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

时间:2023-08-27 00:04:30 文/王明刚老师 教学设计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

  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

  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一、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1、课间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教师:同学们,刚才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的这首词,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兄弟间的浓浓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们对月亮的想象。其实我们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时人们对神秘月球的无限向往,当然,嫦娥奔月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嫦娥并没有奔上月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今天,我们先看一个短片,简单了解一下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

  二、词语积累

  1、在同桌的词语抄写本上写出自己认为要掌握的词语,并设计成小测题,同桌互测互改。

  2、建议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三、学法指导(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1、写什么?――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2、怎么写:――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既然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写的,那么请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要求其他同学不看书填表。)

  时间与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升空(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4、根据这些时间的变化,画一张人类首次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5、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意义。

  四、延伸拓展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想象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七、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探索月球的奥秘(举行知识比赛)

  利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自然与科技》《科学24小时》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3

  预习作业:

  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2003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

  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

  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

  ①人类智慧的结晶

  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

  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4)……

  七、总结和作业:

  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0 09:55:28

语文园地四教师教学设计2023-08-15 14:17:36

沉香救母教学设计2023-08-15 18:17:31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设计:粘贴汽车2023-08-23 15:30:01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0 09:55:28

语文园地四教师教学设计2023-08-15 14:17:36

沉香救母教学设计2023-08-15 18:17:31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