫的声调、雄浑的声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词的魅力,因而学生在听第二遍的过程中自发的模仿,在后半堂课的分析中,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作者情感,课堂效果显著。 因此让学生听录音的范读是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情志的关键,随着高低起伏的语调,作者的踌躇之志或是壮志情怀都在精彩的诵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以上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诵读对于诗词教学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整体把握诗词,还是创设情境,都和以往的课堂不同,不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由教师安排,教师完全控制学生的思考,而是在学生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理解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主观情感与作者情感融合的过程,体现着学习的主体性及过程的体验性。

  ㈡ 诵读教学体现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既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这里指出了语文课程理念的两部分:培养理解运用的能力和丰富积累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们思想情志、社会文化的负载工具。”

  古诗词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托,是语文课程中各阶段都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诗词本身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本民族的悠久的历史与辉煌,更是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思想、情志、文化的依托。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鉴赏主体会逐渐形成文化的积淀,炎黄子孙代代传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在诗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着我们。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我们感受着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壮志;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之志;再到《渔家傲秋思》中作者心忧国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无不体现着民族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提出的学习目标8中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说明了语文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提出的又是对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古诗词诵读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达到文通字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诵读不仅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更是了解古人、认识社会的途径。此外在诵读的过程中,古人的高节之志不断内化,学生在诵读中融入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以此达到对于爱国情志、*道德品质的培养,并能从中学会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及其哀乐。

  综上所述,在诵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发扬和流传,体现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诵读,学生掌握了欣赏、品味诗词的方法,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诵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诵读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体现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溯本求源:从诗词的特点及鉴赏规律看诵读教学的依据

  华夏文明灿烂悠远,诗、词是五千年华夏文化中的奇葩,是为后人取之无尽的宝藏。因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词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是对华夏文明及文化经典的继承与发扬。

  从诗词自身的特点来看,从先秦两汉至明清时期,诗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和歌舞。从《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文心雕龙乐府》称“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到《宋书谢灵运传》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都反映了古典诗歌与音乐的联系。

  词则更是被称作“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具有形式灵活的特点,可以和乐而歌:“盖唐代以诗入乐,诗句齐整,而乐谱参差,以词就谱,必加衬字,久之,感其不便,于是或出于乐工之请求,或由于词人之自愿,依乐谱之音律,作为长短句之新词,以便歌唱。” 由此可知词与音乐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因此,鉴赏诗词,我们不能只把它当成一门语言的艺术,今天的诗词鉴赏和教学,虽不必再和歌而唱,但依然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其音乐性特征,通过诵读体会其音乐美,从形象、音乐、情感等多方面,全面领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陈良运的《中国诗学批评史》中则说:“声律音韵是‘声文’。 那么,“诗词曲为何要讲求押韵、平仄与节奏? 完全是,而且仅仅是,为了获得欣赏上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效果。”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其声调、押韵、节奏中。诵读即从诗词的这些方面入手,体会其音乐美的特点,进而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诗词的音乐美可以通过诵读在声调、押韵、节奏中感知,而对其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的体会则需要通过鉴赏主体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想象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过:“诵读是口、耳、脑、眼、心并用的过程。” 通过诵读形成语感,以达到“识文-明象-得意-悟情” 的最终目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在读者脑海中呈现,其形象由此而感知。进而可以体会到意象所创造的意境,以及意境所传达的情感。《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所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陈良运解释说:“这样说来,凡是最精彩的意蕴含而不露就是‘隐’。‘隐’是对情意言,‘秀’是对文辞言” 。由此可知,诗词的文外之旨,精彩而意深。即在文外,就不是我们仅仅通过了解诗词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或是绮丽的语言所能感知的,它需要在品味、诵读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去感知它。如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由11组意象组成,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过诵读,在声音、景象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而了解其羁旅漂泊之感。

  从诗词自身的特点来看,通过诵读法鉴赏诗词,可以全面的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形象美、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古诗词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三部分:

  1、古诗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

  3、带“龙”的成语9个;含有“想”意思的成语6个;表示杰出、不一般的成语5个;描写态度和蔼的成语5个;成语接龙一组。

  三、教学时间:

  1.每周的经典诵读课及一、三、五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

  (2) 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 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五、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20xx年版

  二、选读书目。(根据各自爱好有选择性的阅读。)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诵读古诗词5

  1.古往今来,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得最绝:“,。”

  3.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 ,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4.搞好西部开发,重要的是做好退耕还林,以期在西北沙漠中兴起绿洲,在戈壁中出现草原,再现《敕勒歌》中的“ , , 。”的景象。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6.《天净沙·秋思》中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的句子是: , , 。

  7.《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

  8.“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再写出两句含“雨”字的诗句①。②。

  9.古诗词中描写秋季景色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两句:①。②。

  10. ,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1.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接天莲叶无穷碧,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4.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忆江南》)

  15.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1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17.随风潜入夜, 。(杜甫《春夜喜雨》)

  18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9.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2.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3.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25.粉骨碎身浑不怕, 。(于谦《石灰吟》)26.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7.醉卧沙场君莫笑, 。(王翰《凉州词》)

  28.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29.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0.春色满园关不住, 。(叶绍翁《游园不值》)

  31.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3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

  33. ,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4.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5.不知细叶谁裁出, 。(贺知章《咏柳》)

  36.王师北定中原日, 。(陆游《示儿》)

  3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诵读古诗词6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

  四、讨论探究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诵读古诗词7

  一、活动准备

  1.投影仪、记分牌及投影片若干。

  2.学生选定诵读篇目、备齐纸笔。

  3.学生自带一本诗词读物或一幅抄写诗词的书法作品。

  二、分组准备,推荐选手

  学生自愿组成3-5人活动小组,推荐一名选手上台参赛(小组成员要轮流当选手,不能连任),另选两首课外诗词写在投影片上(各小组选题重复的不能超过3首)。

  老师分发记分牌和投影片,主持人给小组和选手编号,通报各组选题。

  三、抽签背诵,评选能手

  第一轮:将已经学过或要求背诵的古诗词题目及作者写在纸条上,由选手抽出三首诗,当众背诵,每首诗满分为10分。

  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且正确、流利。观众席上各小组用记分牌打分、亮分,各组打的分数之和即为选手得分,由老师在黑板上标出。

  第二轮:选手依次背诵自选的课外诗词,主持人投影出示诗词全文,各小组对照投影给选手打分,要求及做法同上。

  此外,选手若能加背一首课外诗词,另奖2分,但必须正确、流畅,否则倒扣2分,而且加背的诗词不能超过三首。两轮竞赛得分之和的前三名即为此次活动的背诵能手,全班鼓掌祝贺,这三位同学的名字将写进班集体的光荣榜。

  四、抄录诗词,自由诵读

  竞赛告一段落,各小组交换课外读物、摘抄课外诗词,然后自由诵读。老师巡视、答疑。主持人收集书法作品,课后组织评委评选,择优张贴到“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学习、欣赏。

  五、挑战能手,争当“擂主”

  下课前5分钟,挑战者(包括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可选用古诗联句、报字说句、报题背诗、据问背诗等形式让背诵能手检验自己的实力,并选读或加背1一2首课外诗词。

  如能胜出,即为“擂主”(下次活动的主持人),名字也上“光荣榜”;如果出师不利,就在背诵能手中推荐一名同学做“擂主”。不过,“擂主”评选一般比较灵活,比如有一位挑战者虽然在按要求背诗答题中表现欠佳,但最后因声情并茂地自选朗诵了一首诗,赢得满堂喝彩而顺利当选。

  六、活动小结

  教师小结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向同学们提要求、发号召。

诵读古诗词8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想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妙哉——诗词诵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领读员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递减趋势;全擦掉了,学生就又背过了一首诗。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二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晨读时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则更有助于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效果更佳。

  美哉——诗词画

  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谓诗中有画。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的同时,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将学生的诗配画作品装订成册,美其名曰《诗情画意》,可以供同学们日常赏阅,还可以定期评选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乐哉——诗词牌

  学生每人手里都有一些自己制作的诗词卡片,一面抄写题目、作者,另一面抄写诗(词)文。可以四人一起玩诗词牌,每人依次摸牌,如看到题目、作者则背诵诗文,看到诗文则说出题目、作者,答不出则让下一人回答,最后以得牌最多者为胜。还可以引入联赛机制,以免学生日久生厌。诗词牌让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不亦乐乎?

  悠哉——诗词队

  放学时,同学们背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路人纷纷侧目。背诵诗词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一举两得。

  善哉——诗词赛

  每学期临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队竞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小队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小队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队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

  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从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老师们,就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循着李太白、苏东坡等人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在古代诗词营造的精神家园中留连忘返吧。

诵读古诗词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词10

  一、 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加学生课外积累,营造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良好氛围,展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新形象,几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迎接20xx新年的到来的到来;立足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工作安排,五年级计划在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举行“迎新年”杯古诗文诵读比赛

  二、主 题

  在完成必背篇目的基础上,进行自选篇目的背诵。

  三、比赛形式

  团体表演

  四、时 间

  表演时间不得低于4分钟。

  比赛时间:20xx年12月xx日(周四1:00 ~ 3:00)

  五、地点:实验室

  六、参赛对象

  五年级全体学生

  七、组织形式

  采取自荐和推荐结合的形式报名参加。

  1、宣传

  2、报名——有兴趣参加的同学到各班班长处报名。

  3、参赛同学于12月xx日下午12:50集中实验室室抽签决定出场序号。

  八、奖励办法

  1、团体奖:一等奖一组,二等奖二组,三等奖三组。

  2、个人奖: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

  九、组委会成员

  1、组长:唐尊哲

  成员:余联军 刘文军 王晓彬

  2、评委成员: 唐尊哲 余联军 刘文军 王晓彬

  3、计分员:宋志敏 王海涛。

  4、会场布置:王晓彬

  4)比赛流程:

  (1)比赛由一部分组成:这考察了选手们的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评分标准:(满分50分)

  表演内容:(40分)

  3)必背篇目完成数量(15分)

  4)附加篇目完成数量(15分)

  5)能表达出诗词中所含情感。。(xx分)

  语言艺术:(xx分)

  6)发音标准,流利。(xx分)

  (3)评分规则:评委明确给出每部分评分(评分为整数),由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加总,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取平均分为选手比赛成绩,按成绩排名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诵读古诗词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属于课外自读古诗词。

  二、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古诗词的一些经验,可以自己简单的读一读古诗词,但是可能还在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

  2、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感觉这节课要读的这四首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写作的方法多样,可读的角度较多,我就有点纠结,要从哪些角度带领你们读呢?不好选择,只好来寻求你们的帮助,你们来和我说说,你们平日里是从哪些角度来读古诗词的?

  (二)自由批注

  师:我们上学期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本单元在名著阅读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以往阅读古诗词的经验,从四首古诗中自选一首,自选角度做一个批注。

  生:批注

  (三)发言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四)呈现老师批注

  1、怎样理解“诗中有画”?

  2、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怎么传达出来的?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五)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读古诗

  (六)我们一起来有情感的朗读四首古诗词

  (七)学生任选一首诗一个角度,动笔写一写赏析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赏析;

  2、教师进行相关语言表述的指导。

  (八)作业:积累背诵四首古诗词,并继续完成其它三首诗的赏析。

诵读古诗词12

  小学生学古诗方法

  【摘 要】小学生阶段,如何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小学

  小学生阶段课本中古诗不论是哪个年级段,都有一板块是古诗,可见对古诗多么重视。学生们都要学习古诗,对于小学生又是最难的,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理解能力有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诗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那么如何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怎样学好古诗我总结了几点:

  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写的内容。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诗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一、熟读成诵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诵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积累要选择学生易读易记,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及多读,朗朗出生的诵读,低唱慢吟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想象入境法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认知优势,把生涩的古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小学生背诗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相信通过画画,一定会加深他对诗的理解,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画画一方面也培养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者如何把古诗转化为画面,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记忆的激发,兴趣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即将诵读过程作为佳作欣赏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读其他有关的“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绝句》:“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文章的写作背景。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就要适时准确地给学生补充作者所写作品时的年代及当时的历史状况,还有诗句所包含的历史典故。当然这些背景资料亦可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来解决。不管怎样,只有在准确把握了作品的背景资料时,才能正确地去理解作品的意境、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理解重点词语,明确句子大意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领会句子含义,把握重点句子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邵清石.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xx-03-01.

  [2]王晨. 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 华东师范大学,20xx-08-01.

  [3]朱晓娜.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j].魅力中国,20xx(7).

  [4]孙艳莲. 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 华章,20xx(3).

  [5]王扬.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xx(5).

  [6]胡虹丽. 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xx(3).

  [7]张连英. 入经典之门 闻古韵之香——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j]. 中国校外教育,20xx(5).

  [8]郭燕红.“文”与“言”比翼齐飞,“效”共“趣”长天一色[j]. 中学教学参考,20xx(5).

诵读古诗词13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论语>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知识与能力);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过程与方法);能调动原有的古诗词储备,积累诗文,增强古文背诵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这三个目标的设置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比较朴实的,因为这仅仅是古诗词诵读的目标而不是古诗赏析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让学生用楷书默写其实考虑到现在好多学生书写不过关、质量差,说到底还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课堂上用毛笔现场楷书书写一首给学生看,考虑时间关系省去了了这一步。

  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诵读法:韵脚法、理解记忆法、情景想象法、诵读记忆法、分析记忆法、对仗记忆法、歌曲串唱记忆法、反复朗读加尝试背诵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时间紧,考虑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如何去精准诵读古诗词,做了取舍,仅仅展示了后两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实际上是对这堂课的一个延生,说到底它跟这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我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会整合的,更何况语文就是整合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能调动原有的古诗积累形成整体,此处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题和相同作者的诗词形成整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自主记忆古诗的意识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喜欢上古诗词,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场的方式,学生现在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耍酷、喜欢另类、喜欢追星……所以用这种比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级我做过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我实践下来效果相当良好。记得牢,便于课外复习,随时随地哼唱起来就把古诗复习了,决解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三、思教学内容

  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层,一层是通过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来引领学生背诵《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这四首古诗,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整体感知诗意和感情的基础上通过高效的方法识记、理解记忆、拓展记忆古诗,让学生知道学古诗不仅是为了考试,还可以修养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层,就是通过四首古诗的诵读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领悟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火眼金睛音和形,读通诗词有韵味;整体感知意和情,各显神通忆比拼;理解默写来巩固,积累拓展再延伸;课外复习抗遗忘,古诗从此记心上。让学生知道,背诵古诗是讲方法的,讲过程的,是讲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导的,是讲层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让之东流不管不问的。要让其和原来的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整合,从而抗拒遗忘。遗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课外及时复习,按时复习,循环复习,真正让古诗记在心里,进而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思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导入新课,诵读四首古诗词并感知方法,增强古诗诵读信心提升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课前准备和导入新课学生是比较接受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级学生唱歌记古诗词的视频并和学生谈话,导入中展示马龙汶河边的柳树,并手拿《唐诗三百首》,创设情景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有诗歌生活就有诗意。

  诵读四首古诗词这一环节,按照我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的口诀分布展开,但是因为我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大,太在乎一堂课的延展性,所以到后来和"精准早读"的主题相背离,此时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指南针,课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次。如果我的教学目标只设计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这节课单就是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让其背诵的话,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读课,但我又于心不甘,我想我不仅要教学生语文,更要通过语文去教人。好多专家和同仁都发觉我把早读课上成正课,我非常接受专家的批评和指正。因为我想: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的人生,人生语文,语文人生。课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载了我对语文对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过这堂课我想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略有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任督二脉",让他有兴趣有热情去学习,他才可能变成语文高手。所以在课堂尾声之时引出雷海为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热爱古诗词的热情,这寄托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没有把握好,学生不熟悉,自己仪态太过威严,时间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环节都流于形式,这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读上下工夫,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记忆的成果,原本的多种形式的背诵和当堂课的默写都变成了赶场,重点未突出出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课,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五、思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的初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下自主学习,但实际上下来,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让学生禁锢在我设计好的线路和教学流程之中,束缚了其自主性,上下课来所以我感觉非常心慌和不安。这也是以后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倡的,教师应多考虑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

  六、思教学效果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里的人情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师还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或许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可以以此为镜来正视我们的语文课堂。

  反思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真实的课堂情景问题。当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决课堂问题,但是,通过反思可以为解决课堂问题指明方向、扬长避短。

诵读古诗词14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新课改精神及上级部门精神的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可以说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中国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国学,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落实以上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师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是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国学经典比赛活动的计划,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国学经典。

  1、首先积累背诵国学经典,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

  2、号召学生收集国学经典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国学。

  3、利用《唐诗》、《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国学经典,利用晨会和班队会诵读国学经典。

  4、利用课前3分钟背诵国学经典,一二年级学生要求课前背3首古诗,三六年级学生要求课前必背4页内容。

  5、家校结合,利用家长帮助学生积累国学经典。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也证明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三、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国学经典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国学经典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让国学经典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诵读古诗词15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诗词背诵默写,作者文学常识。

  2、通过了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一、文学常识

  1、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也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的体裁。这类诗歌,从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因而四言诗都是古体诗;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2、《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氏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非一时一人所作,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3、曹操(155年-220年),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4、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其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今有《刘公干集》。

  5、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赞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

  二、重点字音

  遗(wèi)老骥(jì)伏枥(lì)养怡(yí)

  三、文章翻译

  1、庭院里一株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朵开得繁盛(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他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2、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骏马卧在马槽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也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高山之上挺拔耸立的松柏,承受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寒风。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刚劲!严冬中冰霜严酷寒冷,松柏依旧终年端正挺拔。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是)松柏天生就有耐寒的本性。

  4、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内这里有雨那里刮风。艰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房屋多么萧条,狐狸、兔子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四、主旨归纳

  1、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2、这是一首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表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3、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勉励之意,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坚贞自守的品格。

  4、这首诗描写了海边人民的困苦生活,表现了底层百姓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他们内心的恐惧与凄楚,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五、赏析句子

  (一)1、后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2、诗歌采用何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1)反衬:诗歌开头四句描绘了春日叶绿花盛的景象,一切都欣欣向荣,然而置身其境的是一个幽怨的思妇,美好的景致更反衬出思妇内心的愁苦。

  (2)抑扬结合: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二)1、前四句作者选取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诗歌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三)1、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作者的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挺挺,傲骨铮铮。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崔涂孤雁诗词鉴赏2023-08-23 20:20:19

古诗词的作文合集9篇2023-08-25 04:41:06

古诗词的作文锦集六篇2023-08-18 14:48:23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原文2023-08-25 04:53:37

崔涂孤雁诗词鉴赏2023-08-23 20:20:19

古诗词的作文合集9篇2023-08-25 04:41:06

古诗词的作文锦集六篇2023-08-18 14:48:23

感恩老师的古诗好词好句5首2023-08-22 07:22:51

关于对老师感恩的古诗词2023-08-20 01:19:11

关于七夕的伤感爱情诗句2023-08-12 19:55:25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