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反思1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字划词的方法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难点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对啊!这是我们上个学期才学过的《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由于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可以说,许多成语来自于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寓言故事。
出示《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4、理解课题。
什么是则?
则就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寓言两则我们可以说是寓言两篇。下面就让我们一则一则地来学习吧!
二、学习《自相矛盾》
1.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从图片中找到矛和盾吗?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两种古代的武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柄是木头的,头是青铜制成的,呈尖锐状。
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圆且宽大,青铜制成,十分沉重,但坚固。
学习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头下挂着的红纓络。
盾:提醒:不是厂字头。为什么里面有“目”呢?(学生思考交流)
2、学习课文内容
在市集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卖矛和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叫卖的。
出示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自由读。
(1)对于这个人在介绍矛和盾时的样子,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
(2)什么教“夸口”?谁来学学这个人的样子,来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生字:锐:金字旁说明这个字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形容金属制品的。
(3)他卖力地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结果怎样?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词语。
出示:哑口无言(简单学习哑。)
(4)他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夸口到最后会变成哑口无言呢?
(5)总结:这个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让自己的话
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掩耳盗铃》
1.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1)出示:掩耳盗铃(读准题目)
(2)理解:掩,盗(用动作来表示)耳、铃
(3)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4)学习生字:掩:换部首“淹”、“腌”。
盗:回顾皿字底的字。
铛:与金属相关,形声字。
2.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找出关于他的想法的句子。
(2)实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你想对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什么?
(4)小结:小朋友,其实,你语重心长的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四、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从寓言而来的成语呢?
媒体出示部分图片,请学生们猜一猜。
2、学习剩下的一个生字“零”:模仿铃铛的声音“丁零丁零”,并回忆雨字头的字。
3、开火车朗读词语。
4、形近字组词。
5、听写句子:
(1)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
(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分层作业: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其中的道理说给同伴听。
板书设计:
23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掩耳盗铃: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3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由《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吧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习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习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5
二年级下册第27课是寓言故事,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寓言的学习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6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三、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从刻记号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说说通过《刻舟求剑》说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知
1、过度:楚认刻州求不到剑,而这位郑人上市却买不到履,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2、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 会 先买 来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五、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
反归取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市罢不得履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
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
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
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
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
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自问自答:
这两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那种人?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不讲究方法的人,讽刺他们愚蠢。不只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而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两则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课前本人也鼓励学生自查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的关键字意与词意,这也是本课的关键教学,其次也要注意朗读训练,理解朗读角色,角色性朗读,在读中悟寓意。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学还不如说是学生自已完成的,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对三年级学生不是难点,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能读懂一个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强,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这是文本本身的特点。本人在本文中却是注重了人物的语言训练。语言是人物心理,品质、性情的直观再现,几句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往往对突出人物特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南辕北辙》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对话揭示了故事内容以及去楚国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而行的性格特点。那么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呢?在这个环节,我将习作与阅读同步了,出示了习作训练“——的妈妈”。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写作题材较为丰富“唠叨的妈妈”“倔强的妈妈”“漂亮的妈妈”“自私的妈妈”等。在学生习作中能准确使用提示语与内容部分的标点“引号、冒号“。有孩子写”妈妈的唠叨“时就选择了妈妈平时说得最多的话来写,如”走在路上别东张西望,要靠右边走”吃饭时“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气有点凉,快去加件外套,把扣子扣好”等。这些现象都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也符合儿童口语的,这样既能再现了妈妈的唠叨,又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具体选了学生习作,根据学生习作讲评要领,引出语文知识点,从阅读中悟出写作方法。(学生习作略)。从学生习作中能体现一种习作中的美——标点。比起平时在标点上规范多了,而且人物语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夸大其词,不能胡乱编造,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真实性,就没意义。然后在写一事件中,也许人物语言描写较多,特别是对话,这得围绕文章的中心,精选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来写,无关紧要的可以不写,从而做到干净利落,精练紧凑。
从而也点拨了寓言的表现手法。从表现手法来看,寓言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方法和手段,说古论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导学生在感知寓言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生活实例,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
这个环节本花了时间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辞常识的运用点拨。写寓言时怎样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夸张,它首先注意的是夸张的适用主体。尤其是广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艺术性,而要体现艺术性就得适当地夸张。有一则化妆品的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显然是有夸张成分的,但并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妆品,给人的感觉年轻是可能的。如果说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这就有些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同样写寓言,童话等使用夸张也有其特定的效应与要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夸张不是吹牛皮,不能无目的地乱夸张,也就是要适度。还要合理。鲁迅在《漫谈“漫画”》中曾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无疑这是夸张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给人感觉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话了,因此夸张不能随意,不能不顾事实的现实基础。违背了现实就是“夸而不当”。比如“稻粒赛玉米,黄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赶南瓜”“树皮变棉花”等这都是“夸而不当”同时夸张也也要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习惯。如“他的鞋子像只船”这是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的。如果说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当鞋穿,这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当然在夸张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夸张要有新意,要给人以新的感觉。这作为语文老师还是可以提示学生了解一定的修辞运用,修辞在语文中是很重要的,“没有修辞的文章不算文章。”这是叶老先生说的。没有修辞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学艺术。
或许本人的教学导向根本就是违背小学生年段目标与需求。但本人认为我的学生知道的东西还是不少的。虽说是在年级学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习作中知道怎样去组织文字或修辞,引用等写作方法。
总之,在本人的教学中每篇例文我都会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与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去认真研究语文,总会发现自己该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又该去完善些什么……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8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相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
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3)有感情朗读。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第六笔是捺。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一,寓言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9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
(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10
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依然存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续编《守株待兔》学生写的很形象很生动,有的学生写到:"种田人对自己的行为很是懊悔,于是他就振奋起来,不再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而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最终在秋季得到了大丰收,并且家庭逐渐富裕起来,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这个种田人还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了自己的儿女听,并奉劝孩子不要像自己学习."孩子现在明白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但以后他们会怎么做呢?我期待孩子不要只是片刻的明白,而是长远理解。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表达中秋节快乐的QQ祝福语合集54条2023-08-26 11:54:37
除夕夜祝福语大汇总71条2023-08-22 08:21:55
精选父亲节给爸爸的祝福语15条2023-08-12 23:44:59
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2023-08-16 18:34:20
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2023-08-16 18:34:20
课文曹刿论战教学反思2023-08-13 08:32:21
参加地理课堂教学的比赛感受与反思范文2023-08-18 18:59:42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2023-08-23 17:32:06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2023-08-27 03:55:5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2023-08-15 2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