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2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 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3
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
八年级生物上册《水中生活的动物》学案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5
爬行类
教材分析
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蛇
1.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保护身体及防止水分蒸发。
2.呼吸:终生用肺呼吸。
3.生殖: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4.体温:不恒定,冬天冬眠。
(二)龟、鳖、鳄
扬子鳄是我国古老而又珍贵的爬行动物。
(三)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毒蛇与无毒蛇
1.区别:本质区别是有无毒牙和毒腺。
2.毒蛇咬伤后要及时处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蛇适应陆地生活特点的是( )
①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卵壳保护 ②用肺呼吸 ③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 ④体温不恒定 ⑤有灵活的颈,利于发现周围的情况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既能栖息在河流、池塘中,又能上岸爬行的龟、鳖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肺 (C)鳃和肺 (D)肺和皮肤
(3)下列不属于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能用四肢爬行
(C)能产大型的硬壳卵
(D)心脏有三个腔,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
(4)蛇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体外受精,受精卵由雌蜥蜴孵化
(B)体外受精,受精卵借太阳光的温度孵化
(C)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脱离水的限制
2.课后练习
(5)将青蛙和蛇的主要区别填入下表。 名称 项目 青 蛙 蛇
生活环境 a g
身体分部 b h
皮肤和覆盖物 c i
呼吸 d j
循环系统 e k
生殖发育 f l
3、参考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陆地上 b头、躯干、四肢 c裸露、湿润 d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 e心室无膈膜,动静脉血完全混合 f体外水中受精,变态发育 g陆地生活 h头、颈、躯干、四肢(退化)、尾 i干燥,覆盖角质鳞片 j用肺呼吸 k心室内有一不完全的隔膜 l体内受精,生殖脱离了水环境,卵外有卵壳,发育过程无变态。
七、参考资料
变色龙
变色龙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爬行动物,它的学名叫避役。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体表可以变化颜色。变色龙体长2535厘米左右,的有60多厘米。它的皮肤的真皮内有色素细胞,通过各种色素细胞的迁移,使皮肤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似。
变色龙的基本体色是淡绿色或棕色,在阳光下这种体色变得更淡一些,而在黑暗或低温环境中,这种体色会变得更深一些。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同时可以向不同方向观望:用一只眼睛向上看,用另一只眼向前看。当它远远地看见一只昆虫时,先保持冷静,不慌不忙,接着伸出长长的舌头。舌顶端是富有弹性的,只要能够到昆虫,昆虫就会粘在舌头上,再也跑不掉了。
蛇岛上的战争
在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海域,有一座蛇岛。这座岛是世界上一座生存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约有2万条毒蛇。
蛇岛上生存着的黑眉蝮蛇是世界上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蛇。它们的主要本事有两样:颊窝“热测位器”和毒液
捕捉食物时,一条蛇爬到树枝上,头稍稍抬起一点,整个身体一动不动。当一只小鸟落到树上离蛇的前半身不远时,蛇的颊窝感到了温度的变化,判断出了来者的大小,然后猛扑过去咬住鸟的身体,毒液顺着毒牙注入鸟的体内。被捕的鸟挣扎很短的时间就死去了。蝮蛇有个特别的本事,嘴能张开120度,吞下比自己的头大几倍的鸟。
蛇岛上经常发生“战争”,主要是蛇鼠之战。
按照专家的解释,岛上的鼠是停靠的渔船带来的。岛上的鼠学名叫褐家鼠,是一种身体强壮性情凶猛的鼠。误上蛇岛的鼠无法回陆地了,为了生存下来,它们只能吃树籽、草籽、树根,也学会了到海边捕食海胆、小蟹子、小海螺等。
按理说,鼠是夜间活动,蛇是白天捕食,应该互不侵犯,可岛上的食物太少,就免不了要互相侵犯。夸张点说,在蛇岛,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当蛇完全进入冬眠时,是无力与侵害它们的鼠抗争的,只好被鼠吃掉。当然,由于岛上鼠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足以对蝮蛇的种群构成危害。但当蛇冬眠后醒来,鼠又成了它们的腹中之物。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政治教师年终教学反思总结五篇2023-08-24 00:46:28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五篇2023-08-19 02:57:44
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整理2023-08-13 05:49:19
政治备课教学研修全新总结2023-08-16 13:33:22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五篇2023-08-15 20:54:35
七年级下生物实验教案模板2023-08-14 16:32:11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五篇2023-08-23 13:34:08
高一生物教学案例设计2023-08-26 19:32:04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设计方案2023-08-22 23:24:10
高二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2023-08-19 16: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