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离骚》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23-08-19 02:53:27 文/张东东老师 教案学文网www.xuewenya.com

  《离骚》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

  【预习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离骚》教案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 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离骚》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

  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

  3、重构屈原形象;

  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鉴赏法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二、了解《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三、了解楚辞

  1、教材第七页注解一有关内容

  2、补充:五、六、七言不等,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内容更丰富,有“兮”字,相当于“啊”。

  四、指导诵读

  1、逐节轮流朗读,指导正音。

  2、同桌互读,纠音。

  3、听读,听清节奏。

  4、分组试读,读出节奏。

  5、教师范读。

  6、学生齐读。

  五、理清诗脉

  默读全诗,找出体现诗脉的句子(或关键词)

  明确:内美—修能-抚壮-弃秽(改度)-中情

  六、细读鉴赏

  诗歌语言最妙之处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这没说出来的部分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空间,请细读全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蕴,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地方。

  明确:主要体味如下词句的意味,先作形象还原充分感受。

  关于内美:帝 皇 贞于 降 初度 正则 灵均

  关于修能:扈 纫 朝搴 夕揽 木兰 宿莽

  关于抚壮:草木 美人

  关于弃秽:道夫先路 三后 得路 窘步 踵武 荃不察 中情 謇謇 忍而不能舍 灵修 改路

  七、归纳形象

  从诗歌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屈原的形象,他是怎样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

  明确: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八、延伸讨论

  屈原的忠诚未能挽救故国于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永恒的尊敬。在民间,人们以端午节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在知识分子人,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

  1、据你所知,这些人都是谁?

  明确:学生发言讨论。

  2、教师举例:鲁迅《自题小像》和海子《亚洲铜》

  3、今天,假如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你要做鲁迅还是海子,抑或第三种人?

  明确:学生讨论。无论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屈原最重要的是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候,清醒地做了一回自己。

  九、课外作业

  1、阅读《阅读屈原》一文。

  2、以“阅读屈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背诵前六节。

  《离骚》教案4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离骚》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通用适合早上发的早安朋友圈问候语30句2023-08-14 12:05:59

一年级学期末教师评语-教师评语2023-08-14 08:58:49

简洁的适合早上发的早安问候语短信36句2023-08-15 16:42:43

初中八年级学生班主任评语2023-08-17 22:38:15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2023-08-15 05:56:11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2023-08-16 16:38:46

感恩节活动教案2023-08-23 21:41:13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8-10 20:35:16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8-12 04:35:17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2023-08-25 06:33:44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