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2)填空式背诵。(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3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首古诗题目,自读,思考: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
2、你还想了解什么?
3、简介诗人及背景。互相交流资料。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二)、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对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解释: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简介:①渔歌子 词牌名 ②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全班交流: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他心里想着什么?
5、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五、总结升华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七、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八、默写两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4]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渡汉江2023-08-23 20:53:18
含蓄表达爱意的诗词2023-08-22 18:06:23
小孤山古诗词2023-08-26 12:59:33
曲江古诗词2023-08-21 05:23:47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渡汉江2023-08-23 20:53:18
含蓄表达爱意的诗词2023-08-22 18:06:23
小孤山古诗词2023-08-26 12:59:33
感恩老师的古诗好词好句5首2023-08-22 07:22:51
关于对老师感恩的古诗词2023-08-20 01:19:11
关于七夕的伤感爱情诗句2023-08-12 19: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