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2023-08-17 21:37:35 文/王明刚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

  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一本书?

  王立忠先生给了我们读者很好的解释,这是一本奇书!

  错过一一遗憾一辈子!

  迟读一一遗憾一辈子!

  知而不读一一后悔一非子!

  知而细读一一幸运一辈子!

  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读的奇书!

  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

  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

  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

  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能这么绝、这么奇?带着这样的好奇,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觉得很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组成上来说,它涵盖了"技术教育""古典文学"、"数学"、"大学"等各个学科中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不同领域的教学起到引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其次,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书内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认同的观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细细品味,不断地激发我的感悟和灵感。

  在我英语教学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个个chant、一首首歌曲来增添学习趣味,用一个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来吸引学生记忆,生日送歌、英语情景剧表演,在补充讲解水果沙拉时,不是只利用PPT的图片让孩子们看,而是带孩子们展开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各种水果沙拉……尽量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如此才会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纵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们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待为精英来教,故造成不少学生跟不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被动学习为多。有时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好的成绩分数为目的,何谈兴趣?

  教育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新的模式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现在流行用绘本进行教学,在我们学校里虽然还没有开始试行,但是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图书室里或者书店尽量多借阅一些英语绘本,简单有趣,又富有哲理,通过一些基础的英语阅读,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书籍,慢慢的在心中都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怀特海认为:"学习必须有所侧重"!当读到这里时我也不禁在思考,我国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可事实是: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人生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遊,又有艺术般的高雅"。这段论述十分值得细细揣摩。

  学生所学的学科太多了,所有的学科都有值得学的若干理由,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科目给子同的关注,那又该怎么因材施教?我们只有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多关注学生个体,携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带着学生们一起去生活中探寻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的知识是僵化的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过程是灌输式的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前提。丧失了批判意识的人,将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机遇。

  然而,灌输式学习不仅让儿童沦为没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奴隶”,也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变得衰弱乃至几近丧失。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学生。这就充分说明人天生具有学习力。灌输式学习,会无情地剥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机遇,也会逐渐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学习力。正如怀特海所言,在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

  灌输式学习的实质,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漠视,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戕害。

  (三)所学的知识不被运用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关于知识的运用是这样论述的:“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只有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变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校园里,知识不被运用或“伪运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儿童大多只是在思维世界中运用知识,在考卷中呈现运用知识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在纸上运用知识,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儿童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例如,有的儿童在数学考试中能正确解答关于分数的题目,却不会在生活中运用分数的概念和原理去解决关于“分配”的问题。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们要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是毫无活力的知识,是不能与儿童的生命产生深刻共鸣的,也是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的。

  因此,要让知识具有改造个体生活、改变人生命运、乃至改造世界的伟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理应让儿童的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结,避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儿童的毒害。我们要让儿童学习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识,并让儿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挖掘知识的惊喜和运用知识的兴奋。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长为有力量的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3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4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点在咱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就不得不面对考试所规定的科目。

  第四、根据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教学。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同,只有根据智力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创造性的人。要想教导出思想不僵化有创造性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管理层和校长。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许这条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5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

  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6

  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如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扬州一中对学困生学习需要的研究和实践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同时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若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免疫力”,失掉学习的兴趣,若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就需要尊重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教”重于“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选择这类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浅显的意思。再如对于一些性格较活泼的孩子,课堂可以采用学生讲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当然评价也要有差异性。笔者现在的课堂实行的是积分奖罚制度,实施以来,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之前的目标设定,每个月小结一次学生目标的达成度,由于目标不同,所要求的分数线标准亦不同,在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完成比较好、积分较高的,教师自掏腰包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反之,假期作业加倍。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先期尝试。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7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总会渐渐有答案。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小学心得体会作文300字锦集9篇2023-08-27 19:05:38

学习教育心得体会8篇2023-08-24 22:23:31

关于感恩读后感400字(通用十五篇))2023-08-22 20:44:00

有关狼来了的读后感(通用五篇)2023-08-20 08:52:09

关于感恩读后感400字(通用十五篇))2023-08-22 20:44:00

有关狼来了的读后感(通用五篇)2023-08-20 08:52:09

罗西想当发明家读后感2023-08-22 21:38:56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