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

时间:2023-08-25 21:42:05 文/黄飞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

  【篇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一口气看完了《女心理师》的上部,没有什么所谓的心灵震撼,留下的也只是有星星点点的记忆而已。不是人物刻画的不够深刻,而是发现,自己并没有类似的经历,看似沧桑,却无力还击。柴绛香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农村小女孩蜕变成一个心理师贺顿,拥有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丈夫与一个似乎是像爱的情人,每天重复着与不同的人交往,解决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但是,她,忽略了致命的一点,她,也是一个心理问题患者,在一个个来访者的问题夹击下,她的问题也随即浮出了水面……

  不知结果是如何,一个人的心理是难以揣测的,心理师也不是一个以揣测他人的心理为职业的职业,只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面临的难题,帮助他们走出思想的误区而已。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揣摩的人,得到了希冀的一切后开始厌倦了一切。然后开始,一点一点地放弃,结果还未呈现,不知是否会后悔……

  希冀每一个人都快乐地活在当下,不要为不需要自己担心的事付出无谓的牺牲,用一切去换回你的快乐……

  【篇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充满了悬念和疑惑,为什么人的心灵是那么的脆弱?为什么贺顿会为了考心理师为了开诊所不惜也无所谓似的出卖自己的尊严。可以说贺顿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哪怕是龌龊的肮脏的?带着这些疑问和悬念我阅读完了整部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作者毕淑敏的构思之巧妙。贺顿自身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经典案例。正是因为有了不愿回忆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记那段时间,才有了一个为了更想得到的东西使劲各种手腕的贺顿。在给别的案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贺顿自身的问题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碍。在遇到姬老师之后,贺顿那段尘封的记忆才被打开,如果不是姬老师贺顿还会是那个灵魂和思想总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严当回事的丑女孩子。尽管姬老师的治疗方法于道德上不对,但是就弗洛伊德的解析来说,用性来解析她这个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实证明对于贺顿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她终于认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后的路该如何尊严的行走下去。在为大方和老松的案例解析的时候才能敏锐的抓住谈话中出现的线索,从而顺利的解决了两个人的问题。

  身体出了毛病可以用先进的科学进行治疗;心灵若是出了问题呢?心理师也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甚至引导也谈不上啊;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师最注重的就是倾听,并表示同情。在一番倾诉后,案主也就理出顺序和思路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抉择了。如果盲目的给予别人意见,只会成为误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只是有太多的秘密不是和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或许最合适的就是缄口不言或者是对着一个土坑倾诉完再把它填平。心理师就是这个坑。

  我们要更加懂得爱,珍惜爱珍惜自己拥有的爱情和尊严。

  【篇三:《女心理师》读后感作文

  月初从贵阳出差返回时,在机场看到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集两本书,因为喜欢毕淑敏,也因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在飞机上看了上集的半本,回来后因为诸多事情便把他们束之高阁了。直到端午节放假的周末,才抽出时间将剩下的全部看完。

  书中讲的是一位童年时代饱受心灵创伤的女孩最终走出创伤的阴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女孩幼时与母亲遭到父亲遗弃,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靠卖身维持生计。后来母亲再嫁,女孩却在十二岁时惨遭继父侮辱,母亲也不久后生病离开了人世。成为孤儿的女孩儿选择独自闯荡社会,在社会的底层游走,尝尽世间冷暖。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做过护工,在大户人家贺奶奶家做过保姆,推销过有毒的劣质化妆品,做过电台的客串主持人,最终找准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经为了钱出卖肉体,她曾经为了事业将自己的婚姻做为筹码,她曾经将婚外情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一位心理不健全的人怎么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师呢?是的,她有资格,因为她治愈了最难治愈的自己的心理疾病,最终成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

  这的确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小说,难怪书评将它归为“心灵励志小说”。女孩儿在经历了童年的悲惨遭遇后,在踏入社会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没有沉沦,反而怀揣梦想,选择坚强地活着,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童年的遭遇像潜伏在女孩潜意识里的一颗脓包,女孩故意回避不去碰触,但这颗脓包却在一直影响着女孩的价值观,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道德的事情在她这里成了理所当然。重新回归的唯一办法就是捅破脓包,将脓液全部清除掉,不留余地,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女孩儿做到了,她成功了,她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心理师要怀有一颗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心来拯救别人——-有着这样那样心理疾病的人。于是也就有了书中各种各样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的事例。女心理师因为自己痛苦过,所以才会想到要帮助同样遭遇心灵痛苦的人们。

  很喜欢毕淑敏讲故事的方式,从现在讲起,回到从前,又到了现在,几个故事主线穿插进行,仿佛看侦探小说般,只能一直看下去,因为谜底往往到最后才被揭晓。

  【篇四:《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工作之余,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毕淑敏所写的《女心理师》上、下册。到现在,其中的情节对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给我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如果说以前我把心理师只是当作一个职业,只需倾听或适当的开导而已,那在读了《女心理师》之后,我的视野一下子扩大了很多,让我又全新的认识了咨询师,更确切地说,是女心理咨询师。

  毕老师笔下的女咨询师是睿智的,是正义的,是积极进取的,是聪慧的,也是有魄力和胆量的,但不管多么优秀的咨询师,总有自己迈不过去的坎儿,贺心理师也不例外。尽管她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很多棘手的案例,都被她扭转乾坤,但是当遇到类似她自己的坎儿的案例,她却束手无策了,为之大伤脑筋。我想起了对咨询师的一个比喻,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咨询关系,就像是咨询师帮助当事人爬山,咨询师有多高,就会带领当事人爬多高。咨询师是起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咨询师的要求,不管是从人品,还是从专业知识和技术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咨询没有灰色区域,只有白色和黑色两种,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好,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坏。所以尽管贺心理师有很多的案例是成功的。但在一个女性当事人那里却产生了负面的咨询效果。那个女性当事人离婚了,并且割腕自杀了。问题在哪里?贺咨询师以为帮助当事人壮大了人格力量,帮助她走出了困境,但事实出乎了她的预料,问题出在哪里?任何一个咨询师在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千百遍甚至上万遍地问自己,闹得自己身心交瘁,苦苦思索不得其果。贺心理师也不例外。

  好在贺心理师及时找到了督导,让督导帮助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也让自己得到了提升。读完之后,太佩服毕老师的聪慧和灵动的文笔了,难怪这本书的销量一路攀升,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这本书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粮,既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反思自己,也让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加强大。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这只是我的一个粗浅的读后感想,可能有点浅薄,但还是讲了出来,以做交流。

  【篇五:《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最近的一断时间里,心情不是很好,心态当然更差,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拜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读了《女心理师》让我又重新找回从前能够调整自己的我,感谢毕淑敏给我们带来这样一本好书。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喜欢,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书,里面一定有我们学习或对我们有帮助的地方。除非你读书时的心态和目的不同。

  本书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你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近,甚至我们曾经历过,但所有的事情又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

  我尤其喜欢书中沙茵说过的一段话:

  “这世界上的道理,又有多少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明明白白的,不过就是事到临头自己糊涂罢了。我也不晓得言语这个东西有多大的力量,想来当年老祖宗不辞辛苦地发明出来,一定是颇有深意的。你相不相信,一个人,只要是能把自己心里头嘈杂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一遍不解气就两遍,两遍不解气就再加一遍以至N遍,旁边有个人能安安静静的听,苦主的心事就会解开大半。”

  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说出了真理。

  【篇六:《女心理师》读后感】

  花了一天的时间,把毕淑敏写的<女心理师>看完,很久没有这样看书的酣畅淋漓了,我被"催眠"了,意识和无意识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我也不清楚,只是这样的时刻,我知道自己完全被贺顿这个人而吸引了,眼睛有种干涩的感觉,很累,不想放弃这仅有的一点灵感来写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这个人的感觉。

  贺顿,柴绛香是同一个人,可是却是一个人不同的两个方面,柴绛香是贺顿心理的秘密,那是她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若是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贺顿就不再是贺顿了,尽管她在帮助形形色色的人解决各种烦扰困惑,内心有着一种探寻别人秘密的渴望,尽管她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救世主,可是过去生命中所发生的片段,象万花筒中的纸屑,有的细致,有的尖锐,有的如绸缎般光滑,有的如珠玑般清脆,可是生命的残片有时会缀满一地,让人充满惊悚之感。即便是这样,贺顿从一个养老院的护工走到了小有名气心理咨询师的岗位,这期间她所付出的代价却不是常人所人想象的,在做咨询的时候,她也会偶尔被人触动那段她刻意去遗忘的往事,可是那是一颗刻在她手心的朱砂字,抹不掉,特别是当那段沉睡的记忆被唤醒时,经历了一段浴火焚身,凤凰涅磐的过程,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当年卑贱的小女孩,是心的力量支撑着为着这份事业的热爱,对自身的探索,对助人的热爱,一路走来,虽然伤痕累累,那是刺痛在皮肤的表层的痛,而心确实被某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人生中,总会有人曾经使我们处于地狱,但是,我们需要从那里出发,走向天堂。

  一个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爱人说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杀了?”

  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来,“我是个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吗?”

  一个貌似天真可爱的男孩,“我天天给爸爸的秘书下毒,我要让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101个洋娃娃,我要同她们一起火化。”

  ……

  很棘手的心理咨询,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心理困惑,也在不断寻找着救赎之路,只是这条确实那么的难走,坑坑洼洼,布满荆棘,藤条,还有不可知的恐惧,咨询师要陪着来访者慢慢走过这段历程,其间,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打开那些曾经,现在在痛着的心灵,然后为它上药包扎,等待着改变,过程很痛苦,只是等到拨开云雾见月明的那一刻,才能深刻感受到灵魂的伟大,世界上每一颗受伤的心,都或许潜藏着高贵,每一具铭刻鞭痕的躯体内,都包裹着改变的决定和铁骨,很久以来,寒冷在假寐,等待着东山再起,作为咨询师,需要等待温暖的来临,就像一件冰冷的器具,需要你用手心的温度,一点一点地将它捂热,然后将这种热度传递。

  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是一门很玄妙的学问,学心理的人都是很可怕的或者是有问题的人,可是一切不尽然,在这个创造物质的时代,背后却有无数的心灵处于饥渴状态,那是对自己的求索,人的这一辈子,会遇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都很难却界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曾经卑微的心也可以变得高贵起来,反之,也可以反向形成,人一出身,你的剧本就写好了,很经典的一句话,剧本中会有高潮,也会有悬念,当然也会有一些被遮蔽的部分,而往往这些被遮蔽的部分,是我们为了减轻痛楚而刻意遗忘,其实它一直都未曾离开,它潜伏在人的潜意识里,时时出来作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重现,正视它,接纳它,跟它握手告别,然后接着出演自己的人生剧本。

  如果没有当过心理师,你不知道什么是沧桑,如果你当过了心理师,你就最深刻地体验了苍老,在这种蒸煮般的煎熬中,一种强大的混沌感生发起来,如同高原隆起,平缓而不可抑制,要找到症结所在,让心事自生自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咨询师就是为那些变化的心灵,有着无穷关切和好奇心的人准备的行业,他或她必须充满了探索欲和苦行僧般的奉献精神。这是书中的话,很喜欢,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去从事这一行业,至少现在我还不够格,修行不够,就没有底气,但是我会一直坚持对自我的心理探索和救赎之路。

  很喜欢这本书,感受到一种力量,虽然不是励志类的书籍,但是我想书中传达的东西不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一种净化和升华。

  【篇七:《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篇八:女心理师读后感】

  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也许是因为我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两天就读完了上下部,总的来说感触挺多的。《女心理师》并不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教育我们面对案主要怎样,而是以主人公贺顿创建她的心理诊所的经历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来让我们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该如何做。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毕淑敏是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讲贺顿建立弗德心理诊所的艰辛,一条写贺顿所遇见的案例,在故事的处理上,作者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在讲贺顿所经历的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着贺顿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贺顿经历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让没怎么接触过心理学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像想杀死自己新妈妈的小男孩阿团,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这么老成,进一间陌生的屋子之前还会侦察一下屋子的布置,还会像个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隐私;还有那拥有101个洋娃娃的患绝症的老人乔玉华,为什么她能这样看开生死,却在纠结于自己死后如何处理自己那101个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闹自己丈夫追悼会的妇女李芝明,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还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在外界人看来孝顺清廉没有任何问题的“清官”丈夫;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与大芳的案例,夫妻两人都来咨询,为了同一件事却讲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责任在谁?这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但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普通人读了《女心理师》,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读完了小说了解了各个案例,没有了当初那份新鲜感,自然就结束了对这本书的思考,可是我们是学社会工作的,虽然现在还称不上社会工作者,但我们要进一步对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思考与学习。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一个心理咨询室的布置是很讲究的,包括墙壁、地板、家具的颜色,家具样式的选择这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在书中贺顿就与栢万福汤小希就这个问题讨论过,粉色太闹蓝色太寒冷压抑,最终诊所的墙壁选择了部分漆成大麦黄色,部分春草绿色,给人温暖有生机的感觉。而且这种工作场所不能选择过于大的,大的地方会使人没有安全感,要尽可能的做到隔音,尽可能的为案主营造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空间。其次:心理师不能帮助案主拿主意,心理师大部分时间要充当一个耳朵的角色,她不能告诉案主应该怎样做,她只能倾听案主的故事,引导案主自己决定应该怎样做,在书中乔玉华老人一直问贺顿自己该如何处理那101个洋娃娃,贺顿只能边了解她的故事边引导她自己决定,而不是告诉她你应该怎样处理它们;再次,作为一个心理师,最起码的是要对案主的信息保密,无论是对谁,都不能透漏案主的资料信息,甚至在路上遇到了案主都要装做陌生人。在书中,苏三就一直强调隐私问题,他对贺顿做了诸多要求,还要求文果清场,他只想面对心理师自己。最后:心理师要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不仅仅要对案主的信息进行完全保密,还要尊重案主,不能根据案主的贫贱将案主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凭自己的喜恶来对待案主。在书中沙茵在面对性病患者时就做得很好,她虽然很害怕性病患者会传染她,但她还是接受案主的要求跟案主握手。但在书中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姬铭骢在为贺顿治疗时,为了破解贺顿下半身冰凉之谜,他与贺顿发生了性关系,这在心理师的职业准则中是万万不可以的,这是有违心理师的职业操守的,心理师是不可以与案主产生任何其他关系的。

  由于社会工作与心理学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看完《女心理师》我有许多感悟,由于我不是专业书评者,所以我的感悟可能很肤浅,但这是我看完此书的直接想法。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可能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让你欲罢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看完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吧。

  【篇九:《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的最新小说《女心理师》,花了两天时间啃完了,读了以后的第一感觉是,相当不爽,哽得厉害,所以在博里把这根刺吐一下。

  作为小说,毕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双线并走,一条写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条写主角自己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悬念,很吸引人,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这里,更想说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询的案例,还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笔墨放在了案例的内容上,在书的一开始,就用了一堆案例来吸引读者眼球,有老婆咨询后就回去自杀,来兴师问罪的老公;有预谋杀掉要成为自己新妈妈的可爱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恋;如果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心理咨询的人,看到这里,肯定是在震惊后急欲阅读后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案例的治疗和咨询,作者却几乎没有涉及,没有提到应用的是何种手法,如何开展咨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笔带过。这样,在起承转合的时候,转和合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僵硬,过渡和变化太快,人物的说话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觉得案例的真实可靠度有了折扣。这样感觉就好比八卦新闻,出车祸了,大家一起堆过来,看一下热闹,就完了,至于后来事件如何处理,伤者如何治疗,似乎无人关心。

  此外,关于主角自己的问题,是让我觉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开了咨询诊所,其实是不妥的。不过这也正是反应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现状:没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再次,主角去督导的时候,为了解决主角的童年阴影,督导师采取了违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关于这点,在书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先暂切不提,我要说的是,我对这种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怀疑。女主角的问题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创伤,难道在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把当时的情形完全复制一次,就可以解决了?这只是把伤口再次切开吧?并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啊。至少给来个黑箱技术之类的吧?创伤处理是个颇有难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经验及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再说说的就是书中的这位督导师。在知道咨询(我们估切还是叫咨询)会用到违背原则的方法的时候,仍然会去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十分败笔的,何况这位还是“权威”,会犯这种最基本的错误?何况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很可能给读者带来的是错误的导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儿的,毕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过岳晓东的中篇小说,同样也是写一个案例的咨询,叫《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同样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创伤,不但写了女孩心底隐藏的故事,更写了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结束的处理,把一个良好的咨询过程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两相比较,可以感觉得出作者功底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压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绪,让你读着很难受,而且感觉这种压抑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难道提到“心理”这词,大家的直觉反应都是负面的情绪吗?这样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本身的意图是完全矛盾的。学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人更难受,是为了让人更积极更快乐,这才是“心理”的真谛啊!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咨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询中会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窥探心理,也许它是一部畅销的心理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询小说。

  【篇十:《女心理师》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喜欢去老公商场二楼的图书超市度过下午的美好时光,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迷上了作家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

  主人公女心理师贺顿出生贫苦,却意志顽强,她怀着对自己心理矛盾的重重困惑和力争破解自己心理矛盾的顽强意志,经过艰难跋涉,走上了学习研究心理治疗的坎坷道路。在家里,她没有什么亲人,在城市她更是无依无靠,单是凭着她那一点点有限的智慧,在密密麻麻的城市各色人群中应对着来自不同方面的生硬撞击。为了生存,摆脱困境,她前后辗转,左右奔突,靠着自己对心理治疗事业的巨大热情,在付出别人难以付出的巨大牺牲之后,终于修成正果,成为远近闻名,技压群雄的女心理师。读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荡气回肠。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毕淑敏不愧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更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部作品,多少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心理体验,带有作家强烈的思想和感情共鸣。《女心理师》的一个个心理咨询案例,都是现时生活中人们不乏见到的,主人公贺顿每天的工作与其说是在与各色各样的来访者“勾心斗角”,竭尽全力去丝丝缕缕地发现并一点一滴地摧毁对方心理存在的暗礁,以便尽可能扫清其人生道路上的心理障碍,将其送上一条光芒万丈的康庄大道,倒不如说是贺顿自己在为顾客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她自己的心理问题煞费苦心。她每天都要遇到形形色色的来访案例,仅凭她自己有限的心理经验和心理知识,是难以应对这样复杂的局面的,更何况她自己的心理也不算完整。于是她自己常常又跌入迷茫的黑洞,无力自拔。为此她常常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惜一切代价,去咨询在她看来比她更高,不,是看似更为崇高的心理师。自然,作家毕淑敏在完成这样一部思维逻辑不能不说十分严密的长篇心理小说的时候,同样不能不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探视和自我反窥。因为人是有共性的,否则作家的东西不可能与这个社会进行必要的心灵沟通。

  其实,一个人走在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自然的规律已经注定风云莫测,阴晴圆缺,坦途沟壑,不知道哪一处会发生激流勇退。每一个人都会有苦闷和无助的时候,当然也有激越和昂扬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微不足道,看不见了,消失了,快要被这个世界淹没了;但有时候我们又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魂的引导。我们为我们曾经的一次次努力和付出而倍感骄傲,也为我们过去,抑或就是现在的一次次莽撞而不安和焦虑。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要为自己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是修复,当我们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自然就需要寻求帮助,或者是需要学习,或者是需要倾诉,或者是去看像贺顿这样的心理师。一次又一次。就像毕淑敏小说中的主人公贺顿一样。贺顿修成正果以后,难道她就再不会遇到下一步的沟坎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她只是通过自己的心血、汗水和奋争,在一个阶段获得了她希望中的那么一点点果实,下一个阶段会发生什么,她并不知道。所以,她在短暂的跋涉之后,决定再进行为期两年的正规心理师培训,以从中获得更加明确的心理指向。

  这就是为什么教我们“胜不骄,败不馁”的真正含义。

  但无论胜负,我们都在其中付出了汗水,甚至眼泪,乃至鲜血。一个人,还有什么能比自己的这些付出更珍贵的吗?那是见证自己人生过程的一条路,一页书,一本历史。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否定这些东西,任何人在自己和他人的汗水和劳动面前都应该低下昂扬的头。

  除非他是一个不劳而获者。

  《女心理师》中的主人公贺顿,凭着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深造,自我完善,终于从过去懵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像蛇的脱变,一步步聪颖起来。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什么是恶和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也就是真情,她也懂得了应该尊重什么,应该厌恶什么。这些才是一个心理师应该具备的最优良的品质。当然也应该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她认清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作用。当然,每个人的作用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微不足道,构成了整个社会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了整个社会的全部的历史。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微不足道,也为他人的微不足道,而喝彩加油!作文

  【篇十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一位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爱人说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杀了?”

  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来,“我是个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吗?”

  一个貌似天真可爱的男孩,“我天天给爸爸的秘书下毒,我要让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一百零一个洋娃娃,我要同它们一起火化”。

  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我是T,她是P,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达到高潮。”

  ……

  故事的一开头,是连续六个来访者的案例。他们之中的每一个,都是特殊中的典型,典型中的特殊。很惊叹毕淑敏的功力,将每一个来访者过往的心路历程设计得如此巧妙,一路走来抽丝剥茧,通过对他们心理的剖析与洗礼,达到心灵的解脱。

  很多时候,在看这些人物的时候会想到自己。她的故事就像一面显像放大镜,将我隐隐埋藏心底的一些特质通过无限的放大显现出来。苏三童年的“红色”事件,让它始终对上台发言产生畏惧。于是,我看到了自己。初中的时候老师谈早恋,我紧张地昏倒了。然而当高中老师再次与我提起时,我开始害怕。我害怕我再次晕倒。而事实上,我又晕了。那种瞬时的头晕目眩,一如当初。又或者是T和P的故事。其实她只是无法接受有人背叛了她,无法接受自己失恋了。而那个时候的我又何尝不是呢。想过报复试过仇恨,但那些方法都没有让我好受。正如贺顿为她所开导的,放了他,也救了自己。

  大芳和老松的案例让何顿心力交瘁,而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认为透过这个故事所透露的问题比之前的几个都来得普遍和具有实际意义。童年的阴影让大芳作茧自缚,一辈子承受了这般折磨。与之相比,贺顿自己的故事,则显得更为悲凉。她的奋斗史,掺杂着太多利益的成分。她用肉体,求得一次次事业上的助推。幼年的惨遭迫害是她感情冷漠的一大原因。但她的冷不仅来源于此。我以为,正是她过分的自我保护,丧失了获得温暖的机会。庆幸故事的最后她终于释怀,怜取眼前人。

  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这里的形形色色的案主似乎在共同反向诠释着一句话:不幸的人都一个样,幸福的人有很多种。有时候伟人的话在事实面前,还是显得苍白无力。

  之前看此书的评论,似乎口碑没有预期的好。有人说这是外行人写给更多的外行人看的,有人说故事的结果杂乱无章。这些话让我愤愤然。即使毕淑敏确实写地不够专业,但毕竟让我们这些外行人有了亲密接触心理学的机会。那些所谓的内行人没有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心理学通俗读本,又有何资格谴责毕淑敏呢。至于此书的结构,正是我要佩服的地方。它之所以显得杂乱,是因为整个故事是由来访者与何顿本人两条线交织展开的。而在贺顿的故事里,又是以倒叙和插叙相结合。这样的故事安排,虽然开始会让人云里雾里,但只要耐着性子,相信不会存在搞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应该称道,毕淑敏这样精心的安排。想想你只是阅读都要费一番周折,何况作者呢。事实上,这样的安排也没有影响我们对故事的理解。

  还有一句话,一本好书,需要细细的去品读。

  【篇十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终于有时间拜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从学生时代就凡能找到的毕淑敏的作品都要用心读的,因为总能感到一种精神,对生活的爱,向上的精神。总没时间静下来。放假了可以安静的看了。是在电脑上读的,读到双眼红肿,不舍放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刚读完这本书让我不敢再深入的学心理学了,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完全深奥,难以知晓的世界,沉静下来想,心理学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将人潜意识察觉出来,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一开始对女主人公的目的性和没有感情很是不以为然,一个没有爱的人怎么会做心理咨询,怎么会理解别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逐渐通过人物经历的展开,和更多人背后的故事,这确实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书。一切皆有因缘。"每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每个人都不是崭新的。"所以每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似乎对于生命就只剩下了理解和悲悯。而每个人又都是受过伤的,怎样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是人一生的命题。真的觉得生活中很需要心理师在路边点一盏灯。

  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为什么要受那么的辛苦,一个人怎样才能简单快乐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是受过伤害的,或者讲过去的不愉快的经历在人的大脑里留下了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同样的场景不愉快的心情会再次出现,甚者是不可控的状况会出现。但是人们对自我的塑求,不断地找寻着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屈不挠的前进。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让自己过得好,这也许就是幸福,因为有希望,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

  朋友的一位亲戚,四十二岁,突发心脏病,到医院抢救,小医院不敢接转到大医院,以检查心脏血管一条坏了,一条堵了,一条已经糜烂,心脏血液回流,医院立即下病危通知书,手术不敢做。很是可惜。一般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习惯导致,是食源性的。这位亲戚家是农村的排除了大鱼大肉,高胆固醇。也算勤劳。进而了解,原来这位男士,脾气暴躁,对妻儿每日非打即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机关算尽,与人合伙做生意更是处处算计,又胆小怕事。人倒下后,后悔自己一生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也没对老婆孩子好过,唉叹不已。生活是有因果的,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人们抱怨命运不公时忘了自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是怎样与自己相处的。没有人会探究他性格形成的根源,也不会有人告诉他怎样叫真爱自己。

  过去的经历导致人的内心情节,多少人为这个情节拼搏了一生而不知其中缘由也许只是你幼年的一次已经遗忘的经历。人真的是很奇妙。只愿每个人能更加智慧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知足,愉快。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美容院每年总结与计划2023-08-25 18:42:23

工作转正总结怎么写2023-08-18 21:43:16

电力业扩报装技术总结2023-08-25 11:44:40

二年级读书总结怎么写2023-08-26 18:06:41

读德米安有感(通用8篇)2023-08-14 10:33:55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通用六篇)2023-08-12 23:51:25

错位读后感2023-08-25 10:01:0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