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无声告白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五篇

时间:2023-08-18 03:14:34 文/王明刚老师 读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无声告白读后感2000字

  《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以年轻女孩莉迪亚的死亡为背景。

  莉迪亚生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一个混血家庭,她的母亲玛丽琳是一个聪明漂亮的白人女孩,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在哈佛念书时,遇见了她的父亲,有着东方面孔的詹姆斯,并在大三时与詹姆斯结婚,最终,婚礼取代了医学院。

  玛丽琳育有一子一女后,决定离家出走重拾梦想,但意外的怀孕,又一次打碎了她的梦想。当她重归家庭后,发现了莉迪亚的天赋,她一厢情愿地帮女儿打造梦想。

  对莉迪亚而言,母亲的回归是恩赐,她会遵守承诺。

  玛丽琳倾尽全力帮助莉迪亚完成愿望。莉迪亚对母亲百依百顺,只要是母亲教的内容,她都学得很快,母亲出题考验,她对答如流,母亲每年送的书本,她也会乐意接受。

  莉迪亚知道题目会越来越难,学习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但每当母亲吩咐下来,她的回答永远是:“好的、好的”。

  莉迪亚成了全家人的中心,每天都肩负着团结全家人的重任,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她开始对父母说谎,隐瞒不及格的成绩,甚至背着家人和杰克独处,还学会了抽烟。

  她想与杰克发生关系,没想到杰克喜欢的是自己的哥哥内斯。

  在杰克的刺激下,莉迪亚逐渐理清了头绪,也明白了自己真正的想法。当她幻想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时,却不幸落入湖里,溺水身亡。莉迪亚的离世几乎瓦解了这个家庭。

  直到葬礼举行之前,玛丽琳都从未想过,她竟然要这样和女儿道别。她曾想过类似电影临别场面:老态龙钟的自己,躺在床上向亲人告别,作为医生的莉迪亚站在床边,握着她的手。

  成为自己

  读完这个故事,心情是沉重的。花儿一样的年华,就这样停止在最美的季节,令人扼腕叹息。可悲的是,直到最后一刻,母亲-玛丽琳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将意愿强加于女儿的后果。

  你是不是想起身边有过这样的家长,亦或你就是这样的家长?

  诚实地剖析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位家长。

  女儿从上学开始就为她挑选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甚至大学选专业,也是在基于社会经验的基础上,考虑是否有这方面的人脉、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工作,而为她选择了她并不喜欢的理科“大气科学”。毕业后,又说服她回家,安排在气象局工作。

  好在我与女儿没有沟通障碍,这期间,我们做过几次深入交谈。她对现状不满,为了当初放弃的绘画,没有考美术专业后悔不已。但木已成舟,目前她不知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她不想一眼可以望到50岁退休后的生活。

  尽管在别人看来,她有一份稳定的事业编工作,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但她焦虑、苦恼,与周围优秀的朋友相比(她的二个闺蜜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其中一个在读博士。),她很自卑。她说:“妈妈,我不能一直这样,我必须做点什么。”

  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健身,并爱上了它。先后通过了《ACE-CPT》、《KBC-level1》和《TRX》健身证照、证书,现已具备了进入健身行业的资格。

  一天,她对我说:“妈妈,我要辞职,我不能在自怨自艾中过一辈子,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路很长,也很短,我不想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一生。”我问她:“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去做吧,不要委屈自己。但是,未来的路也许并不平坦,你要做好心里准备。”她说:“年轻人就应该选择奋斗和成长,我不怕吃苦,我怕的是人到中年时,后悔没有选择做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成全别人,不惜委屈自己,甚至牺牲自己。而女儿却不想丢失自己。

  2018年春节前,她提交了辞职申请,这一年女儿26周岁,工作三年,助理工程师,在职读研第三年。而她选择迈出这一步时,一切都需从零开始。

  某一天在看电视节目时,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家庭,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战争,如果父母赢了,是孩子的不幸,如果孩子赢了,是孩子的幸运。”

  性质所近,力之所能

  “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是出自清代大儒章学诚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只有对某样东西感兴趣,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努力,才可能取的成功。

  兴趣在哪里,自身的能量就蕴含在哪里。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世间所有的学问都通向一条道路——自我认知。唯真自知,方真自爱,方真自由。假如每个人都充分意识并努力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投入经历去研究创造,终有一天,这个专业和领域会成就你。

  经济学家斯蒂文·兰斯博格(Steven Landsburg),曾经给他女儿写过十多条生活忠告,比如怎么运用成本的概念、怎么跟别人砍价等等,而其中一条特别重要:千万不要在你没有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你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人家那些有兴趣的人,他们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里面都是疯子。

  胡适考取了官费出洋,临行前,哥哥来上海送行。临行前对他说,我们的家早已破坏中落了,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振门楣,哥哥让他学开矿或造铁路,因为这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万不要学那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

  选专业用什么做标准?听哥哥的话?看国家需要?还是凭自己?

  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但三千六百行,行行都需要,从诺贝尔得奖人到修马桶的。所以社会的需要并不重要。

  因此,在定主意的时候,胡适就按“性之所近,力之所能”选择了文学。成就了一代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但期望太重只会压垮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理想,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成长,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个孩子都曾被父母寄给予厚重的期望,有的人想要摆脱父母的操控,拼命反抗,有的人会像文中的莉迪亚,只能对父母点头,从未说过不字。

  做为父母应该去挖掘、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拿现实说事,人为地阻扰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是孩子的遗憾,也是父母的悲哀。

  如果你有一个敢于违背父母意愿的孩子,请好好倾听他的心声。

  只有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才不负此生。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为你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2000字

  故事以莉迪亚的死拉开序幕。

  莉迪亚的死不是故事的开端也不是故事的结局,但却是这个家庭走向更好的开始。

  这本书里,有母亲玛丽琳终其一生也没完成的梦想,虽然也挣扎过,但没有结果。这也是促成莉迪亚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亲詹姆斯从小受到的歧视,没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有朋友更重要一些。还有喜欢天文并努力实现自我梦想的哥哥内斯,一向想得到疼爱却饱受忽视的妹妹汉娜,以及让莉迪亚看到另一种生活的杰克。

  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他们都饱受生活带给他们喜与乐,苦与悲;他们都肩负着别人对他们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的我们也会活在别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长辈总是不期望我们走一些他们走过的弯路,也期望我们能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从而弥补他们人生的遗憾,我们虽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却在爱的牢笼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们宁可让自我委屈一些也不愿意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可这只是我们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热爱我们很难坚持到最后。

  好在,故事的最后,他们每一个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许,我们还在挣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么,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我们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可现实中有太多的羁绊。

  别太纠结,别太听信别人,能够听,但别全信;谁也不是你,谁也不能替你过一生。也别再为那些想做而没做的事情找漂亮的借口,想做就去做了,过了这个时候都不是最好的时候。

  那些爱我们的人也会愿意放手成全。

  无声告白读后感2000字

  一场盛大的自由宣言

  书的前几章其实看得有点乱,晕晕乎乎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关系后,才明白,这本书其实和我当初所想的并不太一样,但感觉并不赖。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个人发展与家庭归属、父母期望与自我压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冲突,每一个都似乎有千斤重,将这个混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压迫得无法呼吸。这个结合了时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将曾经的美国展现在我的眼前,用细枝末节的小事将人物的内心摊开,让人感受他/她的挣扎、无奈、悲恸。那样纠结的情感,以及命运的不可违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伤。

  "我用尽所有力气,尽我所能,却终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辙。"对于玛丽琳的经历,我所能想到的,大约便是这句话了。她不愿如母亲一般困在厨房里,不愿整日和烹饪书打交道,医生这个职业对她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为此,她抛夫弃子,拼命攻读医学院的课程,希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受人尊敬。只是汉娜的到来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终只能回归,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厨房之内。

  而她的丈夫,华人詹姆斯,则一生都活在异样的眼光中。不敢让人知道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虽然这种特别让他获得了玛丽琳的爱,却也是他一生的负累。冲动地投入路易莎的怀抱,与她发生关系,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同为华人,不会彼此觉得特殊、异怪,仿佛游离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组织。不过对于他这样的做法,我感到很不耻,无论什么原因,出轨总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玛丽琳的原谅是他这辈子的幸运。

  因为拥有这样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亚的悲剧显而易见。母亲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她的殷切期盼;父亲将自己无法合群的遗憾变成对她的谆谆教导。成为医生、交很多朋友,这两件事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这并非她所愿。压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渐渐喘不过气,于是去接触杰克,以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谐地相处,却不知她从来都不懂得他。杰克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她,从来都不知道。

  相比之下,内斯似乎要幸运得多。虽然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他面临着被忽略、被无视,但至少,他有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人会管他在做什么,即便是拿到哈佛的offer,莉迪亚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将停留在他身上的关注全部夺走。他和莉迪亚,同是混血儿,同是李姓家族的一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明白妹妹的压力,明白她的痛苦,却并没有帮助她,反而竭尽全力逃离这个对他们而言都可怕的家庭。甚至于,面对妹妹的死,面对父亲的出轨,他纠结于是否该说出他所了解的真相,买醉成了他发泄的途径,最终却无济于事。

  而存在感最低的汉娜,似乎成了这个家庭中最为幸运的人。玛丽琳失踪时她尚未出生,不清楚那些是是非非,亦不会被压力所累,她静静地看着父母、哥哥、姐姐,仿佛一个局外人。然而,真相却只有她知晓,只是,没有人注意到她,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坚持是错的。生在这样有点扭曲的家庭里,她似乎成了最正常的那一个,又或者,她仿佛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

  无声告白读后感2000字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无言的告白,无声的诉说,一个悲伤的故事。

  小说《无声告白》以花季女孩莉迪亚的死亡开篇,在作者细腻的文字里,层层拨开莉迪亚死亡的原因,有的人从中看到了移民融入环境的艰难、有的人从中看到了少数族群的孤独、有的人从中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敏感,而我想谈谈其中弥漫的难以承受的父母之爱。

  一心想要做医生的哈佛女孩玛丽琳,在大三的选修课上认识了华裔历史教授詹姆斯,他们陷入爱河,很快有了第一个孩子。接下来的几年,玛丽琳中断学业,开始养儿育女,操持家庭。想要成为医生的玛丽琳怎么会忘记自己的梦想呢?母亲的去世,使玛丽琳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她决定奋起一搏,为自己为梦想努力一回。她不知如何向丈夫詹姆斯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是怕丈夫不理解、或许是怕遭遇反对,总之她不辞而别,就那么悄悄地离开了丈夫詹姆斯、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她将自己关在一间小公寓了,重拾课本埋头学习,就在临考前的几天,她心力憔悴昏倒在地。不幸的是,这次不光光是晕倒,她怀孕了,她的第三个孩子汉娜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生了。这一回,她不得不再一次跟她心爱的物理、化学告别,重新回归家庭。作者从丈夫詹姆斯的角度、从儿子内斯的角度、从女儿莉迪亚的角度分别描述了妻子母亲玛丽琳出走他们的感受,唯独没有提及玛丽琳自己的看法,或许她太想要与众不同,或许她太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总之作者没有说。

  玛丽琳的出走,到底在两个孩子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影响呢?玛丽琳离家出走,不告而别,深深地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童年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孤独、害怕与愤怒。安全感的缺失,有的人需要用一辈子来弥补,莉迪亚的安全感,在妈妈出走的那一天遭到严重破坏。莉迪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让妈妈出走,她在心里默默许下一个心愿,只要妈妈回来,她希望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妈妈回来了,莉迪亚认为是自己的祈祷起了作用,她开始行动,妈妈希望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他开始迎合妈妈以妈妈期望的样子生活。小小的莉迪亚为讨母亲欢心,或者说惧怕母亲再次离开,她开始讨好妈妈,迎合妈妈,凡是妈妈希望她做的,凡是妈妈想要她选择的,她都默默地按妈妈的想法来。她看医学解剖书、她努力学习物理、化学,她收下一本本妈妈希望她读而她却并无兴趣的书籍。

  父亲希望莉迪亚融入群体,不必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独。母亲希望莉迪亚继承自己的心愿,成为一名真正的女医生。莉迪亚努力满足父母,活在父母的期望里,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莉迪亚开始觉醒,她开始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

  到底是谁将莉迪亚推向了死亡边缘?莉迪亚的故事,是成千上万家庭的缩影,多少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条件地爱孩子。幼小的孩子,敏感而多疑,他能清楚地感知到父母想要什么,聪明的孩子开始讨好父母,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到了青春期,开始自我意识觉醒,想要成为自己,又怕伤害父母,会感激父母,也会恼恨父母,纠结、愤怒、委屈、埋怨全部袭来,有朋友的孩子能与朋友分享发泄,孤独的孩子只能自我纠缠。

  所谓对话即教育,教育当中家庭教育又尤为重要,为人父母,自己的心愿自己完成,你对自己的成全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榜样,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好,还是少做一些、少说一些、少干涉一些,让出一点空间给孩子吧。

  无声告白读后感2000字

  最大的勇气是按照自己梦想而活

  我一般不看小说的,但这是一部改变我对叙事技巧看法的小说。

  我一直认为小说终究是没有价值、营养的,它们描绘的世界离自己那么遥远。

  但我现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实道理用极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故事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谢谢《无声告白》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刚吸引我的是因为Kindle的推荐,亚马逊畅销榜,华裔作家的力作。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书中是以一个不寻常的5口之家的发展为主线。为什么不寻常,因为男的是华人,女的是美国人,因此他们的孩子是混血,那个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中国人的群体还是美国人的群体。孩子们想和美国朋友一起,但是由于肤色问题没人愿意和他们当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她从小就对化学、物理和生物感兴趣,她的梦想是当医生,虽然那时候女医生屈指可数。然而她的母亲却是家政课老师,她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嫁给哈佛男、照顾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妇,而玛丽琳却希望自己永远独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妈妈的反对,报考化学、生物专业,去做常人眼里只有异类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独行。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她在大学上詹姆斯课的时候,第一眼就被这个独特的男人吸引住了,从此坠入爱河,可没想到,还没完成学业的她怀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弃学业,按照曾经母亲给她的路,结婚生子。但她内心从没放弃过追求自己梦想、追求医生目标的愿望,她不甘平凡。

  从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性格,价值观迥异的两个人如果无法互相容错,注定会过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们知道让一个人改变最大的动力,是让他亲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样的人实现了自己心中梦想的成功案例。而玛丽琳在第二个孩子稍微长大后因为生病去了医院,她意外的发现有个年轻的女孩—她世界里女孩全是护士—别人都叫他医生,甚至别的男医生也会请教她一些问题。她内心从没有过的震撼,她曾经魂牵梦萦的职业,曾经付出无数心血想要实现的目标,现在真切的发生在了这个普通女人的身上。她决定离开自己的家庭,虽然有老公和两个孩子,但她依旧认为自己可以离开他们继续深造,但这段日子只持续了两个月。当她还有两个星期就要完成考试拿到学业证书的时候,她晕倒了,结果检查是她再度怀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协,再一次当起了家庭主妇,趋于平庸。当她回到家的时候,由于自己的长时间离开,家里已经混乱不堪,孩子们第一时间紧紧抱着她,她因此采用了很多人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都会采取的办法,生个蛋,让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再一次回到家里的那一刻,那决定把自己所有的梦想让莉迪亚实现,她在脑海中用物质给莉迪亚规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就这样,莉迪亚无法控制的开始承担父母两个人所有的关爱—过多的关爱。从那时起,她的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用放大镜检阅着,她的所有目标也都只是父母的目标。也许单纯的强加一方的梦想,孩子虽然不会快乐,但也不至于选择自杀这条不归路。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身上强加了父母两个人迥异的梦想,一个想要独立、鹤立鸡群、受人瞩目的梦,一个想要融入团队、普普通通的梦,两个梦不断地撕扯她的快乐,直到把所有这一切撕得粉碎。

  当她选择自杀的时候,父母根本不相信这件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女儿的身上,他们的印象里,女儿乐观、好学,有很多朋友,不可能孤独无助到自杀去解脱。她的女儿会主动要求学习物理和化学,会考上成绩第一个给目前看;他的女儿会认真看自己给她买的书《建立人脉的法则》,每天都会给自己的同学打电话,而且相聊甚欢。这一切让他们无法相信自己孩子会选择自杀。

  然而我们太忙,太瑕于自己的世界,我们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真实的事情。因为我们忙碌到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反观,她的哥哥内斯,由于自己缺乏父母的关爱,但这也给了他追寻自己航空梦的机会,他从憎恨莉迪亚受到的宠爱,慢慢的变成同情莉迪亚。他在没有父母的关注下,考上了梦寐以求、可以作为航空梦跳板的哈佛大学。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理解,让莉迪亚觉得这个家里唯一的牵绊就是自己的哥哥了,因此他哥哥离开家去哈佛上学的事件成了她跳湖自尽的导火索。

  一切就这么结束了,但这本书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这些问题根深在我的大脑中:

  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不同的目标性格的家庭就不能幸福吗?怎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我们为什么会讨厌原来真实的自己?当然这里只有我片面的思考,我希望可以看到你们的思考。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2岁的女儿。与其说这是一个企业,不如说这是一个承载梦想的平台,在这里家庭和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老板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老婆则在公司帮助老公打理杂事。其实,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不管去哪里,不管工作多么不确定,家庭永远是确定的,是稳定的。

  第二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毕竟自己结婚时间很短,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唯一能说的是往往成功的企业家或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个外人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矛盾体。他们既内向,又外向。既暴躁,有和蔼。既优柔寡断,又当机立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可以认亲自己的优劣势,在不同的情景下,发挥出不同的特点。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个人,只需要一个互补的团队。

  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推荐文章

江西高考排名1306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16:15

福建高考排名1150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12:58

山东高考排名4963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09:54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7 03:05:49

安徽高考排名669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3:00:02

保定学院的知识产权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52:52

财务管理培训心得总结2023-08-14 09:17:21

积极向上的句子2023-08-14 12:10:44

搞笑说说段子大全2023-08-15 22:58:46

冬至给朋友的祝福语2023-08-24 08:01:03

最新四大名著三年级读后感六篇2023-08-13 19:28:50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8-13 14:23:05

虎年春节拜年祝福语大全2023-08-25 06:04:03

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023-08-13 21:24:26

海底两万里最新读后感800字【五篇】2023-08-27 19:08:39

骆驼祥子一至三章读书笔记800字五篇2023-08-20 06:32:5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