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关于《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五篇最新精选

时间:2023-08-16 00:29:44 文/莉落老师 读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与领导干部谈历史》是一本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剖析,引领党员干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

  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看待腐败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历史思维是唯物的思维,是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但历史思维只有与辩证思维相结合才是真正科学的思维。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思维和辩证唯物思维,科学看待腐败与反腐败,是我们今天需要具备的哲学素养。这是卜宪群在《与领导干部谈历史》所阐述的观点。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一书于今年3月由*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撰写。本书从“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历史观”“中国古代社会建设与民族关系”“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等六个方面,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系统归纳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内涵,多层次、多角度回顾和总结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历史的独特发展道路与规律,弘扬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 其中,“看待腐败问题的历史、哲学和文化思考”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腐败,要看清腐败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在《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中清晰地阐述了从夏王朝建立后的第二代就已经出现了“不恤民事”“娱以自纵”的太康,致使夏王朝几近灭亡。又比如书中列举了我国最早明确记载的行贿,发生在公元前873 年(厉王时期)的一件贵族因为土地纠纷而行贿的事件。腐败并没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腐败犹如痼疾顽固地植根于封建政治体制之中,是历代王朝政治黑暗的典型写照,是统治阶级及其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而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用人不公、贪婪奢靡、正气不张、枉法渎职、无所作为等种种腐败现象较奴隶制时代更复杂多样。封建王朝的覆亡,都与此不可分离。无所顾忌的腐败不仅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也会引发政治危机。因此,有腐败必然有反腐败,这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特征。

  卜宪群在《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中用唯物历史观的角度看腐败是全书的精髓之一。他在书中写道: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并非我国历史上独有。腐败导致政治统治灭亡,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常见现象。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道路,既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廉政传统文化,创造出中华民族多个文明辉煌的高峰,也因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专制君权与封建官僚政治的强大,封闭式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宗法血缘关系的凝固性,形成了许多糟粕文化,为腐败提供了土壤。因此,铲除这些土壤还需要很长时间。

  纵览全书,《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一书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从历史的角度阐释坚持和完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本书既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历史思辨能力、提升自身知识素养,更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从历史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2

  领导干部加强历史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汲取历史智慧,是增强理论修养和提高为政能力的重要方法。那么,领导干部应该怎样进行历史学习,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呢?日前,*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撰写,书中汇集了他多年来关于历史学习、历史借鉴的研究文章。在书中,卜宪群以史实为依据,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剖析,史论结合,引导领导干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深入探寻中国历史上的治乱成败、制度兴替的规律与深刻的经验教训。

  本书围绕国家治理的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历史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等内容编排,从“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历史观”“中国古代社会建设与民族关系”“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等六个方面,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系统归纳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内涵,多层次、多角度回顾和总结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历史的独特发展道路与规律,弘扬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从历史的角度阐释坚持和完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既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历史思辨能力、提升自身知识素养,更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从历史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3

  曾三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的新书《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近日由该出版社出版。

  卜宪群祖籍江苏丰县,1962年10月出生于安徽南陵,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合著)、《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主编)、五卷本《中国通史》(总撰稿)等著作。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以来卜宪群曾三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

  2013年4月19日、2014年10月13日、2018年11月26日,中央政治局分别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中国历史上的吏治”进行集体学习,卜宪群分别就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一书主要是卜宪群以往历史学习、理论学习文章的一本编著。

  卜宪群在今年3月8日为该书所写的“后记”中介绍说,“2019年初,应*党校出版社盛情相约,将这些年来我所撰写的关于历史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借鉴的一些认识汇集成册,以供党政干部历史学习时的参考。书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在相关报刊发表的文章或讲稿,也有少部分内容是从以往出版的书中选出适合党政干部阅读的文章,一并放入。”

  “中华民族素有历史学习、历史借鉴的传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历史中探寻未来,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重要基础。我们党一贯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的党中央,特别是**本人,对历史学习更是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贯彻落实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制度与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因此,党政干部加强历史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汲取历史智慧,是增强理论修养和提高为政能力的重要方法。”卜宪群介绍称,“本书各章围绕*治国理政的历史观、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历史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经验与教训等内容编排汇集,目的就是希望为党政干部学习提供便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卜宪群在该书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的序言中写道:“波澜壮阔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点。但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并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的统一性寓于历史的多样性之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进程和丰富经验,都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4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一个叫《百家讲坛》的栏目声名鹊起,因为台上站着讲历史、讲国学的教授们。

  从这里,这些教授走进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我蓦地发现,高深的学术原来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怀着追星的心情,我见到了因讲《史记》而声名远扬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蓝色的羊绒衫,透着暖意和温和;均匀的语速、平和的笑容、淡定的神情,举手投足间传达出儒雅、谦和、严谨的人文气息,让我觉得之前膨胀起来的情绪有些多余了。难怪,王立群老师被评价为“厚重”、“温润”,“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

  2006年年初《百家讲坛》到国内各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以历史人物项羽为题,在前来面试的40多人中成为唯一胜出者;之后他以同样的题目在《百家讲坛》主讲,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再后来他主讲的《吕后》创下了2006年收视率之冠。这些都让我们领略了王立群这“一把慢火”那势不可挡的炽热!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历史的力量,人格和修养的力量!

  生于1945年的王立群,生在山东,求学于河南。王老师说自己经历了那一代人所经历的求学磨难。他曾是创立过“累计记忆学习法”的理科尖子生,却因是富农子弟而错失了到清华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机会;在厂属小学当老师七年教过所有的年级和所有的课程(包括音乐课),因此被称为“万能老师”;一次偶然看到的《史记》,启蒙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1979年,也就是“_”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34岁的王立群认为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掌握已经远远超过了本科水平,于是直接报考了河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于是,我想各门类知识之间其实是相通的。数学、历史和音乐,对于一个会学习的人来说,区别并不大。一个人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且具有坚强的毅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因此,我们应为当前重视大学的通识教育,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等政策而鼓掌。

  以史鉴今,以史资政。这可以说是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热衷于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总是相似的,今天的我们不仅在继写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重演历史包括悲剧和喜剧。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就意味着要向历史学习,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而《史记》作为一部丰富的文化典籍,一向以“信史”著称,正如王立群老师所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则就是“求实存真”,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因此其中有很多值得各行各界借鉴的东西。政界和商界,战场和商场,在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思考企业的战略、人才和管理,都可以在读史过程中找到参考。当然,知识背景、学历结构、人生阅历、感悟能力等因素决定了人的读史感受。

  谈到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问题,王立群老师认为,领导干部学历史,因自身的角色不同于普通大众,所以其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这是因为,了解历史是认识国情的重要基础。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一是中央集权制。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大臣在各地自己说了算,没有问计于民,求教于民,并由此而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家长制、一言堂,缺乏民主政体的基础;二是唯上唯官。上至皇帝下至官员,谁的官大谁说了算,虽然也有民本思想,但把治天下当成“牧民”。当政者面对百姓往往以父母、家长自居——“父母官”,为官牧民意识强烈;三是对权力的追求。“学而优则仕”甚至“学而劣则仕”,读书为了做官,做官就要做高官,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对中国现实社会影响非常大。因此,了解历史上的这些现象,就是为了今天我们在实践中消除它们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者历来十分重视向历史学习。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提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江泽民同志把历史知识看成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领导干部应该读一读中国通史。”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领导干部在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现实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也无数次证明领导干部尤其要学习历史。王立群老师认为,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历史,一是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和规律,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二是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如一些古代官员的刚正不阿,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另外可从历史上许多奸臣、贪腐的官员身上受到警示。通过学习历史,领导干部要修身齐家,做好人;要治国平天下,做好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执政能力的建设,进而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党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增强推进的自觉性、主动性。

  2006年8月,在“《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的评选中,王立群老师以“最学者化”入选。正是因为王立群严谨的学者作风,他很少受到外界的质疑。王立群曾说“学者的良心不能丢”。对于讲史,他认为一要讲清历史是什么?还原历史很难,因为,真相是被重重的东西掩盖着的。二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更难。三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这又是难上加难。王立群坦言,他只想把历史讲清楚是什么,因为当把这些讲出来、讲清楚以后,别人就会有自己的感悟。

  1966年王立群开始读《史记》,如今已经读了40多年。而对于浩如烟海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王立群一样在研读。因为,历史带给他的除了知识和智慧,还有力量——支撑着为生活、为事业不断进取的力量。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5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五千年文明史、百余年近代史阐述“中国梦”,以“徙木立信”论八项规定的作用,借“霸王别姬”说不良作风之害,引“治大国若烹小鲜”思为政之道,重申二战教训明世界和平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等领导同志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展现出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读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不断增强历史素养,同样是修身励志、谋事创业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一切有为的治理者都明白“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的道理,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更是把通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作为政治自觉。对领导者而言,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必然要求学习多方面知识,其中历史是必修课。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领导干部都应该读点历史,才能开阔视野、加强修养、提升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鉴照过往,也拷问当下。现实中,许多领导干部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以求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但也有一些人读历史,总跳不出帝王将相的“宫斗”、才子佳人的情仇,或是把历史视为权谋术、厚黑学、潜规则等的大杂烩,在谋人不谋事、信权不信法等逻辑中越陷越深。对历史的误读误用,其为害之烈,甚至比轻视历史更甚。

  正如一部红楼梦,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各异,历史也是这样。然而,如果不相信“人心向背定兴亡”的铁律,何以透过风云变幻通古今之变?如果囿于个人私利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理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所谓“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史需要情怀,学史折射境界。通过历史来寻求内心信仰、明确前行方向,正是历史素养的真谛所在。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越是剖析骄奢淫逸而败政的教训,就越能疾感今天反“四风”的迫切;越是反思苏共长期停滞僵化的历史,就越能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越是看清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长远危害,就越能理解“三严三实”的要求。不管是涉猎历史知识,还是把握历史规律,只有秉持一颗公心、怀着一片赤忱,领导干部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担当、读懂“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读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

  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重在以史资政、古为今用。正如*同志指出的,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比如,不追求一时显绩,多下打基础、利长远的苦功;不依赖个人主观,多做察实情、汇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读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不读死书、经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从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落实,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考验,再到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各级领导干部格外需要镜鉴启迪,格外需要从历史这部教科书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增厚历史底蕴,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写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雄浑篇章。

推荐文章

山西高考排名505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4:47:33

广西高考排名141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4:42:23

四川高考排名430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4:37:25

青海高考排名15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4:34:02

辽宁高考排名165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4:31:00

考山东建筑大学要多少分安徽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2024-06-07 04:27:38

寒假十课第三课观后感300字五篇2023-08-15 15:16:53

小学生植物园游记作文500字范文2023-08-11 07:04:54

焦点访谈观后感500字五篇2023-08-22 04:29:12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8篇2023-08-11 18:53:43

寒假十课第三课观后感300字五篇2023-08-15 15:16:53

小学生植物园游记作文500字范文2023-08-11 07:04:54

焦点访谈观后感500字五篇2023-08-22 04:29:12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8-13 21:24:26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8-27 19:08:39

骆驼祥子一至三章读书笔记800字五篇2023-08-20 06:32:5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