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⑶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I、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六、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
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
(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
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
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
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B、 句式多变,C、 节拍有缓急,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 类似楚辞,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 以游仙诗的形式,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3、 忧国忧民的崇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全诗段意
①秋风破屋——惨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长夜难眠——哀
④广厦庇寒—一愿
3.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呼喊。
4.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7、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描写涉及到事物的形态,叙事涉及到事件的发生过程,抒情则是情感的迸发与升华。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具体分析参见课文说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激趣: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读
[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 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
[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 示]:
A、秋风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叹
C、长夜沾湿的苦痛
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
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
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第三、四小组:踏访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想象:重点表现茅屋的破烂,孩童的顽皮,可加入细节描写。
第五、六小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总结拓展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学生活动]:积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本诗描述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解题
1、“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2、写作背景:
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是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心情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不止一次遭遇暴风雨袭击。一次堂前临江一棵两百岁的楠木也被连根拔起,屋漏把诗人搞得十分狼狈。在那个狼狈的夜晚,诗人想得很多很多,留下了这一名篇。
三、学习新课
(一) 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3、 齐读
(二) 译
1、阅读课文提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2、讲清特殊词意
3、参考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三)析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2、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再如:“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四)总结迁移: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四、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文言文。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作者、背景
简介导入: (多媒体展示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三、听朗读。
1、熟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发音:
怒 号() 挂 罥()长 林 梢()庇 护()突兀()布衾()三 重 茅()沉塘坳()飘 转()俄 顷()丧 乱()厦()见此屋()
2、理解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四、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阅读探究第一层。(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3)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心苦痛惜
(4)概括层意:
2、阅读探究第二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3)概括层意:
3、阅读探究第三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3)概括层意:
4、阅读探究第四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3)概括层意:
五、课文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 ”、“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蜜蜂教学设计汇编十五篇)2023-08-25 04:56:17
八年级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通用四篇)2023-08-25 05:48:27
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教学设计2023-08-24 05:48:39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2023-08-10 13:31:37
蜜蜂教学设计汇编十五篇)2023-08-25 04:56:17
八年级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通用四篇)2023-08-25 05:48:27
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教学设计2023-08-24 05:48:39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