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二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 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二2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 目录+正文 +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 =历史事实 +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 考纲要求 +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1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 先秦 (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 —前476年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 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②民族融合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 ②百家争鸣 ③文学和艺术 ④天文和物理 ⑤扁鹊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1.(2007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2007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 D.工业革命/“-”
3. (2008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08广东单)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6、(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7、(2009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8、(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9、(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1、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2、(2009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3、(08年上海历史卷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教后记】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二3
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 ,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 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由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
C.战争不断发生 D.汉族不断反抗
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8.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 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3、课后见功
图二 太武帝 拓跋焘(423~452年在位 )
图三 冯太后(441~490年)
(1)简述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对北魏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2)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 ?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 代管征收赋税和 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第7课改革迫在眉睫)
1、课前导学
一、1.(1)拓跋部 (2)淝水之 战 2.(1)拓跋珪 北魏 (2)平城
3. (1)黄河流域 (2)②畜牧经济 农业经济
二、1.(2)赋税收入 徭役征发 3.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三、1.(1)汉族先进文化 (2)儒家经典 2.(1)统治经验 鲜卑族 (2)冯太后
2、课堂识真
1-8 A C D A A A C B
3、课后见功
9.(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方式: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冯太后能在北魏发展的历史关头,积极辅佐孝文帝进行改革,顺应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国历的女改革家。
5、拓展空间
10.(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二4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历史过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暴行的认识,引导学生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人民独立斗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珍爱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力抗争的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而且,它更加广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而尼德兰革命既是世界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北方独立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力。
(2)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场反封建斗争,其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广泛、深远。(2)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果——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重点的突破方案
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②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③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⑤宗教改革的意义⑥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⑦尼德兰革命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和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高中学生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还较差,还不能较好地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认识历史。因此,在理解上述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难点的突破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②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③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④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以及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自学本课内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的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示例第四节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出示学习标准,引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文艺复兴的性质、作用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⑴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⑵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⑶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⑸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⑹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为什么当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意义
⑻英国国王为什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⑾编写尼德兰革命大事年表、
⑿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⒀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在解决“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的不同入手。
关于“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尼德兰地区的主要矛盾: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班牙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关于“尼德兰的分裂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尼德兰地区居民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三、小結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习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和适当的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四节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 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二5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教案五篇2023-08-28 02:56:30
去括号苏教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2023-08-26 07:48:56
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模板2023-08-18 23:35:10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苏教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2023-08-12 02:10:55
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个人教学计划2023-08-22 23:15:49
九年级世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五篇2023-08-16 16:20:27
初中历史教学任务计划五篇2023-08-16 19:17:06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2023-08-11 06:19:22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2023-08-22 10:39:33
高效的高二历史学习方法2023-08-21 13: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