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可爱的草塘教案
课题:语文第 9 册 5 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A1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A2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激情造句。
A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扩展学习 ●读写结合 仿照第5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补充阅读
●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A1、A2、A4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 A2、A3
第 1 教时
1.揭题 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写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想知道草塘有什么可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可爱的草塘? 注意了解学生对草塘的理解。(草塘≠小池塘)
2.初读,整体感知,
范读,提问,引导读后回忆。
草塘在哪里?给你什么印象?与你的猜想有何不同之处?
草塘有什么可爱?草塘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听读内容在脑海构想画面。
回忆。
带问题自由轻读课文。
继续回忆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预习要求,了解背景知识。
3.再读课文,搞清结构 出示课后思考题1。
(前两问。)
引导明确本文的分段主要方法(按问题分)
帮助学生明确每一段的起讫。(见教参) 对照思考题自读课文。
找出思考题相关的段落。
4.学习课文
第一段作者初到北大荒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我还能怕?是什么意思?指名读第一段画出句子。
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第2教时
1.学习第二段
你觉得草塘有哪些特点?仔细体会表现特点的词句。
这一句全都是说草塘的大吗?
茫茫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草塘的美的呢?
引导体味意境(知道作者的观察细致,表达确切,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讲解色差的成因。
指明朗读§5
你对出现的草塘图有什么感受?作者见到草塘时是什么心情呢?
默读第二段,
反复带问题阅读,批划找出相关语句。
边读边议体会意境。
草塘一望无边,很辽阔。向远看去,看不清楚,模模糊糊一片绿色。先找出句子品味出围绕绿写
理解写法:从写颜色(静态描写。)到草动(动态描写)
练习朗读。
听读,看图或大家闭上眼,边听边想。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画出句子,理解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分层,练习朗读,背诵。 这么大这么美 ,走了进去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才是说草塘大。//浪花翻滚着是说草塘美。一层又一层跟蓝天相接浪花翠绿翻滚着。发光、鲜亮~太阳光照
拟人句欢笑着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这时候很高兴,听到草动的声音就觉得草跟人一样,在欢笑。仔细瞧墨绿色
强调朗读,通过再造想象培养语感
2.指读第三段
小丽给我讲了哪几件趣事?
小丽是带着怎样的语气讲述的?
她为什么感到自豪地?这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学生自读,揣摩教师的提问,理解课文。
根据理解练习朗读。 把握物产丰富。
非常好玩。
3. 仿照第二段学法,自学第四段。
提示自学:按两层,先看逮鱼,再学河景。
逮鱼
波光粼粼是什么意思?只是说阳光照射水面发光吗?
河景
讨论知道:
写了草塘鱼多的特点,
不单单说水发光,还有鱼在水面上挤挤挨挨,鱼鳞也一闪一闪发光。说明鱼多得挤到水面上。
反复朗读,体味景色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
画出写作者心情的词句。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 我惊叫。
连忙脱掉拾
前后联系想词句的意思就能理解深些 用工整的排比句式写出了清净河景的清净。
4. 回到整体,明确暗线,揭示中心。
2.明确课文暗线。(作者的感情变化)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揭示中心,回扣题目。
理出描述我思想感情的词句。
体会其感情的变化。
理解变化的原因。
欣赏录音。
用段意合并法。
引导理解作者的想法中包含的对景色的感情。
5. P283布置作业
仿照第5、7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造句:自豪激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活动准备:
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哈达献给解放军》、《织布》;
2、练声:《精彩夏天》、《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基本部分。
1、熟悉乐曲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小朋友相处在一起已经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朋友就要毕业,老师和小朋友就要分开了,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吗?
(2)教师:你还记得好朋友是怎么和你一起玩的,怎样帮助过你吗?
教师:有一首歌曲唱的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分别的时候,好朋友总是唱起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教师范唱,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1)教师范唱。
(2)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教师:你听到歌词里说了些什么呢?说的最多的是一句什么话?“旧日朋友”、“怀念”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合和孩子回答小结:说的最多的一句是“友谊万岁”, “旧日朋友”就是“老朋友“的意思;“怀念”是“想念”的意思。
(3)引导幼儿第二次倾听范唱。教师自然带动幼儿与领座同伴目光对视,随着节拍轻摇身体。
教师:和好朋友一起面对面再来听一听这首歌吧!
3、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地边弹唱边唱,引导幼儿用轻声哼唱的方法完整感受旋律。
教师:这首歌曲听起来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怎样唱?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是抒情曲调,歌词所表达了离别情绪,十分感人。
(2)教师范唱第一、二乐句,注意提醒幼儿弱拍起唱的强弱处理及延长音的情感处理。
教师弹琴,幼儿反复跟唱歌曲。
(3)教师演唱两段歌词,幼儿完整唱出歌曲。
(4)提醒幼儿唱准弱起小节。
三、告别时刻。
1、复习《小牧民》,结束本活动。
2、教师:我们马上就要告别了,你想和朋友怎样告别呢?下课后和好朋友可以握手、拥抱、拉钩、击拳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技能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写生字
1、和三个孩子打招呼(复习生字:宋涛、陈丹、赵小艺)
2、说说在写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自写生字。
二、自主探究
1、大声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相机出示句子比较,引导学生用句式说话。)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教师课件出示。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师课件出示)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句子比较: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指导方法同上,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三个孩子都画出了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再次和他们打招呼,巩固生字。
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都很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6、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填一填画下的那句小诗。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2、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
师总结,表扬:
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就由我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吧。(师朗诵)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在经过第一次的教学和反思后,教案做了一定的改动,可以说,第二次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的教学,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在“成功体验”中发展,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了“成功体验”,在写小诗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越写越糟糕,这让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学习活动程序设计,不仅需要为教学提供具有逻辑递升意义的操作主线和基本环节,还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细则。首先便是要妥善安排学习难点的突破时机。另外,在评价时应突出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感悟不同方式的优劣,使学生形成方法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创造新方法的能力。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第一句小诗的呈现不再是由我帮着学生“挤牙膏”似的挤出来,而是由我直接呈现,我对学生们说:“老师很佩服赵小艺,她能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画出来,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别想了两句话来形容她的画,可是我不知道哪句更好,请你帮我选一选。”
于是我在课件上为学生呈现两句句子: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很显然,学生们在进行了比较之后,就能指出第二句比较好,并且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词“飘扬的”,一下子就突破了难点。
在后面的配诗时,学生就表现得极为活跃,能张口就说,且说得相当流利。这是值得高兴的,这也说明学生对文本理解是透彻的。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另外,对于拓展方面的目标分层的改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习目标进行差异性分解,就是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当堂展开想像马上画出风来,他们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有的学生画得很快,画完了就没事干。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后,一些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我让他模仿书中三个小朋友的样子画风,能力中等的同学,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风,而能力相对较高的同学,则让他们在画完风后还用上“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写写自己画的风。
学生们都分别忙碌起来了,有画的有写的,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许多五彩缤纷很有创意的画,令人欣慰的是,还有好多同学交上了为自己的画配上的小诗句:
生:风来了,风把胸前的红领巾吹飘起来了,风藏在胸前飘动的红领巾里。
生:风来了,风把妈妈晒的衣服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起来的衣服里。
生:风来了,风把沿海地区的楼房吹倒了,风藏在吹倒的楼房里。
生:风来了,风把大树吹断了,风藏在吹断了的大树里。
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得摇摇摆摆地飘下来,风藏在摇摇摆摆飘落的树叶里。
生:风来了,风把地上的纸片吹飘起来,风藏在飘起来的纸片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生:风来了,风把花儿吹得点头笑,风藏在点头笑的花儿里。
生:风来了,风把风筝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荡的风筝里。
生:风来了,风把湖水吹皱了,风藏在皱着的湖水里。……
这是学生为他们的画配的小诗,真得是让人想不到,多么丰富的想像力,他们能超越文本中三个小朋友的思维,能画出无形的风来。
这一课让我想了很多,他们的心灵在接受着外在世界的洗礼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我们成人所没有的那颗童心。所以他们的发现才会让我们惊奇,让我们感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重点:
音近字、形近字的比较练习,懂得如何把句子写具体以及怎样修改错句。
难点:
修改错句和看图补写句子。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读拼音写字
1、自己拼读音节,指名拼,评议正音
2、填写,
3、指名板书,校对
4、同桌批改
二、区别形近字、同音字
1、自由说说每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或相近。
2、给每个字口头组词
3、划去不能搭配的字
4、校对
三、比一比,在组词
1、自己比较每组字的相同点、不同点
2、反馈,得出结论:
下面一行字是上面一行字加偏旁而来的,说说这个偏旁与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3、口头组词
4、书面完成,同桌交换批改。
四、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读例句,比较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具体在哪里?。
2、指名说,
3、口头填空,自由说——指名说,评议
4、书面完成
5、小结:我们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在“什么”的前面加上“怎么样”的词语。
五、作业:
作业1——4
第二教时
课时目标:
1、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2、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本单元词语
二、读一读,把句子写下来
1、读第一句,理解题意
明白每一行都是按字——词——句的顺序排列的
2、学习第一句
a、读一读
b、说说“明亮”是有哪几个字组成的,“明亮”是什么意思?它在句子中说明什么?
c、抄写第一句。
3、按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学习二、三句。
三、说说下面几句话错在哪里,改正后写下来
1、读三句话,想想错在哪里
2、指名说,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怎么说?
3、反馈:
第一句:把“春天”改成“夏天”,或把“荷花”改成“桃花”
第二句:删去“和白杨树”,在“梨树”前加个“和”
第三句:删去“月亮和”
4、书面完成
四、看图,把每幅图下面的话补写完整
1、读题,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2、仔细看图,看懂图意
3、想想每句话应补写什么,才能连成一段完整的话。
4、补写
地方飞过海酿母菌,没,那么点忐忑后飞过海发挥
5、交流反馈
五、作业:
作业本作业5——7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了解汉字的特点.
2.初步感知形容词的特点和作用.丰富学生词语.
3.引导学生仿照练习“那么……那么……”说、写句子。
4.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5.阅读短文,拓展阅读。
6.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卡片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
1.课件出示“脚往城墙里伸”的图,请学生观察:图上画的什么意思,谁能看懂?
2.古时候的人用这种图形表示一个意思,是什么呢?
3.课件出示象形文字“足”:这就是象形字“足”。引导观察每部分像什么。
4.后来足又经过了哪些变化呢?
5.课件分别出示小篆“足”和楷体“足”。
6.你还知道哪些汉字的演变过程?
7.出示字卡片:跑、跳、踩,指名认读。
8.提问:你们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意思上有什么相同的吗?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足字旁的字?
二.读词语,说词语.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尾巴长长的牛角尖尖的泡泡圆圆的 雪白的浪花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
2.自由读两组词语,思考:每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组之间对比有什么不同?
3.启发思考:你还能仿照两组不同的词语说一说吗?
4.学生板书自己知道的词语。
5.全班学生齐读进行积累。
三.读句子,写句子.
1.课件出示例句。
2.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这句话有几部分组成?(泡泡怎样了?什么样?)
3.仿照句式说一说。
4.填空练习,指名读自己写的句子,小组互查。
四.积少成多:读读背背:
1.看书自由读《宿新市徐公店》,读准字音。
2.熟读、练习背诵。
3.互相检查。
四.阅读平台:
1.回忆读书的方法: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如何读准生字字音?有不理解的词语怎样做?
2.按学过的阅读方法自学短文:(自由读《快乐的回忆》,圈出不认识的字,标出自然段,查阅自己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3.读中思考阅读思考题:贴鸡毛多有趣呀!请你按顺序说一说这个游戏怎样玩?
4.小组讨论交流。
5.师生总结归纳: 板书:选鸡毛——大找门——一手按,一手抚摸使鸡毛发电,同时唱歌——松手贴住鸡毛,比贴的时间长短。
第二课时语文大课堂: 玩得真开心
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一定会玩很多游戏吧?都玩过什么呢?能说一说吗?(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切西瓜……)
二.小组讨论:想玩什么?怎样玩?
三.组合玩游戏,同时注意观察。
1.学生讨论:我们要观察哪些内容? 游戏前有什么准备?各自什么心情? 游戏过程中人物做了哪些动作? 说了什么? 什么表情? 什么心理?…… 游戏结果怎样? 各自什么心情?
2.思考:要想把游戏说好还得把哪些内容说清楚? 游戏名称是什么?游戏规则是什么?
四.选择喜欢的进行小组游戏。
五.小组交流你看到的情景,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说具体。板书学生说话时带出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进行积累,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小组汇报,学生评议,老师点拨。
七.练习把游戏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八.指名读写好的内容,进行评议。
九.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玩得真开心人数游戏名称、游戏规则玩法胜负游戏前(准备、心情、表情、语言)游戏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游戏后(胜负双方什么样?动作、神态、语言)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结合小动物回家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前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到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
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
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回顾、巩固本单元学过的2到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理解及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构建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这一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在地里忙着收获丰收的果实,苹果树上红彤彤的大苹果也在等着采摘,你愿意帮忙吗?(愿意)真好,咱们班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爱劳动的好孩子,只要你能算对苹果上算式的得数并说出算这个得数要用到的口诀就可以把这些好吃的大红苹果采摘下来,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口算练习,指名生回答。
二、 新课探讨
1、 出示课件(响起铃声)师:动物学校放学了,小动物们有序的
走出学校准备回家去,看它们多高兴啊!咱们今天就在动物学校的动物们放学回家路上的情境中巩固2到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回家路上)
师:你能仔细有顺序的观察这幅“放学图”用简洁的语言把图中的数学信息描述出来吗?(指名两人说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2、 好多数学信息啊,那你能帮我算出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吗?
(能)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需要用到图中的那个数学信息?(指名生回答)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生回答)【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追问用那句口诀计算,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3、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其它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1、
指名一生回答2、同桌两人互相问答3、问答后请两名同学全班展示交流)
4、 师:大家都提了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有个问题也想请
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在这幅图中算式2×6=12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每组有两只猴子,6组一共有12只猴子;桥上每队有6只狐狸,两队一共有12只狐狸)
师: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用算式2×6=12解决呢?
三、 练习巩固
1、 师:大家都学得好认真啊,咱们玩个跳格子游戏,休息下吧(课
件出示数线图)这个图你能看懂吗?你是怎么知道下一次要跳到数字几的?
第二个数线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课件出示课本p41页练习题。
(1)请一名学生读题
(2)要求7辆索道车可以坐多少人其实就是求“7个2是多少” 2×7=14(人) 7×2=14(人) 2+2+2+2+2+2+2=14(人)
3、 生独立完成课本p41页第4题第一幅图后全班展示交流
4、 第三题拓展: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
的?
四、 小结:
本节课重点复习了2到5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在生活中细心感受,看看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如何解决,在家中跟爸爸妈妈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回家路上
一共有多少只小猫?
4 ×4=16(只)
答:一共有16只小猫。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3.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解积累“敬业乐业、不二法门、强聒不舍”等词语。
学习难点: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演讲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一:请大家识记关于演讲的基本知识和课本注释①中作者的相关知识,3分钟后检测。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既要有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二、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理解并识记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特别注意家横向的语句),4分钟后检测。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①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a.文题 b.开篇 c.中间 d.结尾;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②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三、把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0分钟)
自学指导三:识记课本下面重点字词的音形义,5分钟后完成自学检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四:这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演讲稿,请大家模仿作者当时演讲的情形,轮流进行演讲比赛(10分钟)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本课的生字生词,希望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并且灵活运用。
当堂训练: 请大家在当一次演讲家,模仿梁启超先生进行演讲。
自学检测一:
1.演讲是以 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 、 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2.梁启超(1873-1929),近代 ,著名 。 运动领袖之一。
字 号 ,别号 。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自学检测二:
议论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 、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其三要素是: 、 、 ;其中, 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而且他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情况下只有两个,包括 (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和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 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自学检测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 )解剖( ) 骈进( ) 佝偻( ) 层累( ) 拣择(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wù( ) 断zhāng( )取义 xiè( )渎 强guō( )不舍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②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③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④道理极容易明白。 ( ) ⑤轻慢,不敬。 ( )
⑥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⑦重重叠叠的层次。( )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非洲大地之旅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4 11:21:47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2023-08-19 19:06:11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2023-08-18 17:49:42
窃读记教学设计三篇2023-08-15 05:07:27
非洲大地之旅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4 11:21:47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2023-08-19 19:06:11
肩肘倒立教学设计2023-08-18 17:49:42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