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朗读者读后感600字

时间:2023-08-14 08:46:29 文/李盛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朗读者读后感1

不喜欢看煽情的节目,不喜欢读煽情的书,“朗读者”的节目从一开始呼声就很高,然而我连简介都没有看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厌恶这种呼声高的东西。但是,在那次俞向阳工作室活动时,工作室领头人俞向阳命令我们必须在这半年时间读完一本书,而且现场发放书籍,我有幸拿到了《朗读者》这本书,当时被董卿漂亮的封面吸引了,我去看了,而且是带着很强的意愿去看的,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让我读是很自然,也让我真正的了解了“朗读者”这一电视节目。

在读本书之前我很好奇:书中的文章是什么人写的?是原作者读的吗?或者是什么人替作者读?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人来朗读?它又会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情感?读了《朗读者》一段时间后,这些问题逐渐有了答案,也明白了节目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些都来源于董卿“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董卿擅于挑选文,更擅于挑选最适合传达文字情感的人物。在《选择》这章里,董卿说:“有人说我们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力,还是选择持久平静的善良,都是我们要拷问自己的问题。”

《选择》里的第一篇朗读的文章是《老人与海》,众所周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坚韧不拔,老当益壮,大海摇曳着老人的船,就犹如幼儿肆无忌惮的摆弄着自己新得的玩具。老人面对大马哈鱼,从未动摇过杀死它的信念,即使手掌被鱼线划的满是血迹,他也未曾松懈,老人与鱼的搏斗,似乎是老人在于年轻气盛的自己搏斗,面对困难,他选择勇往直前,奋勇拼搏,“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就是老人最好的座右铭!董卿选择让王千源朗读《老人与海》,王千源是位实力派演员,《钢的琴》、《解救吾先生》中精湛的演出,圈粉无数。王千源在出演《钢的琴》时,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跟随着剧组过着栉风沐雨的日子,即使资金匮乏,他也咬着牙关坚持了下去,董卿询问他为何要接这部影片,他说他觉得自己活在了角色里面。王千源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钢的琴》中出演的下岗的钢厂工人陈桂林为他赢得了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界最佳男演员。

王千源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执拗,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他们的这份执拗就犹如后羿手中的弓箭,即使前方是炙热的太阳,也要义无反顾的冲向前去。

朗读者读后感2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我不能理解。

汉娜的身影一直索绕在米夏心里甚至贯穿于米夏的一生,婚姻失败的米夏在汉娜入狱八年后,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然后逐字逐句同她听到的内容进行对照,那台录音机也为此就要一会儿向前转,一会儿向后倒,一会儿暂停,因为反复退进使录音机坏过无数次。汉娜竟渐渐学会了读写,且开始满怀希望给米夏写信。收到了汉娜写来的信,内心充满喜悦安慰,但内在柔弱犹豫的米夏却始终没有给她回信。

汉娜可以出狱了,由于没有别的亲人,狱警联系了米夏,他们这才见了尴尬的一面。米夏发现汉娜明显老了,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汉娜出狱的当天凌晨,汉娜自杀了。

这部小说,看后给人一种启迪性,那就是让人性的认知和对社会的思考,来洗涤你的灵魂。

《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是法律学家和北威州宪法法官。作家与法律学家的双重身份,使他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演绎了一种“畸形恋情”,小说故事曲折,语言自然,构思独特。小说中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在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里沉浮,演绎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故事。其对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对人的启迪更是多方向的。

首先,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独。惟一能够证明她无罪的米夏又因为那难以启齿的恋情而三缄其口,当米夏的自私逃避、其他看守的贪生怕死、甚至法官们的无所作为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法律、正义以及热爱和平的外衣,手拿屠刀向一个普通、柔弱、无辜的女人挥舞过来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缄默和引颈受戮了。

法律本来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法律也会因为它所要要维护个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战。这简直就是个悖论。

从汉娜的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顶着一个红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牺牲了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执拗而鲜活的个体的顽强抗争,法律只显露了它的苍白乏力与屈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你不属于那个历史时刻,也不是那一历史时刻的那一人,那么你如何断定在那一时刻能影响着历史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存在,或者会做什么样的思考与抉择?对一个人的审判,根据什么作出?历史又应该如何评判?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自己有所隐瞒的时候,谁能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无罪?是抱着什么目的让我们有如此嚣张的气味,使我们在向真相靠近的时候,让他离的越远。

最后一个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把它看成是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它是男人与女人的、成年人与少年人的、历史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象征。

一种超越道德但却看似符合人性的关系发生了,它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我们且不论及这种关系对他人的影响,即便是对当事人自己,怕也会是毁灭性的了。道德的力量束缚着人的意识,影响到人的行为,规定着人的情感方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是强大而不可突破的。

所以米夏自始至终都会隐瞒自己和汉娜的关系,他在少年时期享受的是偷尝禁果的新鲜和刺激,成年之后则品尝着爱与耻带给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他和汉娜之间除了性的交流和朗读这件事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沟通,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所以当以后的生活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戏剧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就变成了最不应该考虑的因素,因为自由和尊严远比爱情和“性福”重要得多。

如果说两个人深深相爱却因为现实的阻隔不能相守是悲剧的话,那么人与人交往了却不能真正相互沟通、理解、相爱,则当是更浓重的悲哀!

汉娜最后的自杀,我认为是出于对公正的看破,对尊严丧失的恐惧,对未来信心的丧失,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失望。借着汉娜这些不能说的秘密,作者无异于在启迪我们:当人类不能完全拥有这些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意义也便不复存在。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朗读者读后感3

朗读者在对汉娜的审判描写中,作者描写了法庭的麻木,“审判刚开始,他们还带惊恐和克制的表情,到后来,法官和陪审团们的面部表情就恢复常态了,他们开始露出微笑,交头接耳,在讨论到要去以色列出差取证时,他们又齐发旅游之豪兴,争先恐后起来。”

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律师的毫无原则和趋利避害,“当其他被告的辩护律师发现,这些策略都因为汉娜的心甘情愿而落了空,他们就掉转方向,采取一种新的对策,尽量利用汉娜对法庭的顺从态度,把什么事都推到她身上,以便为其他被告开脱罪责。”

作者还描写了法庭审理中人性的恶的运用,而法律对此一样无可奈何。“一旦汉娜承认了报告是她所写,其他被告就顺水推舟、得寸进尺了。他们齐声说,凡不是一个人干得了的事,汉娜就硬要他们一起去做,她担任指挥,一切事情都出自她的决定。”

小说中,审判长并不能主持正义,连汉娜不会写字也甄别不了,却号称热爱“法学家和法官的事业”,这真是一种讽刺。当看到人性中的麻木、推诿、陷害、怯懦、逃避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正义与和平的外衣,来对付一个裹挟在历史洪流中只是想隐瞒文盲和私情秘密的女人时,法律与屠刀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法律原本是为保护私人的利益而存在,但不可避免地,竟然也会因它所要保护的私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践踏。

人的尊严是神圣、纯洁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只是用量化的法条来判断是非对错,是极其可笑可怕的,即使无可否认现阶段我们是如何地离不开法条。人的尊严应该依靠更纯洁的人性的呼唤来洗涤,而不是万千的法条。

朗读者读后感4

《朗读者》是个宁静而又深层的爱情故事,但也是施林克就德国人对罪责、对罪行的看法所作的犀利独白。小说中的麦克象征了德国无辜的新一代,在同声谴责战时纳粹的同时,却也发觉无法自外于残暴年代的历史责任。[2]

在小说中,丰腴的中年美妇汉娜的身份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看守,二十年后站在了被告席上,因为一起犹太囚徒的死亡惨剧。“爱上女看守”,似乎又是一个“制服诱惑”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也详细地描述了汉娜身着“制服”的情景。然而,已经成为青年的米夏认识到,对于站在历史被告席上的汉娜来说,穿“制服”上法庭是一个致命的“政治正确”上的错误。同时,美妇汉娜还是一个肉感、强悍、执拗、笨拙、边缘化的人物,她来自农村,不识字,有着旺盛的性欲,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汉娜的一生,在她与米夏的爱情中,汉娜处处表达出她对米夏及其家庭所代表的城市文明生活的渴望,同时,因为担心被“文化”遗弃,而选择保守自己的隐秘出身,选择暴力与逃离。米夏对汉娜的爱,来源于汉娜的成熟与肉感的性诱惑力;而汉娜对米夏的爱的渐进,除了最初的性挑逗之外,更多地来自于米夏为她朗读文学经典的过程。“朗读”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在集中营中,汉娜每天晚上都要叫柔弱的犹太女孩为她朗读,然后目送她们走进毒气室,汉娜宛若“一千零一夜”里的暴君,一个掌握生死权柄、习惯使用暴力而迷恋“文化”的人。米夏与那些犹太女孩宛若山鲁佐德,不知道明天的命运如何。担任朗读者角色的犹太女孩们,走进了毒气室。而米夏,一生笼罩在汉娜的阴影之下,失去了爱的能力。

如同山鲁佐德一样,在小说的最后部分,二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暴君汉娜被判处无期徒刑,住进了监狱。处于“安全”但是无爱状态的米夏,继续承担着朗读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成为启蒙者,一年年为汉娜寄磁带。在米夏的朗读磁带的带动下,汉娜学会了拼读和拼写,开始阅读关于大屠杀的书籍。小说中尤其提到了汉娜·阿伦特的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个关于恶的平庸报告》。艾希曼的身份和小说中的汉娜类似。阿伦特提出,艾希曼是有罪的,是“平庸的恶”,就像木偶,充当了极权社会的犯罪中介。汉娜的这一转变,固然是由于米夏的爱,更多的则是由于对自身的恶的反省。

《朗读者》是本复杂的小说。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与个人、情欲与道德、爱与罪的小说,这些东西统统被压在小说叙述者、主人公米夏的身上,当这些东西无法抛弃、无法剥离、无法逃避的时候,它带来的感动无疑也是相当沉重的。现在有一个词常被引用,叫“历史的人质”。而《朗读者》告诉我们,这个词汇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复杂得多。尤其是这个“历史”跟我们的灵魂和肉体都发生关系的时候,这个“历史”跟我们的父母和爱人都发生关系的时候。虽然我说这本书的两个层面和我这个“异国读者”有些“隔”,但是类似的历史、类似的境遇,在我们这个“异国”绝非没有,然而我们这里似乎缺乏这样“直面历史”的作品,甚至在近来的影视和图书里,仅仅剩下一些“怀恋”了。如果这本书仍能关乎我们自己的话,大概就是这点感慨和惋惜。

在《朗读者》的谜中,无疑汉娜的认罪之谜最令人费解。一个女人在战争期间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营女看守;继而又在审判期间放弃自己辩护的权益、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要掩盖自己是文盲,不认识字而已!施林克用这个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对于犯罪者是无法简单判定的。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朗读者》做出了这样一种值得警醒的反思。而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我们接触到最多的词汇,是“麻木”二字,在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犟、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问法官(只有职业表情的人)“换了您会怎么做呢?”这无疑是对自认是无罪的人、自认是正义者的拷问。在我看来,这句拷问,就是《朗读者》的核心。

当然,任何一种简单读解《朗读者》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它本身的多义,是它的吸引力之一。实际上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读者个人的历史应该是有相当联系的。但是在“爱情”这个层面上的感动,普天下都有着同一性。《朗读者》写的爱情,毫不讳言是包裹着情欲的,是关乎身体的——尤其是汉娜的气味,令米夏一生都想在别的女人身上“重逢”;当然他们之间的爱还有“神圣的”仪式,那就是朗读,在性爱之后,米夏照例要给汉娜读书,各种名著,甚至在汉娜入狱之后。虽然“朗读”对于汉娜的意味极为复杂,但这无疑是这段爱情在米夏心中得以延续的重要动力。据说,《朗读者》要被拍成电影,其实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肯定在心中对汉娜已经有许多形象的投射。按米夏的话来说“她有很多写照”:比如在厨房拉上长筒袜、骑着车奔驰时裙边在车子带起的风中飘浮、站在书架前手指滑过书脊,等等。这是这本小说最感性的地方,在初恋结束之后,对那些“写照”的怀念——尤其是对于有“负罪感”的恋人来说,那些在分离之后,那些画面、那些气味、那些场景、那些话语,当你在心头又和它们不期而遇的时候,无疑会令魂魄为之一颤。或许也可以说,正是他们之间的情感令读者“魂魄为之一颤”,从而更加深了对这本小说政治性的反思。

在《朗读者》中,施林克对于纳粹暴行的批判一直没有停过。汉娜在狱中服刑的漫长岁月中,通过自学逐渐可以阅读,从一个聆听者蜕变成一个能够独立阅读和书写的人。汉娜阅读关于纳粹暴行的书籍越多,就越发为自己的过去感到懊恼。在十几年的监禁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汉娜向米夏进行了一次灵魂深处告白:“我一直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你知道如果不能被人理解,我永远不会想到要忏悔,即便是在法庭上。然而现在,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他们能够理解我。在监牢里,我和她们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不论我是否愿意,他们晚上都会来。在被审讯之前,我甚至在梦中就可以将他们逐走”。

朗读成了他们约会时的必备节口,十五岁的少年“一遍遍地为心爱的女人朗读学校要求学生朗读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西塞罗的演讲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怎样与鱼、与海搏斗一。”这段发生在年龄相差21岁的中年妇女汉娜和年仅巧岁的中学生米夏之间的感情纠葛不仅仅探讨了一段跨越年龄的爱情,也透视了代沟这个更为广大的社会现象。

在小说的第一章,十五岁的少年因病在街边呕叶,得到中年妇女汉娜的照顾。“她旋开水龙头,用两只手掬着清水泼在我的脸上算是给我洗了脸。”她粗糙的举动即使在表达着关怀和母性,也透露着粗暴的本性。汉娜和米夏开始恋爱关系的时已经是36岁的妇人了,年龄大的足可以做米夏的母亲。这种不能被社会承认的,在当时看来甚至是违法的关系映射出米夏这代青年人与他们父辈的关系:战后德国的青年人如何理解他们的父辈在战争期间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他们是否应该原谅他们所深爱的父母,还是应该站出来毫不留情地谴责他们?正如成年米夏而对作为纳粹战犯在法庭上被审讯的昔日爱人汉娜时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感觉:“我想要一边理解汉娜的罪过一边诅咒她的过错,但是这却太可怕了。我试图要理解她的罪过,但是我无法同时对她进行她应该受到的批判;当我批判她怨恨她的时候,我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理解她的空间。我强迫自己在理解的同时去谴责,然而我根本无法同时做到两者。”米夏对汉娜既爱又恨,欲罢不能的感情,恰恰是施林克这一代战后德国年轻人父辈的感情。“我因为对汉娜的爱而注定经受痛苦,这是我这一代人的痛苦,是所有德国人的痛苦。”战后德国两代之间难以互相融入,无法互相理解的尴尬,通过这段忘年恋细致地反映了出来。

在小说第二部分,已经长大的米夏再次见到汉娜时是法律系参加法庭实习的大学生。对而站着的汉娜,是接受审判的纳粹战犯。米夏明白了一个秘密:原来,曾当过集中营女看守的汉娜是个文盲。因此她与少年米夏约会时一再要求米夏为她读书。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掩盖这个令她感到羞耻的秘密,汉娜放弃了西门子公司的工作跑去当了纳粹党卫军女看守一一因为这个活儿不需要识宇。为了避免暴露自己是文盲,汉娜在法庭上拒绝被辨认笔迹,直接揽下被指控的所有罪行。文盲是本书中最为重要的象征,它象征着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和德国人民像文盲一样生活在黑暗和无知当中,既无法辨别是非也无法在是非而前保护自己,大多数人只能选择麻木地接受。汉娜认真聆听少年米夏的朗读,强烈的求知欲望正代表了第三帝国时期一部分试图寻求正义和光明并希望摆脱纳粹统治的德国人的心态。朗读者一直围绕着文盲这个核心思想:因为汉娜不认识字,我才为他朗读。施林克将这个主题作为推动器来帮助情节的发展。

故事不仅仅推动得完关,故事中隐藏的内涵更加深刻,那就是尊严。透过这层尊严,读者闻到了残忍,无奈,忏悔与宽容的味道。米夏知道了汉娜的过去和她纳粹的身份,他感到受了欺骗,感到耻辱和羞愤。当他意识到昔日的情人原来是不认识字的文盲,他的内心挣扎了,应该尊重汉娜的选择,还是将这个秘密揭露给法庭来洗脱汉娜的罪名米夏犹豫了。真正的问题已经不在于汉娜是否是文盲,而是米夏是否有勇气承认自己和汉娜的过去,是否有勇气正视汉娜战争中的罪过,是否有勇气正视上一代人犯下的滔天大罪。他替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借口维护汉娜的尊严,尊重汉娜的个人意愿,最终选择了漠视和麻木。“为了这个尊严,既是汉娜的也是我的,我参与了谋杀。这与纳粹在战争中的暴虐行为有什么区别呢?我也参与了对汉娜的谋杀,把罪不至此的她推进了终身监禁的大牢。我也是有罪的,这是罪人对罪人的审判,是用罪过审判罪过。”这无疑是对第三帝国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两代人的深刻反思。

朗读者读后感5

《朗读者》是德国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朗读者》读后感。《朗读者》先后获得了汉斯·法拉达奖,以及"世界报"文学奖。《朗读者》被译成35种语言并且使德语书籍第一次登上了纽约时代杂志的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20--年电影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

第一次接触《朗读者》是观看由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电影《生死朗读》。温丝莱特的精彩表演,完美重现了小说《朗读者》试图带给我们的强烈思想碰撞,让我们跟随着温丝莱特的一举一动重新思考二战时德国纳粹所犯下的罪行究竟谁来承担?如何承担?

作者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高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在人声鼎沸的审判场,面对无数人对原集中营警卫安娜的怒斥辱骂,米高泪流满面。米高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那就是,并不识字的汉娜即将承担当时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时,同为警卫的其他几人却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签字之人便是汉娜。汉娜凭借自己不识字的秘密,完全能够推翻大家的指责,法官的指控。可是,汉娜并没有这样做。深知汉娜秘密的米高也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身负纳粹之罪的集中营警卫,他们有罪吗?他们说自己无罪,理由是:我们是士兵,长官下令,我们必须执行,所以我们无罪。这样的辩护逻辑,也可以这样认为:别人让我杀人,若是人死了,那么杀人犯便是那个教唆我杀人的人,而不是我,读后感《《朗读者》读后感》。现实真的可以用如此强盗逻辑解释吗?

中国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有机会沉冤昭雪,为何却抛之不顾?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理解。这就涉及到一个中西方文化区别的一个关键点--"罪"的理解。德国人大多信奉。不管是东正教、天主教还是美国新教,尽管具体教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对"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

《朗读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说,埋藏着极强的宗教意味。我在这里试图从西方宗教的角度来解释汉娜不合中国人常理的行为。在西方看来,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间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赎罪。人对自己罪的忽视,便是对上帝的亵渎,是远离上帝的行为。纳粹之罪,是人类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时便带来的人性之罪。面对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不为其他,只为苟且偷生。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看来,因为人远离上帝太久了,人堕落了,贪婪、伪善等罪恶便显现出来。

《朗读者》中的集中营警卫中除了汉娜,所有人都忽视了罪性的自我。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汉娜一人敢于面对罪性的自我。

西方中对"罪"的阐述,为我们解决对纳粹罪人罪行的评判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参与纳粹行动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是罪的程度应当有所区别。从士兵都长官,罪的程度应当逐步递增。而汉娜给我们的启示便是:我亦有罪。谁能像汉娜一样面对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时坦然接受呢?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初中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300字10篇2023-08-11 03:33:47

读大林和小林有感2023-08-22 08:47:30

汉武大帝电视剧观后感600字五篇2023-08-12 03:14:34

高二茶馆读后感600字2023-08-21 08:15:07

读大林和小林有感2023-08-22 08:47:30

高二茶馆读后感600字2023-08-21 08:15:07

读后感800字繁星参考2023-08-26 07:06:38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