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23-08-20 03:32:14 文/张东东老师 教学设计学文网www.xuewenya.com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八、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方法:

  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习

  (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明确要点:(板书)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壮阔广大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

  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二)、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诗人触景伤怀,用了壮景衬哀情的手法。)

  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课堂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

  (过渡语:同样是登岳阳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诗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学生回答的要点):

  诗境: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登岳阳楼》

  2、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六、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宽阔广大壮阔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沉郁顿挫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悲怆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博大

  彭丽红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齐背《登高》,问: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宏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栏杆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探究学习,缘景明情

  小组合作探究1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3、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展示:

  1、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3、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小组合作探究2

  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选优交流。

  参考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好一幅雄浑壮阔的吴楚洞庭图!(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问:是单纯写景吗?与曹操诗句对比。

  小组合作探究3

  让学生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展示:

  1、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带着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

  小组合作探究4

  比较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境: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五、课堂小结:(学生)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六、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七、板书设计:

  内容:岳阳楼与洞庭水,眼前景(博大)

  包吴楚与越关山,今昔事(深远)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给朋友的青年节祝福语锦集75句2023-08-12 22:34:37

温馨青年节祝福语短信合集48条2023-08-23 10:13:37

青年节祝福语短信19条2023-08-25 07:17:50

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学设计2023-08-24 22:31:51

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学设计2023-08-24 22:31:51

口字旁教学设计2023-08-11 16:53:48

北京天安门教学设计方案2023-08-25 18:25:44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