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1
摘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读书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养成和社会适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目前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唤起大学生的读书意识,并且为了让大家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组织了此次对于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大学生读书浅阅读娱乐
正文
一、大学生的读书现状
现状一:大学生读书时间少。
对本院大一到大四100名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只有5%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3小时,其余65%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都少于1小时。
现状二:大学生读书类型多样。
在对大学生读书内容调查中发现,35%的学生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图书,这与我们学校是一个财经类大学有极大的关系,3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等,一名大三学生解释说:“平时课业负担很重,读书时间本来就比较少,读这些休闲类书籍能让我放松下来,给自己减减压”。20%的学生选择了经典名著类别的书籍,他们认为这些书籍是真正的精华,能让他们汲取到真正的养分。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军事类、历史性读物、时政书籍的学生也有不少。现状三:大学生读书功利性强。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逐渐加强。很多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考研书籍、BEC、TOEFL、IELTS等考试书籍最受青睐。在课外读书时间中,这类书籍也已经成为了首眩不难发现,这些书籍中大部分与英语有关。在走访几家大型书店时也发现,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书。这在一
定程度上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读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的。
现状四: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
在“你通过什么方式阅读?”的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从图书馆借阅,20%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3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渠道。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现状五:快餐式“浅阅读”渐成风尚。
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根据这些年的有关报道,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在对我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比较偏爱的读书会精读甚至重复读。
通过以上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生活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忧的是在读书内容、读书方式的选择上以及在读书时间的分配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造成这种读书现状的原因的思考。
二、大学生读书现状成因分析
1、网络和休闲娱乐挤占了大部分读书时间。
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们不再满足象牙塔里单调的读书生活,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各种娱乐活动所占据。如今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如网上聊天、网络游戏、KTV、电影、旅游等等。除论此之外,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也日益丰富,男女朋友、各种老乡会、学生社团活动层出不穷,这让刚刚从高压式应试教育禁锢中挣脱出来的大学生们眼前一亮,不觉陶醉其间、乐此不疲,如此一来,阅读时间更为大大减少。
2、课业负担重也是大学生读书较少的原因之一。
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的原因还有课程偏多,再加上不少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外语、学计算机等,使得他们读书时间自然减少。就拿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来说,一走进大二,各种考试接踵而至,计算机二机,英语四级,英语六级,托业,托福,BEC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考试,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考试前的准备、各种补习班,消耗掉的不单单是时间,更是心血。毕竟,这些考试决定着自己的前途命运。为了美好的前程牺牲点读书时间,这笔账不管谁来算都是划得来的。
3、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读书功利性的直接原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大学生读书目的越来越实际。他们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的,已经习惯了考什么学什么,因而他们在读书之前总是先考虑这本书对自己是否实用,显得十分急功近利。这和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例如很多招聘单
位青睐那些拥有英语四六证书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压力,迫使大学生为了与招聘单位要求相符而读书,这无疑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功利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广泛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有益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读书现状,我们有责任进行反思,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三、启示与思考
(一)学校方面
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学校方面责无旁贷,学校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他们明确读书的目的,实现课外阅读的多样化、合理化,真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提高素质。
1、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阅读主阵地。
如今,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频繁的社团活动占用了学生很多课余时间,使他们用于读书的时间相对减少。如果学校也能组织一些读书方面的社团活动,这对大学生的阅读生活无疑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定期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读书汇报会、读书演讲会等,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读书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让他们在活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久而久之,积极健康
的阅读活动自然成了引领学生人生导向的主阵地,在学校德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性功能。
图书馆是学生读书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提升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开放性功能。为了让学生在图书馆中的阅读收获最大,学校应该不断丰富图书馆的书目种类,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严格图书馆的借阅制度。使学生在这里得到诗意的栖居,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3、完善考核制度,把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
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瞬间,所有从高考的独木桥中挤过来的学子们都暂时松了一口气,以为从此告别题海,迈向新的天地。没想到进入大学不久,高三的一幕重新上演,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再一次被题海所淹没。因此,完善考核制度也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如学校可以增加选修科目,减少必修科目,或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以便让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不只做学习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理想有道德的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读书的选择、读书的方式上直接决定着读书的效果。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立足自己的发展,还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读书成为自己
生命的一部分。
1、抓住点滴时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有人把没有时间当作不读书的理由,其实这只是借口。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我们无须像欧阳修那样连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也不放过,也不用像董仲舒那样“三年不窥园”地苦读,我们只要从那些毫无意义的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中解放出来,就会拥有更多的读书时间。因为网络只是虚拟空间,它给人带来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只有读书带给人的才是终身的享受;而人沉溺于休闲娱乐中久了,也容易玩物丧志,只有读书终能启迪人的心志,使人变得高尚。
2、树立远大理想,克服读书的功利性。
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单单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因此那些考什么就读什么的做法,只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人不能只盯着个人的前途,只有把眼光放远,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来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铸就了大国总理的不朽风范。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毕业后找一份事做,而应该先想着会一个高尚的人。克服了功利性目的,那么可选择的阅读范围就会广阔得多,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3、培养广泛兴趣,不断完善阅读结构。
“读书就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是告诉我们
读书要博采众长。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了重专业轻素质、重消遣轻理论、重“畅销”轻经典的倾向,这样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结构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阅读结构,专业理论书籍要阅读,经典名著更要阅读,因为能成为经典的名著,浓缩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语言,它让我们走进高尚,远离低俗。休闲娱乐不是不可以阅读,但决不能让休闲娱乐左右我们的价值取向。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我们读书既要广泛又要精选,既要博采又要专攻,使阅读跟得上时代的节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调查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调查中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数据,它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阅读理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关注,阅读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除了学校和学生,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一个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浓郁的读书氛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5年起,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就是向大众,尤其是向青少年推广读书活动。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身在书香四溢的大学校园,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发展,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思修论文2
一、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鲜活内容。总的来说,不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为大学生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价值导向和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大学生可以紧紧围绕这24字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明辨是非,决断选择,在学习和生活中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学习者、宣传倡导者和行为体现者。
(二)有利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任务的诸多挑战,不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从大学生主体来看,“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要想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大学生,必须首先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想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使命。
(三)有利于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状况,净化社会环境。当前,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判断和选择上出现问题。比如:不能正确把握义利关系,责任意识淡薄,艰苦奋斗思想淡化,缺少奉献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讲诚信、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能够让他们明德修身,正确地处理好国家、集体、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建设*道德的丰富源泉。[1]当代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应该针对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使他们能够从道德传统中汲取到有益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丰富养料,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遵守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较高公德素养的社会公民。特别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
(三)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对各行各业从业者提出的具有职业特征的基本道德要求,职业道德要求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和奉献社会。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诚信品德。
(四)家庭美德教育。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领域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男女平等、邻里团结等。
(五)网络道德教育。当前,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自律能力弱化,诚实观念淡薄,责任意识淡化,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等”,[2]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规范主要包括: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地进行网络交往,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等,让大学生在虚拟的世界中也能很好地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自觉地做到不逾矩。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道德教育,不断充实道德教育内容。*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导航仪。当代大学生能否担当起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责任,践行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诉求,取决于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以及“三观”的教育入手,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辅导,不断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方式与内容。社会实践是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时说过:“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3]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应该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设计,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比如:通过学习讨论、名人报告、专题讲座、个别谈话等方式,用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从而帮助其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神食粮,引导其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同步,不断充实其精神空间。
(四)占领新媒体主阵地,实现道德教育手段多样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手段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调动一切资源,使道德教育丰富多彩。”[4]在充分利用好课堂、广播、电视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前提下,要迅速占领新媒体这一重要阵地,利用微信、QQ、微博等载体来充实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五)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了解社会、洞察人生首先都是从向教师学习开始。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航者和传授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思修论文3
一、孟子思想要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守护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满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物质欲望,避免欲壑难填。在孟子看来,物质欲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丧失,也不会丧失太多;而物质欲望很强的人,即使他的善心还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会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强调过多的物质欲望对人生修养的羁绊,甚至损害。其次,是“思诚”。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必须要“诚”。孟子把“诚”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认为是“天之道”,告知人们必须要追求“诚”,即“思诚”。善是人们追求“诚”的基石,要真诚地、专心致志地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善的萌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有善端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后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道德的境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心伟大刚强的气,必须用道义去培养,而且不能有一点点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充塞于天地之间。我们在生活中对“浩然之气”的培养,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需要在生活点滴中不断地积累,用一生去培养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质。那些宁愿在艰苦地区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正是在践行“浩然之气”,传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义对当今政治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孟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终目的,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进一步推广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德性,让自己心中那个善的端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抵御一切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国共产党员还应当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尽一个党员的应有职责。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如何把这种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实践呢?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养后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源远流长。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社稷和君主相比较而言,人民在社会中最为重要,是最有价值的主体。孟子对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认识,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与表达,这是构成君权的基础。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据。国家、君主的设立,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为必须与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竭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孟子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不仅是理论,还有具体、务实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视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并且还设计出一套具体的经济措施。孟子认为,普通的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如果因为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无法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导致人们铤而走险,等他们犯罪了再去实施刑罚,这就等于是设置罗网来陷害普通老百姓。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思修论文4
一、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讨论结束后推选若干代表发言、交流,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发言作出提高性点评和启发性总结,以达到帮助同学们提高思想觉悟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请同学们讨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你认为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一谈大学生如何用实际行动维护法律权威?”等等。
二、专题讲座教学法
适时开办讲座,对社会焦点或者有必要深刻剖析探讨的问题开展专题辅导与教学。例如邀请出自本校的成功校友举办主题为“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的讲座,并与同学们开展互动,交流心得。通过专题讲座,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中,珍惜大学生活,刻苦钻研,勤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走与人民群众、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以上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较为普遍,最终是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当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开拓创新是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的建议和举措
民族乐器葫芦丝演奏时音质优美、动听,略带鼻音,犹如抖动丝绸般飘逸、轻柔,有“东方萨克斯”的美誉,是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导大学生自觉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用实际行动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在讲授“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同学们明确爱国主义的含义,还要引导同学们明确爱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教学中,教师可用葫芦丝为同学们演奏名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并向同学们介绍美丽富饶的德宏、西双版纳以及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勤劳、勇敢的傣族人民……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能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同时其文化艺术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指导同学们找到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自觉向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讲授“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这一主题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同学们正确把握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可用葫芦丝为同学们演奏名曲《军港之夜》,并向同学们介绍歌曲《军港之夜》的歌词大意,解析海军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激励同学们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教材第七章第三节“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遵守相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在讲授“爱情真谛”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用葫芦丝为同学们演奏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创作的《婚誓》,并向同学们介绍歌曲《婚誓》的歌词大意,解析真心相爱的恋人间的真挚感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们深刻认识爱情的科学含义,把握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关心集体、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做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成长提高,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思修论文5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在课堂中体现人文关怀则是取得“基础”课教学良好实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对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基础”课教师需具备的素质作了简要分析论述,并着重阐述了对如何实现人文关怀,要实现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必须尊重“人”,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还需依靠课堂内外的结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人文关怀实现
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对广大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来说,意义尤为深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基础”课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教学的人文关怀。
一、注重“基础”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分析
注重人文关怀是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基础”课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注重“基础”教学的人文关怀是其内在要求。
在许多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的努力下,围绕周济部长提出的把“基础”课打造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并能够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在“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后果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基础”课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理想化的教学内容常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不是上纲上线就是假、大、空,远离生活,缺乏人情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耻于崇高”,“远离先进”的逆反心理,造成“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无力感。
二、“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教师需具备的几个条件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收到教学实效。
1.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基础”课有自己特定的范畴、内容、方法等,“基础”课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才有可能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否则艰涩的理论宣读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2.教师人文素养的充实。“基础”课是建立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史学、法学、美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之上的综合性学科。它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深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才可能有厚实的教学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丰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可汲取为优秀的教学资源,“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才可能完成创造性转化。当然人文素养不仅是课堂所需,同时也是教师完善自身人格的重要途径。
3.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冯契先生提出“化理论为德性”的理念。理论转化为德性的重要条件是“基础”课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这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都要把努力掌握“基础”教材的知识同践行其中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和增强修养上下功夫。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应当更加自觉地遵守。否则,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嘴上一套,行为一套”的心理排斥。
三、“基础”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实现
(一)“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首要的是“人”的尊重。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首先表现为对人的需要、个性的尊重和重视。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因此,关心人,首要任务就是要尊重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就是要改变以往德育课片面强调政治功利性,忽视人的现实需求、情感需求的不足。
第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不能将学生看成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建立新型的“人与人”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此理念对“基础”课而言独具深意。对人格、权利的尊重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尊严意识、价值意识、权利意识,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内涵所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意识的凸显,是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表现。“基础”课教师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凸显问题意识,多采用探讨而不是灌输的方式。
第二是要尊重个性差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冲击结果越来越明显。加上学生个体经历的不一致,学生对“基础”课内容的理解不可能整齐划一。老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并尊重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如在进行课堂探究时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效分组,让他们既发挥特长,又取长补短,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个性。
第三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情感的需要是人文关怀的来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的付出与受教者情感需要的对立统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如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受教者之间的情感越是融洽,心理沟通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情感的投入,包括课堂中感情的丰富,课外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等,还需要有“察言观色”的本领,注意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以情动人”。
(二)“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有赖于人文精神的被挖掘、被发现。
第一,充分挖掘所“基础”课教学内容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因素。如教材第二章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挖掘,可以衍生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忠贞爱国的献身精神及关心民生、为民请命等人文精神,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人本对话,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关心环境、关心社会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义。
第二是在师生的交互行为中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质疑,发表意见,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在学习提高过程中实现学生与人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性精神。
第三是引导学生自我解剖、反省。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大多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引导学生对照自我、解剖自我,让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产生震撼,善待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三)“基础”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依靠课堂内外的结合、知行的统一。
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基础”课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多的内容在课堂外。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服务的好形式,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引导学生走与人民群众结合、与实践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技术服务、智力扶贫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使学生在表现自身道德风貌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的评价,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基础”课教师要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融入社会中,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悉心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理解真正意义的“社会人”,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
推荐文章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青海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5 06:37:07
北京高考排名158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5 06:32:01
山东高考排名4822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5 06:29:14
甘肃高考排名253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5 06:25:00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5 06:20:32
河北高考排名494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5 06:16:17
植树节的活动有哪些2023-08-26 11:40:31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反思最新五篇2023-08-10 10:31:05
酒店员工合同协议书五篇2023-08-11 03:24:58
母亲节感恩祝福语文案80句2023-08-23 15:57:56
个人工作计划五篇2023-08-14 07:14:5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论文五篇2023-08-19 08:10:46
思修论文格式模板五篇2023-08-15 02:04:57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模板2023-08-27 12:49:40
2024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篇目2023-08-23 02:41:00
教资多久出成绩,教资面试完成绩多久出2023-08-23 06: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