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时间:2023-08-20 22:00:48 文/黄飞老师 诗词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初一语文诗词学案

  自主预习:

  一、作品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

  三、写出下列注释,并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1.迢迢(tiáo):

  2.皎皎: 3.擢(zhuó):

  4.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5.杼:织机的梭子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7.零: 8.几许: 9.盈盈: 10.脉脉(m m): 11.素: 12.涕: 13.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4.间:

  四、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分析研究

  1、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全诗用了“迢迢”“皎皎”等六个叠音形容词,有什么好处?

  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

  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自主预习:

  一、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分析研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结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春望》

  新课导入

  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复习介绍杜甫的基本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自主预习:

  1、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2、 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初次品味诗歌

  2、课文讲解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劲联、尾联)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国: 城:

  ⑵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恨:遗憾,不满

  ⑵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 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2)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1、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簪子(注意写法)

  (2)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自主预习:

  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整体感知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

  裘( ) 衾( ) 薄( ) 着( ) 瀚( )

  阑( ) 饮( ) 羌( ) 掣( )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 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深度研析: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和李白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思路结构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西江月》

  自主预测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整体感知:诗句赏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里,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一阵微风吹来,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惹得蝉儿嘶鸣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今年的丰收。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合作研究: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3、如何欣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练习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皎皎河汉女( ) (2)纤纤擢素手( )

  (3)浑欲不胜簪( ) (4)狐裘不暖锦衾薄( )

  (5)瀚海阑干百丈冰( )

  2.填写句子。

  (1)《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四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江月》写出了当时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5.你是怎样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的?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9.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10.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的愉快心境。

  二、语言运用

  .在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解析:要能举出一部相应的书,能结合所认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三种观点只要阐述合理都可以。

  自主预习:

  一、作品出处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

  三、写出下列注释,并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1.迢迢(tiáo):

  2.皎皎: 3.擢(zhuó):

  4.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5.杼:织机的梭子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7.零: 8.几许: 9.盈盈: 10.脉脉(m m): 11.素: 12.涕: 13.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14.间:

  四、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分析研究

  1、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谁?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是什么?产生这种苦楚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全诗用了“迢迢”“皎皎”等六个叠音形容词,有什么好处?

  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

  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自主预习:

  一、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分析研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结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春望》

  新课导入

  结合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望岳》复习介绍杜甫的基本资料及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自主预习:

  1、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2、 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初次品味诗歌

  2、课文讲解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劲联、尾联)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国: 城:

  ⑵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⑴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查找意义:恨:遗憾,不满

  ⑵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 烽火:战火 抵:值,相当

  (2) 译文: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1、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簪:簪子(注意写法)

  (2)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自主预习: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整体感知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

  裘( ) 衾( ) 薄( ) 着( ) 瀚( )

  阑( ) 饮( ) 羌( ) 掣( )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 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深度研析: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和李白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思路结构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西江月》

  自主预测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整体感知:诗句赏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里,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一阵微风吹来,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惹得蝉儿嘶鸣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今年的丰收。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合作研究: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3、如何欣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练习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皎皎河汉女( ) (2)纤纤擢素手( )

  (3)浑欲不胜簪( ) (4)狐裘不暖锦衾薄( )

  (5)瀚海阑干百丈冰( )

  2.填写句子。

  (1)《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四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江月》写出了当时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5.你是怎样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的?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9.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10.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的愉快心境。

  二、语言运用

  .在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解析:要能举出一部相应的书,能结合所认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三种观点只要阐述合理都可以。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别董大诗词鉴赏2023-08-27 11:16:23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2023-08-17 09:13:42

清明节祭奠烈士的诗词2023-08-22 09:24:02

与朱元思书诗词积累2023-08-16 02:22:10

别董大诗词鉴赏2023-08-27 11:16:23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解释的总结2023-08-17 09:13:42

清明节祭奠烈士的诗词2023-08-22 09:24:02

感恩老师的古诗好词好句5首2023-08-22 07:22:51

关于对老师感恩的古诗词2023-08-20 01:19:11

关于七夕的伤感爱情诗句2023-08-12 19:55:25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