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这套书读了将近四个寒暑假,终于在今年彻底看完了,总的来说从书里我不仅看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或者是之前认知有偏差的史实,还引发了我长久以来忽视的对历史进程的思考。
秦,谈起这个字,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秦始皇,“长城”,“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等等词语也会不断浮现。《大秦帝国》这套书,以秦为第一视角,从战国起,至子婴止,将秦数百年的荣辱兴衰浓缩在一部书中,其内容扎实程度,知识储备程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本好书,特别是在瞬时消息淹没人们生活的当世,能读完这本书,我的耐心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
然,书中仍有我并不喜欢的地方,以下观点是我今时今事评判,明日再改也是可能的。
一,语言追求表面仿古,实则难融大局
为了用文言文而用文言文,是我读起来有些地方别扭的原因。讲秦国芈太后部分,因其是楚国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楚地方言,给我一种想象的空间,觉得大为合理,而在大多时候白话文中生加文言文,初看尚觉得新鲜,看多了我极为不适。
二、各国纠葛过多,实难讲清楚,非文之过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最为混乱复杂的一段时期,混乱程度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五代十国时期与清末民初时期,但这两段历史时间跨度是远远不能和战国400多年相提并论的,且战国距今2000多年,各国尚没有统一的文字记录等,再加上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想要将这段历史讲清楚,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作者从秦出发,能理清一国历史进程已殊为不易,遑论七国乎?
三、以史实为依据,难出新意。
历史的精彩之处在故事,故事的点睛之笔在人。人的境遇是全书浓墨重彩的部分,我将其大致划分了一下,臣,或出身贫困,或出身富贵,皆因机缘习得一门技艺,据其政治时势,或得王赏识,或不被重视,结果或功成名就(身败名裂),或碌碌无名,或仇心渐起。王,皆少年有异象,然因其自身心思是否在庙堂,或成或败。百姓只想过好日子。当然,在一本人物很少的书中有这么多的故事可讲已经很不错了,但这部书有历史记载作为支撑,人物涉及数百年间的异人,越往后读越有相似之感。
讲完了这本书的好坏,我想来说说这部书看了之后的一些思考。
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形
可以看到书里不同国家的人们言语习俗,甚至长相都不太相同。这既是地理环境不同,又受到不同国家的影响。比如秦在现今巴蜀,山西陕西一带,民风剽悍,善于劳作,楚国在今湖南江西等地,饮食却极不相同。再讲大一点,北方人高马大,南方颇为灵秀,相同文字不同发音都会影响人骨骼的改变,这估计是人类学的一门大学问。
二:明君强臣是强盛保障,律法严格是传世之本
细数战国这几次大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屈原在楚国失败,合纵合不下去,连横能连到底,燕国在乐毅的帮助下差点拿下齐国,赵国因李牧能战胜秦国军队,看起来胜败是君臣配合度的问题,其实也跟规则能否严格执行有关。一个好的方案是能够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案,一个更好的方案是能防患于未然的方案。而规则能否被严格执行,就取决于这套规则是否让百姓受益,能狠下心让老百姓得到好处的,都成功了。
三:中华文化博大,一事两说太易
一件事总有AB面,就像硬币有正反一样,好的能说成坏的,坏的能说成好的,不加价值判断,一件事情仍能从不同典籍中找到不同解法,儒家与法家对人性善恶的看法不同,解读一件事物的逻辑就不同。而战国有名声的人,都是秉持一家之言坚持到底的人,当然这跟他们小时候没有书可选有关。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就看他遵循什么逻辑,而他的逻辑,可以从其他事情看出来,意志坚定的人往往是很有逻辑感的人。
四:凡人必困于一物
是人都有弱点,这或是自身原因,或是时代原因,大多数老百姓困于物质,活着在战国已经很困难了,何况吃饱喝足?志士或困于忠,孝等义事,或困于傲,骄等缺点,或身不由己。这不是说我们要揪着这点不放,将自身发展全部归结为一点,而是认清楚自己,将“一物”不断变小,或变为“他物”。以秦始皇父亲赢异人为例,年少作为人质被交换到赵国,困住他的是赵国的环境,被接回秦国任太子,困住他的是学识,当了王,困住他的是体魄。赢异人能认清自己,不断做出调整,命虽不能再加,人生总算圆满。
五: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是不断改变的
人是会变的,这句话最近老被用在感情生活中,形容涉事双方从亲近到疏远的结果,常见于双方对亲朋好友诉苦时朋友的言论。但这种辩证主义的思想不仅是用在儿女情长上,还可以用在看待世界的态度上,过去我认为只有见识过越来越多的人,才能包容不同人的行为,所以我选择旅行,但读完这部书我发现,好的书甚至更能让你见识不同的人。不仅是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环境下人做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很奇妙不是吗?
篇二
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篇三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
读这书的时间,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感怀,这是这部书的魅力,作者笔力苍劲、描绘细腻,为我们刻画了战国时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词而热血澎湃;为商鞅大义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怀敬意。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体的思想延续,在中华历史的演变中,最终融合成我们能看见的那些儒道释法墨等哲学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见却遗传在骨子里的一些勇气或处事方法。然而,也是在历史的流转中,我们也失去了或者遗忘了许多。作者孙皓辉在开篇前言里写到:“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苍苍明月,迢迢关山。同耕同战,浴血何年。锐士铁衣,女儿桑田。谁谓明月,照我无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圆。
秦国这个地处西北,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被中原诸侯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最终统一了六国。根源在哪里?在于“大争之世”求变图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废田井,开阡陌,除隶农,赏耕战,刑无等级,不赦不宥”,使秦国率先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极大的调动了下层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至此国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虽然有无数人指责秦政是暴政、秦国是虎狼之师,但是我们应该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秦法无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法家在大秦里面出尽风头,而后世独尊的儒术被摒弃在一旁!诸子百家都对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商君。因为秦国近200年坚持法治,而在战国中最后脱颖而出,六国拍马难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策略,是秦国在人才战争完胜山东六国,为秦的统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虽然本国人才不多,但对于招揽山东人才却不遗余力。不问出身门第,但凡有真才实学一律委以重任,绝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张仪纵横家、蔡泽计然家、吕不韦杂家、尉缭兵家都能在秦国成就一番大业。秦国用人之道不在于学派出身,有才利国则用之。秦非人杰地灵之地,历代的大才绝大部分都来自六国,若非秦国用人之务实,岂能吸引这些人才?相反六国人才济济,却置之而不顾。譬如魏惠王时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无视乐毅。这些都可谓是治国之大才,每一个人之后都曾改变过战国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国之实才,却只是礼待像孟子这种所谓的圣人。圣人的大道永远是摸不着边际的,讲了几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实现。治国在于务实,所以孟子之道永远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终导致魏国的衰败。
秦国用人之务实还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为孝公与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会有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相反六国之才大多是怀才不遇,屈原忠心为国却始终不能得到大用; “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何其的荒诞,也终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更为荒诞的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计”,最终导致秦国的国力昌盛,为之后的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战国的最后一位战神李牧也因“叛国”的罪名被杀,用人之不信,自毁其长城,赵国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小说以秦献公的死去作为开端,引出了本书的第一个关键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说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种,那秦孝公无疑扮演了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局势。野蛮贫弱本已是顽强盘踞的痼疾,其他国家的全面敌对,一致仇视更是一把高悬于秦国不屈头颅之上的三尺利剑。六国卑秦,不与会盟,一个濒临崩溃的小国,生还是死,继续还是终结,这是作者抛出的的沉重问题。用手段和计谋解决当下的困难只是治标,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个国家的标本兼治。
法!用法治国!!这是一个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答案。于是,在商鞅的霹雳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绝对信任之上,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变法过程中,有反对,有抵抗,有阴谋,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诚,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原本隔了帘幕的历史故事演绎显得格外曲折起伏,回转跌宕。“法”的芽终于在秦国萌发了,可这一切,在大秦帝国的缔造过程里,仅仅是个引,也仅仅只是序幕。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无比的坎坷崎岖,要改变一个落后国家的面貌并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几代人的努力。所幸,在历史的风起云涌当中,秦国人没有退缩,接下去的几代君王也没有改变初衷,在百家争鸣的大格局内,他们始终奉行法家之学,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国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巅峰。而秦国的文明,那在剽悍坚毅的血性土壤上诞生的文明,也最终战胜了并统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绽放出无比绚烂的光芒。
推荐文章
福建高考排名916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31:30
山东工商学院和皖南医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7 03:28:19
河南高考排名1205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24:24
集美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7 03:20:17
江西高考排名13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16:15
福建高考排名115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12:58
表达天气很热的朋友圈文案句子2023-08-23 02:40:04
教师读书最新心得2023-08-15 10:01:34
寻找董黯电影观后感2023-08-26 13:35:56
三年级小学生教师节作文五篇2023-08-17 17:06:01
三年级小学生教师节作文五篇2023-08-17 17:06:01
母亲节朋友圈文案短句80句2023-08-26 11:48:48
亲子共读活动家长读书心得范例五篇2023-08-18 12:10:21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8-13 21:24:26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8-27 19:08:39
骆驼祥子一至三章读书笔记800字五篇2023-08-20 06: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