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
说起《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呀,我就感慨万千。原因只有一个:这本书写得太好了。首先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这三百年来的一些事情。该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身份低微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解说,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是这些因素使历史不但变得不会枯燥,反而还变得轻松有趣来了;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
这部书一共分为7部,每部都有每部的特色与精华之处。
先说第一部《洪武大帝》: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白手起家,他没背景,没后台,没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但是,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还有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
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棣的心理: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再说第二部《万国来朝》:内容是从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
从这段精简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朱棣是个合格、优秀、杰出的皇帝,他做了明朝历届皇帝没有做也做不到、不敢做的事情。有惊人的胆识、智慧、与才干。在他领导的大明王朝可谓大明王国最为巅峰的盛世,它决不亚于朱元璋的时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永乐盛世!
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而第三部《妖孽宫廷》是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真可谓是一个个不折不扣、无所作为的懦夫……
第4部第四部《粉饰太平》: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国飘摇》:这部书共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第6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不知不觉到了第七部了,第7部也是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这部书说完啦,还是那句话,“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你们说《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是不是一本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好书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二)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一样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爱这部书的原因。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样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样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坚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贫农,因此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发奋,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之后,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决定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此刻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决定。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务必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决定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状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是透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一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能够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联的。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忙”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超多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误之处也许在于他太坚信责罚、杀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过早已载入史册,人们心中自有分数,又岂是你我能够毁誉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风云即便,各个英雄人物流星般横空出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的人、事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大浪淘沙,他们这些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灼灼生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三)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四)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五)
读史书应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对一些平铺直叙的文字,心中毫无感触可言;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另类的史书,感觉截然不同了,光看书名就觉得作者有点随性,似乎在调侃我们,其实,这更能凸显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锐准确的判断;朱元璋,一个身经百战的传奇!可是,又有谁能了解他的起义是多么被动、无奈?又有谁能了解他的初衷是多么单纯、简单?又有谁能了解他的生活是多么痛苦、他的奢求是多么容易?
最开始,他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劳作后,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只怪他生不逢时,偏偏遇上战乱,身边的亲人不是去了远方,就是因为战争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后来,他仅仅为了混口饭吃,跑去当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弃、鄙视,最后竟落得化缘(就是讨饭)的地步。可是为了仅有的自尊他不愿意去。朋友来信一封劝他起义,被元军知道后告他谋反。终于他别无选择了,就试一试——起义!
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庆幸的是征途上总有一群知己、一群生死与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边。如天下第一谋士刘基,得力虎将徐达、常遇春、邓愈等等,能人奇才众多。
要说朱元璋的大将之风应是他那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用他那天才的军事头脑去剖析每场战争。真理总是在少数人那边这句话说得果真没错,朱元璋独到的观点往往成为致胜的关键(虽然还是有几次失误)。
虽然朱元璋最后还是成功创建了明朝,但还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个最大的死对头: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朱元璋与这三个人的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们就来说说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生死之战。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生死之战可谓是惊心动魄。其实当时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时候,兵力远不及陈友谅的强大。而且朱元璋的弱点水军正好是陈友谅的强势,且装备还是以前从陈友谅那里抢来的,很差(陈友谅的装备不停改进,与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怎么看,这场游戏,朱元璋根本是以卵击陈友谅这块大石头嘛!可导致鄱阳湖这场血战中朱元璋扭转乾坤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陈友谅的性格心狠手辣,导致军中人心涣散;二是陈友谅战术用得不得当,竟把几十艘大船连了起来,重现赤壁之战的悲剧;三是朱元璋过人的判断。虽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陈友谅的大船小了几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灵活性攻击大船的这个弱点,这不正是过人智慧的体现?一个领导者不是应该智勇双全,才能打赢对手吗?
此战开打之时,朱元璋就已经做好准备,殊死一搏了。赢,则得到一切;输,则失去一切,再也无法翻身。我想,换做是别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过人的胆识和自信让他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大战在即,临危不惧,这不正是大将之风吗?朱元璋不愧为“英雄”!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领军人物!他的智勇双全,他的临危不惧,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的准确的判断,都无不让我震撼!
就这样,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奇人物的征途经历。作者用他独到的目光诠释了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也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明朝的开端!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六)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总共七册,共计96万字。书的内容是从朱元璋的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整本书都是以小说的笔法,通俗、易懂且很富有幽默感。真是非常钦佩作者当年明月,能用那么简单的语言(这个说实话很难)来描绘一个朝代的那么复杂历史。回想起在上学期间学校教授的历史课本,只能用肤浅、平庸和随波逐流来修饰,而且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缺乏考证和独立的见解,鄙视!
其实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很少去用心读一本书,特别是长篇小说或者是历史题材的,不是自己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大学里埋头苦读(老师水平真的一般,只能埋头苦读)的是自己的专业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后读的是行业书籍,为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另外,也怪自己是搞“挨踢”的,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然而,现在工作稳定了点,但是经常出差。出差路上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乘飞机出差的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痛苦。思来想去还是找本书看吧,看什么书呢?专业书和行业书我是不看了,看了想吐!后来在网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儿》比较火,想想朱元璋是自己的老乡,明朝的历史自己确实知之甚少。于是下决心买一本好好看看,就这样,在导游当年明月的指引下,我踏上了明朝旅游的征途。
呵呵,当年明月这个导游雇的还是很划算的,在他的陪同下我度过了一个快乐、悲伤、激动、愤怒、遗憾和感慨的旅途,真是受益匪浅啊!我也想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谈谈的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创业艰难,守业更艰苦。朱元璋经过近二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创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子孙们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来坚守这份家业,期间王朝几近覆没,兴衰波荡起伏。
这本书,让我懂得要获得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童年时期生活困苦;少年时期亲眼看着父母饿死,然后为了生存沿街乞讨、四处漂泊,到皇觉寺当和尚被人欺凌,“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成年后被迫参加起义军,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从一具具尸体上爬向自己的目标。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官场如战场且胜似战场,是一个国家智商的猛人之间的斗争场所。呵呵,看看杨廷和、徐阶、于谦、张居正的经历就明白了。
这本书,让我懂得事物是有使用期限或者叫生命周期或者叫气数的,明朝就相当于一个公司,到后期无论崇祯帝怎样努力也最终走向了倒闭,只能说气数已尽!但是,我要向崇祯帝致敬,他是个好皇帝、一个明君,一个坚持不懈和肯负责任的人。然而,什么事物是没有期限的呢?我认为是思想,例如,王守仁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让我用杨慎的《临江仙》来表达我最后的心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七)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
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
(家长感言)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
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八)
假期一口气读完了当下十分火爆的创造网络奇迹的奇书——《明朝那些事儿》,读后确实感觉酣畅淋漓,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我读后的感觉,那就是“爽”。一提到历史想必大家都会联想到枯燥乏味,而本书的作者当今明月却一改常规,取而代之的是调侃幽默风趣,让读者欲罢不能。
本书文风严谨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评论尤其是恰到好处,我除了佩服作者那丰厚的史学知识,更是感叹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写出共计七册总计861285字史学巨著,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本书在新浪博客连载三个月逾百万点量,创造了一个文学的奇迹。因此我也常感叹到“奇人也”!
书是迄今为止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小说,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朱元璋农民起义,经过艰苦战斗,打败陈友谅,凭借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登上王位,又杀掉胡惟庸,重权独揽;朱棣被逼造反,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无奈朱祁镇亲信宦官王振,断送了“宣统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万历爷孙更是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四起;谁知明朝气数已尽,任凭勤劳努力的崇祯如何力挽狂澜,也无法挽救颓势,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徐阶严嵩的政权夺势,尔虞我诈;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刚正不阿;张居正变法的百废待兴,改革反腐;戚继光俞大猷的英勇拼杀,抗击倭寇;袁崇焕卢象昇的巧用兵法,评定内乱;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极的最终进攻……
作者详细地剖析了每个人的心理、特征,让历史又一次精彩了起来,对于这个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数日间便了如指掌。这里面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_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明朝政权。但是他也有许多措施功过难断或者遭人诽议,如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擅杀文人、重开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实行君主集权和高压统治等举措,所以他也是中国历争议的皇帝之一。
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_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
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继续幽默下去。”正是这样的幽默,使我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精彩纷呈的大时代中去了,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历史,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除此之外,从历史中,我们是否可以懂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在明朝末年,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任由无数人坚强地活了下去。在这期间,徐霞客穿着布衣,带着干粮,游遍全国;郑成功自己准备,自己招兵,远征琉球。他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度过了人生。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九)
我是在朋友的影响下喜欢上《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当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无疑于是空前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关于历史这一块儿,它一直都摆在哪儿,我就不再赘述,我主要就这本书的特点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我之所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空前的,不在于是说它揭露了什么明朝秘史而对于历史的研究做出了什么贡献,而在于自它以后,就开启了一个正史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时代。以前历史在人们的眼中,要么就是一堆故纸堆,要么就是一群老学究。可是在当年明月笔下,历史就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他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 录下来,让我们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当年明月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他较之于其他的历史学家而言,在严谨中更多了一份调侃,在严肃中更多了一分可爱。 其次是在这本书中,当年明月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是怎样的,而更注重的是教会我们怎么看历史,让我们掌握历史的内涵和规律,进而去分析历史背后所代表的最真实的东西,让我们主动地去思考历史进而还原历史的原貌。并且他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了解这些发展规律,战胜未知,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让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比如在名将是怎样炼成中他写到名将的炼成必须经历六个坎坷,只有经历了它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名垂千古。比如在地主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又比如在丞相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而这个人就是宰相。“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双方的关系其实可以用拔河这个运动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能太过分。双方的进退都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在那上千年的皇帝与大臣的博弈中,这一规则在不断的完善。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在这样的规则中,权力达到了平衡。” 同时在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当年明月也一直在寻找着令其感动和震撼的东西,一直在寻找人最原始的情感和最伟大的精神。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 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如于谦、杨涟之类是也。而人间真情则如马皇后、钱皇后是也。
“历史并不幽默,幽默的只是我而已。”无论我们对历史如何的唏嘘,它总是在哪里。历史总会沿着它既定的轨迹走下去,你我最后总是被历史的车轮压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那么如何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文章最后通过徐霞客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十)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刚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惧,因为贱人魏忠贤魏太监。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乱贼。处事妥当,思前顾后以及强大的政治头脑使猖狂两朝的魏太监下了台。
读到这,不仅钦佩崇祯处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与民军及清军的对抗之中,我想说,他用人不周,处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过于信人。前后认识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读得不够深刻,见解略偏,但私下总结,这应该是崇祯的弱点,最起码,我认为是。
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将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祯看淡,无可奈何,留下一句“诸臣误我”,走向了那棵树,将自己的生命终结。
自始至终,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调是诙谐,诙谐的语句诙谐的笔风,诠释了整个明朝
我曾想问,为何崇祯如期兢兢业业却还要遭受亡国之灾?为何要将其化成悲剧,示在众人面前?当年明月告诉我,因为它是历史。无论你怎样伤心流泪,怎样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无法改变,因为它早已随红尘而去,因为它既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它,是历史。
我明白了。
于是我不再去郁闷这个结局如何如何悲壮,如何如何凄惨。事实就是如此。
但,为何明知从先帝手中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却还要苦心积虑地收拾下去?顿悟之:当从先帝手中接过摊子后,就意味着崇祯做好了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肩负责任的准备。是的,就因责任二字。他要为大明江山负责。所以,就算到最后战况如何惨烈,他仍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试图力挽狂澜,直至兵临城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诉我,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说道到文章,之前说过它很诙谐,很幽默,而读者在大笑之中却能品味出历史带来的古韵古味。而且明月时不时加入自身体会,更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发着袅袅茶香,浅尝初试,舌尖感到略微苦涩,但苦涩中夹带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读者说,如此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正是如此,读者能在书中畅快淋漓,受益匪浅。
这样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从古至今争议颇多的皇帝,书中的崇祯是个失败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终毁于他手。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皇帝的职责,在位约莫十三年,尽心尽责,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难料,尽管崇祯一心想稳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悲剧发生。
在我心中,他是个成功者,为何?为书中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崇祯做到了。
一朝悟书,一暮思书,思何?思崇祯之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崇祯亦无奈。欲平江山,奈何惨之。余虽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点点星辰叹息,与我一起,为夕叹矣。
推荐文章
山东高考排名669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4:00:38
河南高考排名426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55:40
甘肃高考排名558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50:32
甘肃高考排名371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46:40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2024-06-07 03:43:46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7 03:39:20
微信签名关于爱情2023-08-21 03:37:09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字2023-08-24 04:34:24
心情正能量经典语录2023-08-17 20:11:36
合适生日发圈的祝福文案2023-08-18 05:54:33
阳光青春优秀作文五篇2023-08-22 19:38:47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感想及感慨五篇2023-08-23 03:22:32
朗读者节目第二季观后感作文五篇2023-08-21 07:45:07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8-13 21:24:26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8-27 19:08:39
骆驼祥子一至三章读书笔记800字五篇2023-08-20 06: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