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读《文化苦旅》有感汇编十五篇)

时间:2023-08-15 16:56:40 文/孙小飞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读《文化苦旅》有感1

  在几千年以前,在这个地球上形成了,很多文明,他们都十分古老,而到现在,仅存的也只有中华文明了。

  在很多文明的发祥地,风景都十分优美,草原,雪山,朝霞一切都显得那么调和优雅,可是就在那些发祥地,文明却被一些人糟蹋了。极端组织恐怖组织,肆无忌惮的发展了起来。难道他们不珍惜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吗?在这些文明之间,互相讨伐互相,占据,互相剥夺,却没有互相交流。剩下的,也只有,残酷的,冰冷的尸体,与满地狼藉的战场。而一旁的优美风景,却矗立在那里。在搜查了大量资料的时候,发现剩下的文明也只有中华文明了。为什么呢?想想大概有5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争互毁,二,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互相吞噬,也避免了自身的枯窘。三,是赖账于同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账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里面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账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有避免了文化失记。

  想想中华文明孔子庄子老子为什么微笑不语,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的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点位我们踏进好想自然里边,人性,也易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以前的对手,自然。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明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求同存异,而并不是互相征讨,打仗,却让文明的遗迹只剩下那些优美而又冰冷的风景罢了。

读《文化苦旅》有感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

  日记

  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九三年开始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经驻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独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写着一段段亲身感悟。或许作为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样的一种体会,这种苦行僧般的高尚,我们只是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

  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升,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了一般。那我们的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与学生们做着不同的互动,在同他们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此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我们在默默耕耘的同时,看到学生们快乐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的游历着,我感觉到无比欣慰,感觉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教学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更不能因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犹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更加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的细节。要知道学生们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听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有责任心还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关键之所在。这些是我在读完《文化苦旅》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3

  路,就是书。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山河为砚。去做一个行者,一个旅途上的行者,历史轨迹上的行者,人生路上的行者,还愁无处可达吗?

  ——题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时火遍大江南北,正是因为它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愿望。而我此时,在读了《文化苦旅》之后,真想冲出家门,去看一看这个世界,去寻一寻那沉甸甸的历史,即便再“苦”,也义无反顾。而现在的我做不到,只能无尽地想象,想象都江堰那“壮丽的驯顺”;想象拦下车队时血色的残阳,诉尽历史的凄凉;想象陋室的老尼孤守沙原隐泉,秋雨先生的曲折领悟;想象凌厉荒原,王维温厚倾诉友人的阳关古址;想象荒无人烟的喀什雪峰之上的人烟;想象“废井的冷眼”;想象疏浚西湖的伟业……我的灵魂在冲撞,在突破,终于它找到了《文化苦旅》,找到了这扇门,它更加激动,攻势愈发猛烈,想要带上我的身体,撞破路的桎梏,不顾一切地去往那些地方!门终于被撞开,我的灵魂还在不顾一切地痴痴冲撞,突的没了阻拦,它以令人咂舌的速度冲了出去,仿佛一道看不见的光,它得偿所愿,终于在那些地方好一番游览,好一番惊叹,却惊奇地发现,我的身体还在门边遥遥张望,而我的灵魂只是与秋雨先生一番共视罢了。我这才顿悟,行者无疆,即便只是灵魂。

  那个黄昏,无尽的冗长,那抹晚霞,无尽的凄艳,“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到底,是怎样的伤痛,以至于血染天边,我一眼望去,只剩下触目惊心。

  那个不惑之年的秋雨先生,背对着如血的晚霞,伸出双臂拦下了他们的车队,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是那样的无奈。他苦苦辩论,终于,斯坦因在他的说服下留下了车队,那一行人离去了,却一次次的回头,终于消失在了黛褐色的山丘后面,其实他们也看出了秋雨先生的难处,我不知道那是否带着一种嘲笑的怜悯,我只知道这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批象征民族自信的经文,注定要历经一场千年后的劫难,它的发现就是一个悲剧。我作为一个行者的“脚步”延伸回溯,仿佛看到了那千年后的人们永远无缘目睹的场景,玄奘运回经文的途中,部分经文不幸落水,玄奘不分日夜地抢救补抄,终于有了这个藏经洞的一切,然而,却在千年后被一个愚蠢无知的守护者和两个连哄带骗的小偷把这批文物统统拔离了原生的土地,构成一场掠夺。可怜秋雨先生,就连他在希冀中好不容易拦下了偷运经文的车队,处处混战的中国也没有一座城、一个人能够保留他们,只剩下了觊觎和亵渎。最后,换来的,只有沙漠里的痛哭,仿佛受伤的狼最后的挣扎、哀鸣,他在哭诉什么?是这个民族的伤痛吗?

  我好像在这里初尝了“苦”,历史明晃晃摊在你的眼前,“苦”得理所当然。

  秋雨先生的文字何其犀利,他甚至未有言明,却一语道破了这些行窃者的秘密。全书像这样对历史遗留下的深深伤痛而发出的愤懑并不仅仅只这一处。我细细思量,是啊,中国是一片多么辽阔的土地,它的历史又是多么厚重,这里的苦,岂是轻易便能尝完的?秋雨先生用他最难放下的笔,脚下永未停息的路,和从未有遗忘的历史遗留,发出了最犀利的泣诉,句句直指人心,甚至可以说是口无遮拦,但凡是他认定的历史罪人,便逃不出承受唾骂的结果,他写到王圆箓,写到斯因坦,写到蒋孝琬,它是在一点一点撕破他们千奇百怪却始终带着罪恶的嘴脸,甚至不着痕迹的表达了对蒋孝琬所做之事的厌恶,又进而提升到对他本人的不屑;他写到乌台诗案,更是对其中所涉及的人物爱憎分明,也在其他篇章中多次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敬仰,就更突出了那一伙告状的人是多么的好笑善妒。

  当然,并不仅仅只有历史的沉痛是苦涩的,那些丰功伟绩,那些美丽的文化背后也有着隐隐的苦涩。多少人的放弃与执着才成就马克·波罗眼中杭州称甲的美景;被流放的文化人再多么悲哀煎熬的岁月里熬尽了希望,苦苦做工,终于发现了历史遗迹却因时日无多而无法深入探究……秋雨先生的笔触写到这些伟大的人们,好像替他们抒发了胸中苦闷,这苦闷是我们对于他们的苦而形成的悲伤,其实他们一直豁达开朗,心甘情愿,就像白居易、苏东坡,他们甚至放弃诗文而投身西湖的疏浚,更有钱镠放弃了政治上的建树,一心一意造福西湖;而流放的文人心知没有明日的光芒,此时能找到遗迹并写在笔记里留给后世,便已知足。这便使我们更加感怀。

  豁达背后的苦,“苦”得如泣如诉。

  秋雨先生在这场近乎宏伟的旅途中找到了历史与文化的苦涩,那是作为一个行者的价值实现,秋雨先生脚下的路,心中的路,都汇聚成眼前的这本《文化苦旅》。多久以前,我还是不明白这苦的。

  想要明白历史与文化种种的苦,似乎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来一场这样宏伟的文化苦旅,深切体会;一条,让心灵在文字中顿悟。而秋雨先生是文化苦旅的鼻祖,任何只有行走而没有慨叹的旅行都不算是真正走上过旅途,而无病呻吟的慨叹是滥竽充数的天马行空。是他,给予我们灵魂的“文化苦旅”。

  我的脚步,穿行于大江南北,穿行于历史,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无疆的境界,就是在秋雨先生的书中,不仅仅局限于土地的无疆,更是时空的无疆,思想的无疆,思想的无疆是多么的豪迈与奔放,是最遥远、最广袤的无疆。“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唯有行走,唯有思想,才能带给你无疆的未来。

  土地的无疆让我们领略时空的更迭变换;时空的无疆带给我们独立的思想;而思想的无疆让我们忘却了他们只是存在于历史中的人们,与我们毫无关联,功臣也罢,罪人也罢。当我们有幸能够得见那些历史的遗迹一眼,就好像来到了他们身边。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总有一个,要去体悟行者无疆的境界。如果你此时正被年龄禁锢,没有办法来一场需要无限学识和勇气的文化苦旅,那么,你便放空自己,在局促的房间也好,辽阔的山野也好,只要你翻开《文化苦旅》,你便成为了行者,能够领悟无疆之境界。

  秋雨先生是真正的行者。他在不惑之年受到了一位美国教授的影响,便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走出书斋,踏上了旅途,开始了文化苦旅。最开始的黑白照片里的秋雨先生,发丝微乱,眼神中是沉重的向往、思索与追寻。我在他的眼里找到了一枚厚重的灵魂。

  行者拥有无疆的灵魂。

读《文化苦旅》有感4

  这是一本令人思考的书,这是一本历史厚重的书,这更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这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它伴随了我已五年的时间,五年,近两千个日子里,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但是最爱不释手的仍然是这本《文化苦旅》。

  开篇的《道士塔》,就将我们带入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盛衰之中,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一页一页的细翻开来,在一行行的字句段落中间,随着余秋雨的思绪,情感,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纸面上的文化苦旅。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隧道,中国历史的一幕幕在重现,各色的人物正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居庙堂之高的君主,也有处江湖之远的百姓;有文人墨客,也有无名小卒。他们的故事,或令人倾佩,或令人振奋,或令人伤感,或令人悲哀,但是无一例外的全都留给了后人,也留下了思索警训和更多的怀念之情。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积累,终酿成了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余秋雨的文字,不仅有叙述的优美和悲悯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在文字里加入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读书中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时间空间,穿越了我们的心灵。字里行间蕴藏着最多的是对事件的剖析,正确和公正的总结。历史已远,当用另一种目光回望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索,一份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文化苦旅》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字,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从十年前的结缘到今天,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读这本书了。但是每当随意的翻开书中的任何一页,心情仍然会象最初时的激动,每读一遍,理解则又多了一分,思考则又沉重了一分。

  从远古到现代,从异国到他乡,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文化苦旅》指引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旅行。我想,未来的日子里,如果有可能,我会带着《文化苦旅》一起,按图索骥,身临其境的真实的去感受,以一种敬畏之情,沿着历史的足迹,去寻访那些曾经的沧桑往事。

读《文化苦旅》有感5

  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是为光阴。

  苦,文化之苦旅,思,历史之长河。一提笔就感受到岁月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句话出自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游记散文《文化苦旅》自序中。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找文化灵魂,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我们,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处:

  一、道士塔

  初读,我仿佛看见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敦煌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这里有美丽的宗教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种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二、风雨天一阁

  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诺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是他曾毫不客气的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最终,便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沧桑的历史。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先生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先生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文化悲剧,已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地随之惆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是为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6

  近日,初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沙原隐泉》是我读的第一篇。心中的感情就像惊涛拍岸,汹涌澎湃。现在无论如何都觉得有些兴奋。见到了真正的行者,立起了标杆,甚至已经有些期待下一次的出游了。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文章,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景物,经他这么描述,却有了情感。每一个细节,都是柔软的讽刺。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从上沙山到寻清泉,我在跌宕起伏中感受到了人生的节奏与韵律。

  余秋雨用他细腻而粗犷的笔触将他的行山走水用不修边幅、自然随意的笔触谱写了一曲属于大自然的神奇乐章,用他苦涩而真实的亲身经历宣泄了世间万物的机缘玄妙,用他平实而优美的文笔完成了一次令人深思的文化之旅。

  余秋雨慢慢地走着,我静静地闭上眼睛,跟着他的脚步,感受世界的精致与历史的风韵。

  然而,他要走的是一条无人踏过的路,但我从来就不大喜欢荒无人烟的地方,何况是在沙漠中。

  沙漠的白天,若是没有狂风,就是被烤得发烫的金色的沙子与远处瘦湖的幻象。而风暴更可怕——山丘霎时间就可能变为平地,平地霎时间就可以变作沙丘。在沙漠中,没有什么可以立得住脚。

  到了晚上,这片酷热如火炉的大沙漠就会变得奇寒彻骨,再加上那种无边无际的黑暗,在无声无息中就能扼杀天地间所有的生命。无边无际的黑暗,死一般的静寂,没有光,没有声音,没有生命。

  ——天地之威。在茫茫大漠中,所有的凌云壮志都如同沙粒一般渺小。但这些都是我一个外人的一面之词。

  当大多数人选择在高山上探求真理,他却选择在沙漠中慢慢地走,缓缓地写。他承担着看不到成功的煎熬与行走的苦涩,心中却已容下了大漠的广阔。他向沙丘的顶峰攀爬,笔下流淌着独到的文字。当虔诚的教徒来到这里,终于发现了与他们信仰的宗教同样纯粹的沙漠时,就逗留了下来。

  就这样,他与黄沙厮磨着,步伐愈加沉稳,即使山顶显得遥不可及,他也能在攀爬中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吓自己。”不错,山顶总实在的,不看也在。有的人望着高原的目标先惮怕三分,有的人望着高原的目标却蹉跎于世事,其实目标总是能达到的,当你因为前方的路途遥远而失去信心时,不妨看看后方绵延不断的脚印。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因此,当别人享受着唾手可得的成功,请不要为希望渺茫而放弃,不要为时间耗费而惋惜,当你猛然发现前方是万顷绿洲,当成功的曙光终于呈现在你眼前,你将比别人多一份艰辛跋涉的成熟,你的身后将多一行深深的印记。

  也许你现在无法站在成功的最高点,只要你的旅程没有因为任何的羁绊与桎梏而停滞,你将永远奋斗在战斗的前线,战场的每一次向前推移,脚步的每一次向前推进,都见证着你与成功的距离。

  “一咬牙,狠一狠心。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所说的滑稽,正恰是这种情景。”其实,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生长的艰难和成长的艰难和成长的痛苦,这些磨难仿佛是种子,在日后的生活中成长为坚忍,执着。于是,生命便在这许多的历练中愈见成熟。生命的成长过程比避免不了挣扎和伤痛,而生命之美就是在痛苦与挫折面前,以最快速度站起来,继续前行,且行且歌。

读《文化苦旅》有感7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本著作,但令我最深刻的还是这本《文化苦旅》,在老先生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灵魂,很真实,真实到彷佛你就是文中的人物,在经历着文中的年代。

  第一次打开这本书,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从敦煌莫高窟走进去,跟着老先生一起感受文化的伟大,感受着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气息,那种庄严神圣感荡漾在心中,仿佛在抚摸一个初生的婴儿,但同时也很伤感,因为我们的私欲、我们的无知,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去破坏这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可惜、悲愤、气恼的情绪无处安置。莫高窟,它是一千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生命里蕴藏了我们所有的信仰,我们要虔诚的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从莫高窟开始,跟着老先生一起畅游了阳关雪、白帝城、都江堰等等历史著名圣地,感受着那个年代的繁华,联想着当时文人墨客的集会,你的心中似有庞大的力量推动着你,向前,一直向前,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古诗词里面的场景就这样呈现在你的眼底,很美,很惬意,一场文化的盛宴在你心中种了蛊,客观可叹。

  一本书,出神入化的讲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索了千秋百代历史的更迭,囊括了中华大地的人文山水,在你没时间出去走走的日子里,我想你应该去读读这本书,给自己心灵上来一次洗礼。

读《文化苦旅》有感8

  我静静执笔,有幸临于长江水岸,沐得千年春晖,更可听的吾天朝大国千百骚客于一脉山水间浅唱低吟,悠悠成韵。由是感激民族恩德,在感恩中成长。我感恩那山水民族的血脉由一河一江间流淌,于群山峻岭间生息,千百年繁衍在广袤的高原和大地。

  我仰视唐古拉山的白雪皑皑,那雪顶的阳光是牧民千年的期盼,在那凝结着亘古不变的冻雪的阳光中,我感恩着高原的宽广和天空的蔚蓝,不断成长;我谛听壶口水声如雷,浊浪排空,白练腾于天宇,金蛇翔于苍穹。浪口浪尖的一声声船夫号子,岸边岸间的飞索横渡,是黄土高原住民声遏千年的回响,在这气势宏大,震人心脾的怒吼中,我随着汗水和风声成长……我为这山迷醉,不是这山,怎有民族脊梁的挺直;我为这水流连,不是这水,怎有这血脉绵延悠悠的青!滋养一方水土,恩泽一方百姓,我怎能不为这山水,感恩!我感恩那文化民族的精神由一纸一笔中铭记,于墨染砚台间传承。敦煌壁画的飞天,平遥古城的石墙,三星堆前的石像,都江堰前李冰凝视江水分流的坚定的眼神,他们无一不在大地上代代相传着民族文化的凝练,以不变的气度和神韵感染着脚下的人民,让他们所恩泽的人民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成长。在我的身旁,李白高歌踏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沉声踱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有辛弃疾“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和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呐喊。他们的气势,他们的脊梁,让子孙在走过这曾经的断垣残阳时不停地回想!不是这千百年由民族流传的浅唱低吟,怎有那凝聚在方块象形文字间的挺拔有力的文脉,让我得以观摩,得以膜拜,得以仰望!我如何又能不感恩这文化,感恩我可以沉浸在这穿越悠悠千古的文字中体味辛酸冷暖,不断自省笃行?我愿怀着一颗感恩这一脉相承下来的文化的心,在反复的体会中,成长!我感恩那力量沐浴我的春晖,见证了尧舜间禅让的绵延的力量;包容我的大地,目睹了商鞅口辩群雄的变革的力量;更有那滋养我的江水,谛听了辛亥武昌枪三响,振聋发聩,雄鸡高亢的觉醒的力量。苍茫大地,民族的山水文化在此传承,早已不再是谁主沉浮的问题,而是青山青,绿水长,无数的人与事在历史中变幻,构成了一股不是政体和炮火能够磨灭的力量。这力量使人们发现,使人们不再彷徨,这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中探索着成长。

  在成长中,即使东三省的大门被炮火撬开,可哪怕荼毒十数年,那人们的歌声,那坚毅的眼神,依然徘徊在松花江上;在成长中,东南角的宝岛,虽只因政见不同而暂隔,但也只是暂隔,阿里山下繁衍生息的人们的骨子里,依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脊梁。那人啊,你在民族的内涵里徜徉,只因民族是你成长的故乡;那事呵,穿越狼烟拨开浮云,推陈出新,却也总抹不掉民族的字样。因为你与我,不论身份、爱好、身处何地,组成了一股名为民族的力量,这力量使我们哪怕笼罩在阴云下再久再长,也总有一天会刺破暗黑露出光芒。我如何能不感恩,感恩这力量塑造了我们,感恩这力量让我得以即使远在他乡,也不会忘记在那东方,有着我梦想中的,故乡!在感动中,我已然逐渐成长,我执笔于古运河畔,心中澎湃,感恩那民族的千年神韵浸润了我。

  我想,如果民族是林,民族是晖,我就像是一棵仅能对着太阳膜拜的小草……即使民族的千年滋养之恩难报,那我就去感恩,去尽力在民族的山川江河间,在民族的文化力量间成长!谨以此文纪念并感恩超越国界的中华民族,以及9.18事变79周年。

读《文化苦旅》有感9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书描写了祖国各地浓郁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小小的字体来展现深刻的文化的浓厚的风韵。

  我拿这这本书,心中涌起无数的感慨,文化苦旅苦在何处呢?是旅行的苦吗,是对文化细细品位而产生的苦吗,我想这都有吧。整个书都是作者在旅行中对苦难历史文化的深思,穿越空间,穿越时间,在思考之中旅行,在体会中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风土到人情,缓缓的流入到书中,跨越了时空和空间的界限,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描写了这苦难的民族的苦难历史,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最令人难忘的怕是这个悲剧的人物了,余秋雨在《信客》这篇里道出了信客充满艰辛的一生,他是一个真正的默默的为人们奉献自己一生的人。在当时通信极端落后的时代,信客是唯一连通这个小乡村与外面世界渠道,就是这个小小的通道联系多少期待的心,联系多少漂泊的心。他在走南闯北的信客生涯中,遇到多少难言的辛酸,吃最差的饭,坐最差的车箱,甚至用自己的双脚跋涉千里。作信客这个特殊的行业,人们既需要他,又防备着他,使他倍感人生的无奈。他在作信客时,不忘同虚假与丑恶做斗争,同时又以一颗宽怀博大的心原谅他人,他的艰辛赢得人们对他的尊敬。学校需要老师时,他又去了,他以自己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而他自己呢?终身一人,同时因做信客而得的疾病摧毁了他的身体,我们在他的艰辛中看到他的伟大。他是我们民族的缩影,我们不是有众多人们默默的日以继夜的劳动,为着他人无怨无悔。

  还有《都江堰》,作者高度赞扬了她的历史作用,认为只有她才是真正的造福于这个民族的伟大工程。作者通过她与长城比较,长城、只是这个苦难的民族给地球留下人类意志力的标志,留下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悲伤的传说,留下千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都江堰呢,给人们带来的是潺潺的流水,滋养这博大的土地,造福于人民。正是这寂寞的堰,这脉脉的流水,日日夜夜的书写着这真正的历史。通篇文章以波澜不惊的平静谈论着这苦难的民族近千年的大起大落,赞扬了真正造福人类的工程和造福于人类的人。

  从个人到社会,从古代到现代,一个又一个曲折宏大艰辛的片段,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它是苦的也是幸福的。历尽沧桑也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造就伟大和美丽的可歌可泣的过程。

读《文化苦旅》有感10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

  日记

  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

  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

  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

  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关于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

读《文化苦旅》有感11

  自从我上初中以来,从来没有在随笔中写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然而今天,我思考良久,终于提笔,郑重地写下这个题目。我写文章总是随心所欲,东拉西扯,权当发表一下看完书的看法吧。

  首先这个题目就把我难住了。想来想去,我惊异发现,余秋雨老师取得名字真是太棒了,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概括。我想了半天,怎么也跳不出“文化”二字,没办法,凑合着用吧。

  文化千年。中国是千年的古国,我们的民族,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一代代传了下来,历经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中华民族的古国文化快被现代人渐渐遗忘。那历史的残骸,在风中化作尘土。

  所幸,我们还有余秋雨,还有《文化苦旅》。读者它,我游走在中国大地,去探访一处处古迹,一个个故址。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沙漠里的月牙潭、阳关冬天 的飞雪、天一阁里的珍贵古籍,都在我的眼前浮现。中国大地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已处处留下先辈的足迹。那些文化古城,在前人诗词的描绘下,成为后人心中的圣 地。那些从小耳熟能详的词句,把千里之外的古城变成了我们的故乡。

  真的很感谢余秋雨。他唤醒了我的记忆,我从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纵使我们的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的文化历经千年,已然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那种毫无理由的民族自豪感,足以让我激动地热泪盈眶。

  静下心来,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自豪。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真是太幸运了。我没有把中国和外国做比较,只是由心底散发出来的感动和震撼,一次次敲击着我的心。

  想起《莫高窟》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读《文化苦旅》有感12

  五千年的岁月沧桑,朝代更迭,注定造就了神州大地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换了一批又一批,最长的也不过短短的几百年,然而他们曾经灿烂的文明,却或靠书籍,或依名胜建筑而永久的保留下来。

  当今日的我们再次去祭奠那些先祖的馈赠的时候,心情又是如何呢?我们之中又会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的种种呢?又有多少游人会对着苍老的墓碑,宏伟的楼阁去做跨越时空的潜心思考?好在,我们之中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正悄悄地指引着我们走进那段曾经灿烂的岁月,体味各地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勉强算得上是不经意间搭船的船客吧。

  这一路,走得辛苦,走得辛酸,走得心痛。

  一路上跟着余秋雨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然而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深思。

  思想跟着足迹一起飞翔,从山脚到山顶,从漫漫黄沙到江南水乡,又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

  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夕阳西下,朔风凛冽,那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其中一座塔的碑文,分明写着那个道士王圆箓的名姓。

  余先生不觉愤怒起来,弄得我有些茫然,但当我细细聆听了余先生的娓娓道来,却不得不恨得想打那个道士几下。

  道士塔本是佛教圣地,却不知为何交由如此一个浅薄势力的道士看管?看不惯“暗乎乎”、看着有点眼花的壁画,于是找了两个帮手,拎来几桶石灰,开始了它的粉刷。

  从此那洞里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只剩下一片静白。

  中座的塑雕过分耀眼,于是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成了泥巴。

  取而代之的是道士那粗制滥造的天师和菩萨。

  有一天,道士发现了满满一洞的古物,于是这些珍贵的物件变成了他阿谀奉承的工具,那些古文物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

  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将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如此轻而易举。

  而王道士呢?傻笑着与外国友人寒暄,唉!伤心欲绝!正如余先生说的,有时候倒真的希望那些珍奇被运走,毕竟外国那些识货者们会永久地将它们珍藏,不会在石洞中,行途间被人们摧残!读到此处,不禁一阵心酸。

  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当然也会有欣慰。

  像天一阁,它只是一个藏书楼,却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及其悲怆的文化奇迹。

  要保存下一座藏书楼是极为不易的,它凝聚了一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的努力。

  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叫做范钦的人开始了他的藏书之路。

  从此以后,世世代代,便谨遵先祖的遗命保护着它。

  不难想象,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却不知为什么,的确有些可悲,不过也很庆幸,正因为他们,才使得天一阁保留至今。

  它的价值,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藏书,它昭示着一个家族灵魂!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

  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应是无休止的,就像不断探索和反思生命一样。

  正如有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

  ”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你做了多少思考,思考多了,灵魂便丰富了。

  无意中瞥见了这样一句话: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读《文化苦旅》有感13

  一路走来,沿途的风景,被沉重的历史笼罩,被岁月的文化熏陶,仿佛那一处处的古迹在过往中酝酿出了一种经久的苦涩,那么鲜明,于是也该平一平心,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题记

  我很想去作一次旅行,一次只有一个人的旅程,没有太多浓重的色彩,就这么走着,去到一个充满古韵文化之地,感受时光变迁的痕迹,文化的熏陶。

  当那些繁华过后的寂寥,文化背后的故事,历史的沉思掺杂着你的回忆而涌现出一种复杂情感时,便会体会到一种别致的情。我知道此时我的心境正是余秋雨当年的心境,但是他却是已经真真正正地进行了这样的一场旅行。

  轻轻合上《文化苦旅》,再一次的体会,也不再是当时懵懂无知地沉浸于景的浅思维,只觉得淡淡的愁绪与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心情在心中挥之不去。或许这就是所有读者的感慨与共鸣吧。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到温婉柔丽的江南小镇,从绚丽的敦煌壁画到荒芜的废墟,余秋雨一直都在追寻着古人的足迹,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山川万里,似锦繁花,无一不可入题。他不是凭空而论,而是对国内外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由心撰写。他写出了这一代中国人心中的纠结,写出对文化的思考,也就是这样,文化苦旅才是为我们所钟爱的吧。文化苦旅,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文词。它所承载的,是夹杂在旅途中的欢心,喜悦,澄澈,又是哀伤,反思和沉郁,种种情绪交错相融汇成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却又复杂鲜明的字眼“苦”。何又为苦,是旅程苦,文化苦,还是历史苦,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无法知晓。承以文化二字的“苦”意味深远。

  淅淅沥沥的风雨迷失了石窟最初的模样,混混乱乱的风尘换来了如今的耻辱。这一切源于愚昧无知。在百年前,那个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做出了如此让人痛惜的事。他目光呆滞,畏畏缩缩,只是个农民,却摧毁了敦煌璀璨的文化。他粉刷了洞窟的壁画,损毁了塑雕,致使文物一车车的流失,换来的只是极少数为他所用的钱财,留下的只有那么丁点让人仍存念想的文化。文化因无知而粉碎,应该憎恨还是可怜?”我好恨!”这是余秋雨发出的感慨,文人在恨,研究院的专家在恨,或许大家都在恨。一字字像什么?不华丽却涌自肺腑。要责备吗?或许不用,因为国人仍在努力,拨开乌云,让世界都知道中华文化的价值。

  这一段旅程艰辛如此,其他古迹却又是另一番风采。静谧优雅的江南小镇,恬静的阳关雪,还有浩淼的洞庭湖。不知是否仍有“碧瓦衔珠树,红轮结绮寮。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的景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的情节,“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轮廓。曾经的文人墨客书写过的诗句,那些满含的情感是否犹存。静听着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风声鸟声,是否依旧能感受到那种久远

  文化,文化,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词,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可以让那些渴求文化的人稍稍宽心了。而我们日益繁重的文化也是一种汲取文化的过程。在这个夏季,文化苦旅让我明白了文化,学会更深沉的思考某些事物。而余秋雨告诉我们的是那中国文化落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大地上的真实的步履。

读《文化苦旅》有感14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沙漠所吸引,漫漫黄沙,沉静而疏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车道轮碾过的痕迹,或许,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文化苦旅"。

  曾想将自己定位为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因为,是它们,在这里,被一次次温柔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只有它们,是这本书的主角,这样才符合主办方的要求。但,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归于平静,一盏孤灯、一杯浓茶,再一次体味文人的魅力,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目中的乡,我似乎身不由己,加入了旅行的行列。因此,今天,站在这里,我并不是名家笔下的主人公,我只是个配角,我是那只轻轻揭开神秘面纱的手,是那个孤独的旅者。余先生是个导游,不,是导游的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

  因为不再雇得到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因为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而又非现代、由松散懈怠连接成的层峦叠嶂,余先生选择了自己的游历方式,而我有幸,选择随他一路讲去,行行止止。

  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的金光照耀下,领略那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的、空灵而又膨胀的、神秘而又安详的石窟。侧耳听山前那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沙漠之月特别清冷,这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冲着王维的那首《**曲》,我们去寻阳关。在那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因为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仿佛看到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听到湖**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还有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的军旗。随着一阵又一阵的烟尘,都飘散远去。那里的胡笳和羌笛,音色和自然混合。但后来都成了士兵们心头的哀音,于是阳关受不住叹息的吹拂--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

  沿着沙路,我们遇见了老尼孤守的陋屋。那里同她一起,听够了一整夜的风沙呼啸。翌日,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我们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望望粲然的沙壁。这里有鸣沙山,有月牙泉,还有沙源隐泉边那静静的文化守候。

  后来,我们去了柳祠,行于排排固执肃立的石碑间,听余先生叹: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而在白莲洞中,我们想起了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上海青年艺术家的《山祭》、《魔方》,想起张晓风的《武陵人》,以及那句"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们思索的权利"。

  走出白莲洞,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长长的隧洞,其间奔逐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而这个古老的民族,不止有长城,还有**。

  你知道,这时的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些山水--自然、人文;你知道,我已经为自己来自这伟大的民族而自豪。

  "可怜"的白帝城是多么的劳累,清晨刚送走了李白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我却愿意是白帝城,因为有三峡的奇诡,能听见神女静静地梦语、殷殷的期盼。

  还有范仲淹的洞庭,慧远、陆静修们的**……

  第二天,梦醒,台灯下的白纸上,红色的水笔分明地写着:我要去旅行,沿着余先生的足迹。

  正像余先生所言,自己所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人留下较深印迹的地方,因为我们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没到一个地方,我们总会无端的感动、无端地喟叹,愿意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们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们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雨声。

  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南边陲,将祖国的山水以文化的名义走遍,着迷于莫高窟的色彩、()线条,感慨于无法用文字解读只能用意会的西子带来的飘渺意境。

  所有这些,来自一个人的文字,如果愿意,还有我们每个人深深的脑海——

  盖上书,发现文化苦旅不苦,只是我们真的该携了文化去苦旅--别让她太寂寞,去云深不知处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斯人已去的黄鹤楼,一一揭去他们的神秘面纱。

  历史面前,我们只是配角,若不深思,不徜巡,待有一天,在那属于我们的历史画卷中,后来的人们将寻不着我们这代人的身影。

  轻轻地,轻轻地,翻开黄沙作响的封页,开始一段段神秘的旅行,去爱那些文字、那些思想,去爱山川、那些河流,去爱那些文化、那个民族,去爱这个时代、爱自己,可以不自私、不浮躁,我们可以有内涵、会感恩。

读《文化苦旅》有感15

  每个人行走在生命的路上,也许面对的会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不会有归途的长路,总觉得通往远方的终点会有幸福存在,所以就会走,会想去追寻幸福的所在。

  身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或许已然厌弃了世间浮华,所以他踏上了这趟文化苦旅,于是,在他褪色的青衫里,才有了《文化苦旅》的出现吧!

  我跟随着他的脚步也在找寻。从辉煌的莫高窟到古老的白莲洞,从静若处子的西湖到气势磅礴的都江堰,他走过了很多地方,也被震撼了很多次。

  当看到道士塔时,他发出了“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斜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的感叹。在看到莫高窟时,他发现“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这里的雕塑,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于是他被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震惊了。

  走到阳关后,看透了“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世界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了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也许就是这样,我们渴望成功,渴望万众瞩目,真正得到后却发现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就会后悔,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会构成我们到头来的自我嘲弄吧!余秋雨似乎很早就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走过了白莲洞“宏大的世界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冷清。”人性是一种沉淀,一种人性的沉淀,平静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就这样,我跟随着他一路旅途走过。

  从《文化苦旅》中我明白了一点,人要到达彼岸,实现心中的梦想会有喜悦,但挫折也是无可避免的。这是一种过程,一种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的过程,他会在生命中沉淀成一种更为广博和荒凉的沉默所在,即使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我想我也不会退缩。

  因为不会退缩,所以我用心丈量着《文化苦旅》的脚步,并愿意追随它,在路上,走着,一直走下去。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谈美读后感(通用10篇)2023-08-19 06:47:45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精选五篇2023-08-23 11:27:22

漫画秀才的梦三年级读后感2023-08-17 06:36:21

读狼王梦有感700字2023-08-11 12:58:08

谈美读后感(通用10篇)2023-08-19 06:47:45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精选五篇2023-08-23 11:27:22

漫画秀才的梦三年级读后感2023-08-17 06:36:21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