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8-10 13:43:49 文/孙小飞老师 观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1

在一个小型电影节上,一位香港的电影学院教授给我们现场放映了《一次别离》的片段,固定的一个长镜头,展现的是海水在岸边潮起潮落,沙滩上一个玩具渐渐被卷进海水中。放映完他问现场观众感受,看到了什么。很多同学讲述了他们的理解。最后一个发言机会我举手了,

“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分析是否有意义,也许导演只是想跟观众开一个玩笑,在海边拍了一段潮水来的画面然后让大家自己猜吧,如果这不是一个著名导演的作品会不会有人这样解读它的意义”

“你是这样认为吗”

“我是说有这样一种可能”

“你说的对。”然后他说了一段话,具体字句我无法还原,大意是,你认为它有这样的含义,那么它就是有这样的含义,认为没有,那它就是没有;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当导演拍完一部片子并将它呈现给观众,导演就和这部电影没有关系了,如何理解这部电影全由每一个观众自己来决定。

我很少看影片的评论,除了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或者讨论八卦。我认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要是我本人没有感受到的东西那么任何看似高深的分析对我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些诠释不是必要的背景补充,而是纯个人的理解,并且有的写的就像高考阅读理解的答案,看着挺深刻,其实毫无共鸣。

所以我认为,文字把握不好的话就是最差劲的表现方式。活生生的电影、绘画、音乐,都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美妙,它们带来的美感是立体并且直接的,感官--感官,也因此有了被无限解读的可能,而文字则是一切尽在言中,感官--思维--感官,驾驭的不好那么就像是冷掉的蛋糕,全然没有出炉那一刻的美味与惊艳,只是一块烤过的面粉团子而已。因此我有时觉得,煞有介事的影评、乐评都是很多余的东西,以干瘪的文字来描述一种更鲜活的艺术,没有功力的话只会显得太不够了。

没逻辑地讲了这么一段,我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也借此认识到我的写作水平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哎。Anyway总之一下吧,咳咳,总之,不论是严肃分析,还是直觉感受,都是观众和这部电影的私人联结,怎么想怎么说没有高下之分。

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2

选择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网一查,导演居然是伊朗国籍,顿时肃然起敬,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在生命和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雕琢艺术的?

看完本片,对导演的敬仰彻底转移到每一为伊朗人身上,一个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许跟战乱有关,也许是人的本性,总之,导演让我们看到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回避困难的机会,但是,一旦离开,你便失去了你的根:家!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

《一次别离》就是一部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看这部片子,会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如果厌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学纳德的样子,生活的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害怕它的出现。

《一次别离》,片名恰到好处,一次别离,人们这才发现了彼此的重要性,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展开,本片有一下几大看点:

1)纳德对老年痴呆的父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2)女儿在父母间的对种种选择;

3)纳德和西敏的种种矛盾;

4)护工瑞茨的种种生活压力。

好片子无需多解释什么,好不好看各执己见,总之,不管是否因为本片的缘故,我们总该让心灵净化一番。

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3

其实一次别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两次问父亲:“你推保姆出门的时候知道她怀孕了吗?”

相信她在最初接受教育的时候,总被告知要诚实;而在没有发现真相之前,父亲在女儿眼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是一个类似英雄的人物,无论如何女儿至少觉得,父亲不会欺骗她。但在她的潜意识里,她依旧认为父亲应该为保姆的流产负责。因而她多次向父亲询问那个问题——“你知道吗?”

如果说影片中女儿有两次价值观的奔溃,那么当父亲说:“我知道”时便是第一次。父亲在女儿心中的英雄形象毁了,她甚至可能为有这样一个欺骗法官的父亲而感到可耻,她以为只要说实话别人就会谅解,她以为世界充满了美好。

而女儿第二次价值观的奔溃是在她为父亲欺骗法官之后。女儿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告诉她要说实话,发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欺骗她时她失望了,而当她自己站在法官面前,为了父亲而编织谎言时,她看不起自己,她觉得自己懦弱,她11年建立的道德观也在这时候轰然到底,而她却发现,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她自己的`选择,自私的选择了父亲。

我已经忘了自己第一次说谎是在什么时候,或许在某次自私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把第一次贡献出去了吧,但我至少知道在我六年级的时候谎说了绝对不止一两个了,但我也不知道,即使是现在,能不能接受身边很亲近的人对你说了谎话。

看完这片好像觉得世界充满着自私,充满了谎言。但其实,世界总比最好的差一些,又比最坏的好一些。

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4

我至今的人生中只看过两部伊朗电影,一部是《小鞋子》,另外一部就是这部《一次别离》。

两部电影里其实都拍摄了大量伊朗人的生活,让我很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拥挤的街道、拥挤的场所、少女和妇女常日披戴的笨重的头巾。

于我看来,伊朗是一个战争频繁炮火不断、很贫穷但人文气息很厚重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电影的开头,西敏想离开伊朗,为了自己的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此,她几乎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丈夫纳德却不这样想,他还有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需要照顾,无法一走了之。西敏一气之下将纳德告上法庭,请求离婚。在小小的并不庄严的法庭上,法官问西敏她的丈夫纳德是否有出轨或者暴力?西敏说没有,于是法官就此简单的询问就做出了审判拒绝了西敏的要求。我还为此而专门去查了伊朗的离婚事宜,发现伊朗的妇女在从前是没有离婚权的,只有男方有权利提出离婚,但在_年以后伊朗对相关法律作了修改,允许了妇女的离婚权,但权力使用还是有限制条件的——“选择放弃mehrieh 而拥有离婚权”。

这就是西敏让纳德跟护工交钱和解时提过的离婚时要还给女方的一笔钱,类似我们中国的彩礼,就此我也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在伊朗,女方为了有个担保,都会要求男方给于mehrieh。Mehrieh的数目通常是根据男方的经济环境来要求的。要离婚啦,但男方没能力偿还mehrieh,结果在伊朗很多的丈夫被前妻送进监狱。伊朗政府更改了关于mehrieh偿还的律列,但凡离婚者,不管家境如何都一并只要支付114枚金币给女方,不管当初你给的mehrieh是60金币或是900金币。如男方没办法支付,他必须坐监狱,直到他支付这笔mehrieh为此。法官也会将他所拥有的财物如车子等判给前妻。

当然corruption的情形在伊朗是满普遍的,一些男方为了不支付那笔mehrieh会通过关系来尽量拖延法庭程序。而有些女方因被逼长时间的来回法庭,精神太折腾了,有时就自动撤退官司。不过,不管怎样,到头来,男方还是必须例行这个罚款如女方坚持下,不然就坐牢。

而在电影高潮中,失去西敏的纳德发现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不得已,他雇佣了女工瑞茨照顾父亲,却又发现瑞茨不但对父亲疏于照顾,更将他绑在床头。愤怒之下,纳德将瑞茨推出了门外,瑞茨失脚滑下楼梯,意外引起流产。瑞茨因此将纳德告上了法庭,法官在对该事件调查的过程中,法庭的审查很简单甚至不认真,随意让案件相关人士接触证人甚至让当事人传唤证人 ,对随意更改口供的证人也没详细地分析更改的证言是否可以继续用。在后来纳德决定听从西敏的话交钱和解时,在瑞茨家纳德想在签和解书前说几句心里话,坐在一旁的法官下一秒就大声劝纳德什么也别说赶快签字,这几件事让我深深感觉到法官的不耐烦与他对法律不尊重不认真的态度。

在伊朗绝大部分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少部分信奉_。《可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是默罕穆德在23年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其内容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信仰伊斯兰教,把《可兰经》当做是不可违背的经典,这使伊朗因此而蒙上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在这场官司的角逐中,纳德隐瞒了自己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瑞茨隐瞒了孩子不是因为被纳德推而流掉的,特梅隐瞒了爸爸撒谎的事情。这两个家庭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每个人在官司中面对法律都说着谎,但离开官司到生活中时每个人却又善良。

纳德想要拿到瑞茨对父亲疏于照顾的证据把痴呆的爸爸带到了医院,但最后为了保护那脆弱的爸爸还是放弃了关乎自己的利益的证据,帮爸爸扣上了衣服的'纽子;纳德在法官发了对瑞茨的拘留令时帮其向法官求情;瑞茨为了保护纳德的爸爸不顾自身安危冲出了马路导致腹中孩子死亡却从未想过要讲出事……两个家庭斗争了这么久最后一切都快尘埃落定时瑞茨因为心有疑虑不敢向《可兰经》发誓最后选择放弃那让她内心不安宁的钱,由以上种种可见,在伊朗的伊斯兰教信徒眼中其实《可兰经》远比法律更加不可违背,对《可兰经》的信仰可谓是根深蒂固。

在看这电影的过程中,我其实也没看出瑞茨是孕妇,然后因为对伊朗的着装很好奇所以特意去百度了——法规中规定妇女必须带头巾并且不能露出头发。现在各方面已经逐渐开放对衣着要求也没那么严格,年轻女孩头巾就只是做做样子搭在后脑勺,露出很多头发,年轻女性的衣着也不再是黑袍裹身,但衣着色彩还是以黑色为多,也有一些小年轻穿红色绿色,没有人裙子,也没有紧身裤紧身衣,有高跟鞋,指甲油。有很多女性外面一个深色大衣,里面穿的色彩斑斓,但是有一点,女性不能穿露出自己身体线条的衣服,比如前面说的紧身衣。

结局开放却又有那么些许明朗。

说实在,伊朗这个地方不适宜我住,但我愿意去徒步旅行感受它的美。

一次别离电影观后感5

有人说过,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这城里城外的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正品味到。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把这城里城外的喜忧参半演绎绝了。不仅如此,作品还引用了一些暗喻的手法,让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家庭故事,体现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影片对人性心理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并且环环相扣,悬念丛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人公纳德和西敏在伊朗,算的上是一对白领阶层。丈夫纳德在银行工作、妻子西敏是一位教师。家中有11岁的女儿特梅、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矛盾冲突的起因是西敏想给女儿特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坏境,办好了移民手续。而丈夫纳德不想丢下年老多病且无法自理的父亲,死活不同意移民,二人闹到法庭。法院认为这是妻子在胁迫丈夫妥协,就建议双方先冷静一下。西敏赌气搬回娘家,纳德只好请来一个家庭保姆照顾父亲。一次,纳德发现保姆将自己的父亲捆绑在床上导致他差点窒息,他一怒之下将保姆推出门外,致保姆意外流产。于是,两个家庭之间,一场漫长的纠纷就此展开。

令人赞叹的是,影片从场景到演员,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却能做到简洁而干净,精致而细腻。这可以看出制作方对电影语言的控制能力已经如鱼得水。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影片中的那些精彩的隐喻:

隐喻一,妻子西敏说移民是为了让女儿脱离这种环境,而伊朗到底什么样的环境?电影却没有给出答案。但就是这巧妙的点到为止,却足以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

隐喻二,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这也是个很明显的隐喻: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一系列行将腐朽的制度。

隐喻三:西敏质问纳德:你父亲认得出你这个儿子吗?纳德答:我认得出他是我的父亲。这个暗喻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这表达了普通百姓对一些现象的失望,而又故土难离的矛盾心理。

影片同时还引用了其他的隐喻,准确地表达出人们在僵硬而强大的体系牵制下,所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信仰、在金钱名誉面前人们表现出的虚伪和内心谴责、在强权面前,人们无处可逃任人宰割的绝望......

《一次别离》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这部带有批判性的电影也被伊朗官方认可;_年,该电影就在伊朗本土获得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凤凰奖。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佩服人家伊朗官方的豁达。这无疑是鼓励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并能以此向世界弘扬本民族深厚而悠久的传统文明。能做到这一点,真好!

推荐文章

山西高考排名322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5:42:20

广东高考排名155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5:38:13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云南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7 05:35:34

吉林高考排名5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5:31: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2024-06-07 05:26:35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2024-06-07 05:21:59

最新的关于爱国唯美长句子,期望祖国早日统一,繁荣昌盛的经典句子合2023-08-21 02:11:10

采访实践心得600字2023-08-22 04:50:41

央视辉煌中国砥砺前行观后感三篇2023-08-14 13:07:25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2023-08-25 10:02:08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2023-08-25 10:02:08

电影虎兄虎弟观后感2023-08-23 17:17:25

电影勇士观后感大全2023-08-14 17:53:27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的700字观后感范文2023-08-21 23:21:15

感动中国人物的观后感700字范文2023-08-19 07:13:05

感动中国盛典观后感700字范文2023-08-17 08:00:16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