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时间:2023-08-21 03:48:01 文/莉落老师 教学反思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3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先找出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教师对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背一背古诗《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

  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二,案例中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

  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教学环节中,环节设计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课文”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本教学环节应该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更恰当。而在教学环节三“引导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中,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读得恰到好处”,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却以“讨论”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八个“讨论要点”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针对相关的内容和重点语句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教师的提问和小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人以“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还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原则。

  第三,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

  例如,第一课时的课外作业——“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表面上看是在为下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做准备,但实质上与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而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的1至3题”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并且课后练习题2已于第一课时的“讨论要点三”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流,不必再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给学生;而第3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或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更恰当。

  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两个简单又跟课文紧密相关的导入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大和给人带来的巨大灾难,“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并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围绕全文的问题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方面来深入课文,品味重点句段。感悟父亲了不起时,先让学生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段落,主要在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如表现父亲了不起的文段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体会36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6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持和对儿子的爱;其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是要罗列时间进程,让学生品味时间后面隐含的深意;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感悟是对父亲的信任和父亲的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七岁的阿曼达充满力量,坚持等待。从而进一步领会父爱的伟大和承诺这一力量源泉给父子带来的影响。同时小练笔,“想象废墟中的阿曼达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也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对进一步理解课文,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我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情势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极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没有使父亲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能关注到这些细节,教学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太少,没有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一大遗憾。而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思考,要多关注细节,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5

  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更要以它为例子,切实贯穿落实以上两个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抓住事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六要素分别是什么,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自己概括出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父亲的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进行挖掘,适时提问学生父亲在说这三句问话时的心情有何不同。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明白每一句问话中包含的所思所想。指名让学生分析,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觉得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样一采访,可以更深地走进父亲的.心灵深处,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且引申出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更你在一起!”让孩子认识到正是这句承诺支撑着父亲坚持下去永不放弃,这正是儿子在废墟下信心的源泉。

  另外,我还紧紧扣住“挖”字进行挖掘,为什么不写其他动作而只写“挖”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中明白只有“挖”最能体现出父亲的劳累与坚持,从而感受到父亲的形象,体会到他的了不起。在此基础我可以再深化,问学生是什么在支撑着父亲如此苦苦地挖掘?这样就更能挖掘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承诺。

  课堂最后,可以从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外貌描写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崇高的父亲形象,用图片去激化孩子们的情感,去感受父亲们内心的那份伤痛,有了情感累积之后,再去想:“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时的父亲最想对儿子说什么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心动再手动。此时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真情的清泓流淌出内心,水到渠成。再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深情地话语读出来,浓浓的父子情如涟漪般荡漾在教室里,久久不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6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四年级下册S版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三课,讲述的是1998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处理第一课时时,在扫清文章中的基本字词障碍的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并做好铺垫。比如在第一课时我通过观赏视频,让学生在文字描写的基础上,能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得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设身处地的感受地震的危害之大,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之深,切身感受人们在面临如此大的灾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奠定同学们学习的感情基调。

  在第二课时的讲解时,首先通过复习导入,再次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文章中对这对父与子的评价展开分析。主要有两条主线: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然后根据这两条线索展开分析。

  第一:学习课文4-11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可以从不同父母的表现角度,分析爸爸的执着和坚定;从不同人的劝说中,体会父亲的信守承诺;从时间流逝的角度,体会父亲的坚持。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段引导,分角色朗读以及抓重点词语(挖、依然、不停、只有等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第二:学习文中的12-22段,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优秀品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同学自学体会,小组分角色朗读,讨论交流最能体现儿子品质和了不起的句子。主要围绕15段和22段进行主要指导和分析,体会儿子的先人后己,信守承诺的优秀品质。

  在文章的最后进行课外拓展,可以联系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场景和图片,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体会这人世间最最伟大无私的爱,激发学生们孝敬父母的情怀。在配乐中写出自己心中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行课堂小练笔。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比较连贯,衔接语言比较生动自然,学生们都很进入状态,同时文章线索条理清晰,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也收获颇丰,自己在感动孩子的同时也感动着自己。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自己紧张把PPT快放了;有些感情引导比较生硬,没有做到润物无声;当孩子没有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时,自己有些沉不住气,这都是自己今后要加强和改善的。还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7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感受文本的震撼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四、升华感情,再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自我。

  这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8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过程,我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就以一条主线两个版块整体规划,一个版块就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二个版块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上课伊始,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儿子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二)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三)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四)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巧用文本,激情引读便可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1)自由讨论: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2)回放画面: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总结提升: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学生在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能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到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地理教学反思(集锦十五篇)2023-08-24 11:57:07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优秀教学反思2023-08-24 08:25:51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2023-08-22 23:50:43

搭石课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2023-08-20 18:42:35

地理教学反思(集锦十五篇)2023-08-24 11:57:07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优秀教学反思2023-08-24 08:25:51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2023-08-22 23:50:43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2023-08-23 17:32:06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2023-08-27 03:55:5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2023-08-15 22:29:01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