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等诗词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描写自信的古诗词2023-08-23 21:21:27
学诗词总结范文2023-08-16 12:46:00
陈玉兰诗词原文鉴赏2023-08-16 03:56:12
广益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之夏日绝句2023-08-18 00:04:59
描写自信的古诗词2023-08-23 21:21:27
学诗词总结范文2023-08-16 12:46:00
陈玉兰诗词原文鉴赏2023-08-16 03:56:12
感恩老师的古诗好词好句5首2023-08-22 07:22:51
关于对老师感恩的古诗词2023-08-20 01:19:11
关于七夕的伤感爱情诗句2023-08-12 19: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