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写读书笔记1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读儒林外史写读书笔记2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读儒林外史写读书笔记3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欢。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原因还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直传承下去!
读儒林外史写读书笔记4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的故事,向读者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此书并不像其它小说一样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该书的中心思想“科举制度的腐败”却将书中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自然而然的串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
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读儒林外史写读书笔记5
一直以来都有听说《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讥讽了害人的科举制度,嘲讽了整个封建金字塔,但,终是对这些不感兴趣。封建又怎样,我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改变那一罪恶的制度,我们已经不再处于封建时代,不受统治,不受压迫,冷眼看别人的跳梁演出,也不是什么愉悦身心的节目,内心不曾打算接触这一愤世嫉俗之作。
直到这一学期,《儒林外史》成了必读书目,我不得不从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便我能够将它读完。或许,也因为如此,我发现了众多我不知道的关于它的细节与引人之处。我想我有必要叙述一下整个阅读的过程。
借阅书本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图书馆的书也像商品那样琳琅满目,《儒林外史》的原著各个出版社也都争相刊印,什么缩印本、删减本,最终我选择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汇校汇评本,李汉秋辑校的本子。这本书为直排版,字也是繁体字,选择这本书一方面可以感受古人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繁体字的阅读量。先不说可以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在写书法作品时依样画葫芦地画上及格繁体字也是颇有古风的。
翻开书,映入眼帘的当然不是正文,首先是阐释了《儒林外史》的版本及其沿递。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其次是嘉庆二十一年的请讲浦注礼阁本、艺古堂本,另外还有抄本、苏本等。其次讲述了其评点和衍递,有卧评、黄评、齐评、天目山樵评语等。接下来,就是正文的阅读了。
第一回开始,就将整部书的主旨及作者的态度揭露了出来——“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作者吴敬梓起初也可算是上层人士,同样接触的人也是所谓的上层人士,可在这样上层的生活中,看到的却是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横行霸道,富贵子弟的平庸昏聩,文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于是他对这些人嗤之以鼻,一生也是慷慨任气、放诞不羁,对功名富贵不屑一顾。
可是,作者一个人并不能代表全部。真正明白的人却没有几个,《儒林外史》中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不计其数,如果说“学而优则仕”,那么无可厚非,关键就在于这种腐败制度下完全就是“暗箱操作”。单是周进这个老腐迂儒是靠他人
的帮助买到一官半职,范进是因周进敢其年迈赶考与己相似才列其名于榜上,可见这样一个制度并不是选拔人才,只是追逐功名利禄的一个幌子而已。一切,都离不开功名富贵四字。
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样也是现在许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标,而文中那些所谓的功名富贵观成了作者批判的对象。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其实作者也给出了答案,王冕就是例证。王冕家境贫寒,靠给别人放牛为生,但仍不忘骑在牛背上读书,博学多闻,更自学画荷花,成为一代名笔。当朝廷征聘其做官时,却是躲避这一事实,何其可贵!
正文主旨的把握很重要,同样人物的刻画也不可忽视。与《水浒传》相类似的人物出场,采用的是连环列传体的结构形式,人物的形象真的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是一个人物的登场,再是退回幕后,由另一个人物继续,但我还是喜欢从集中描写和分散描写来表述。
所谓集中描写,就是所有的笔墨都放在一个人物的身上。这样的人物很多,我想说的是匡超人、马二先生及沈琼枝三个我认为的典型。
匡超人,从一个借光读书的朴实青年到人品堕落的恶赖,都是因为环境、地位及接触的人的变化,完全是中了科举之毒才堕落变质的。我想,作者刻画这个人物也是为了揭示科举制度带来的危害吧。马二先生,同样是一个具有全面性格的人物。给我印象深不是因为他那喝了六次茶,而是他居然相信有煤炭变金之术,而且还对洪憨仙毕恭毕敬,一副腐儒的样子。不过,他又能在洪憨仙死后,作了慷慨丈夫事,将其下葬,并为其送丧,又是如此的正义。而沈琼枝,算是唯一一个争气的女性。在我而言,精于举业的鲁小姐,俗不可耐,王玉辉侄女做烈妇殉夫之事,愚蠢至极。唯有沈琼枝,不肯屈尊做妾,毅然逃走,只是千不该万不该,真不该走的时候还携人家的款走,才引来了后来一系列的官司。这些人物都是很集中的描写,形象也极为突出。
而分散描写,就是在一个场景中,描绘形形色色多个人物。比如王氏子死,一下子就将赵氏、王氏兄弟、严监生等人穷形尽相。赵氏为谋扶正,在床脚头哭泣数语,即使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不能不为之打动,而王氏却不以为然,为何?深知其意。而王氏兄弟有着同样的性情心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接受了严监生许多钱财之后,转而支持赵氏,呼前抢后的喊着“赵奶奶”。说到严监生,大家眼
前浮现的画面该是为了一根灯草不肯咽气的场景,但是谁又会想起他还是那个重情义为妻子伤心至死呢。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对人物的描写,极具个性化,贴近人的真实面貌,成就极高。除此以外,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其中的细节描写,那对人物的定性很重要,如赵雪斋,我在阅读时,还曾经以为他是很高尚的名士。
除了人物以外,幽默诙谐语言、夸张的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一写法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可笑性的描写也往往是悲剧性的存在。我们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又时而为高洁人士的碰壁而同情惋惜,似乎我们就是那一个个人物的见证者,为之悲喜交集。
主旨内涵的深刻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功不可否认,但我对其中也不乏有些意见,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片面的观点而已,也有可能是我没有充分理解作者意图所致,还是说说吧。
我认为书中还是有一些迷信的思想需要去除。如郭孝子的两次遇虎,两次终是逃离虎口,但作品却将其归因于孝之至极感动天地,不忍他遭遇死亡。又或者是虎为强者,却又有一不知名的怪物凌驾于其上,这样虚构一个怪物,来表现相生相克的道理,是否失去了一定的真实性呢?毕竟,这部是建构在真人真事上的讽刺小说,突然来一次虚构,是否影响其说服力呢?总有点感觉和牛顿把“第一动力”归结为神的动力。
还有就是最后一回将历来的所有人物都总结了一下,可是一遍书看下来,觉得自己并没有抓住重点的人物。总想把最后一回移到最前面,这样感觉思路更加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一家之言,只是想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说想得到一些回答。
这样一步步思考来,我先前的观点有些错误。所谓的“以史为鉴”也不是毫无道理。
比如,古代的科举制度与中国的考试制度也不是毫无联系的。总说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选拔,可是就这样一试定终身,真正公平吗?试卷的质量首先就值得商定,高考制度也值得商榷。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比起书中的人们有过之而无不及。除此以外,其他考试也不一定就是最公平的。而且,古代黑暗的科
举制度的“暗箱”,在现代也不是不可能出现。
还有,读书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已混淆。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有谁把读书作为精神食粮在不停地补充汲取着,并且把读书作为基础而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大家往往是不停地读书,再用它去换来物质的享受,然后就止步了,这是目标上的错误。没有自己的观点,对书中的观点不加思考,一味吸取;毫无头绪地读书,没有自己的喜好,为了应付而读书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遇到难题解决了,然后遇到下一题,又是重头开始,没有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又是读书方法上的错误。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物质上的利益或许得到了,精神上的却是糟糕的结果。
不满于封建社会,那现在流行穿越剧,穿越过去,可穿越过去又能改变什么,那是——时代的悲哀。历史已经过去,不能再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借鉴过去,吸取过去的教训,让下一本《儒林外史》因没有现实的素材而在腹中夭折!
推荐文章
嘉应学院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7 04:03:44
山东高考排名669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4:00:38
河南高考排名426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55:40
甘肃高考排名558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50:32
甘肃高考排名371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46:40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2024-06-07 03:43:46
分手了难过的心情语录2023-08-13 10:13:10
五一节幽默祝福语简短文案2023-08-19 14:45:14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600字五篇2023-08-18 18:57:40
陈情表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五篇2023-08-27 08:27:42
陈情表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五篇2023-08-27 08:27:42
爸爸下厨房学生作文400字五篇2023-08-24 12:16:27
小学生春节简短作文100字五篇2023-08-23 16:10:05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8-13 21:24:26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8-27 19:08:39
骆驼祥子一至三章读书笔记800字五篇2023-08-20 06: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