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劝学》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7 04:56:57 文/阿林老师 教学设计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劝学》的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1)是全文的文眼。

  (2)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3)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4)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5)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词语:

  致、绝、假。

  五、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1)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2)“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3)“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的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标高】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设想】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施过程】

  一、铺垫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X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三、译读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四、内容

  1、你认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

  学不可以已也──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表达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劝学》的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

  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参省..(s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跂.( qì )彰.(zhāng)

  舆.( yú )马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骐骥..( qí )( jì)驽.马( nú )

  锲.(qi? )而不舍朽木不折.( zh? )

  镂. ( lòu )螯.( áo )蛇鳝.( shàn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二、讲解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1)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多次今义:参加,加入(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填写《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

  3.完成课本练习与思考。

《劝学》的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古诗《劝学》(板书课题)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特别漂亮,风格独特他的字被称为颜体。他很喜欢我们班的孩子,据说有一些话要对我们说,你们想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吗?生:“想”﹗想的话你可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了!因为这番话都藏在诗里呢!你们有信心学好么?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古诗大家已经读熟了,在这个情境里字音叫得也很准。现在老师把这里的生字都叫出来,我想看看你们是否还能认得准?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

  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劝学》的教学设计范文5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1)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3)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4)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1)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2)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3)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4)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1)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3)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4)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5)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可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须

  1、善于积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用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优美的青年节祝福语短信摘录45条2023-08-17 11:57:45

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教学设计2023-08-20 00:03:56

学写字的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8 01:53:58

我要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2023-08-20 00:55:19

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教学设计2023-08-20 00:03:56

学写字的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8 01:53:58

我要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2023-08-20 00:55:19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