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1
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迎接这个幼小生命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在家的呵护下,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行走,生命成长的第一步从家开始了……
家是教育的“第一土壤”。不同的家教造就不同的孩子。你们知道,家教好的孩子与家教不好的孩子区别在哪里吗?这一点,每个班的班主任最清楚。那就是,不同在心灵。孩子喜欢谴责别人,也许是家长平时对他批评过多;孩子凡事喜欢抱怨,也许是家长总是挑剔他;孩子喜欢对抗,也许是因为家长对他有敌意和强制;孩子不够善良,也许是因为家长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孩子胆小、羞怯,也许是他经常被嘲弄、辱骂;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也许是因为我们捉孩子的话柄,翻老账;孩子不辨是非,也许是因为我们的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孩子很自卑,也许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也许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孩子不喜欢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孩子不上进,不努力,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孩子很自私,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孩子懒惰和依赖,也许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孩子撒谎、骗人,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孩子有暴力行为,也许是因为我们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意志不坚强,惧怕困难,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那些家教好的孩子心是暖的,他们干什么事都有热情,也能干好。而家教不好的许多孩子,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冷冰冰的。
读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不能短视,要对孩子要往后看30年。30年之后,你的孩子30多岁了,你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引用长、宽、高的维度来描述。长,就是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做人宽容,能与人相处和合作。高,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把握好原则,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之心,用心教育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2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这本书我是被确实书名所吸引,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全民都在焦虑,人人都在抱怨,用格林先生的话说,时下这样的教育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在教育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价值呢?我通过第二次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话在书中的意思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扞卫学生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我理解为:不能以教定论,不能以学定性。如果老师越俎代庖,把该做的做了,把该属于学生的也做了,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会主动的探究,没有了探究这样的学习何谈高效;如果老师分数划生,学生心中只有分数,那么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吗?片面的追求,把学生的本能固束,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其次,教育是有爱的。爱,使学生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爱,给予了学生内心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里爱是最伟大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老师们的倾情付出,这种付出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作为老师心中必须有一种无形的爱,它可作为引领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它能教育变为有用。
再次,教育是无形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指得是有形的教育是没有用,而无形的教育并非没有用。那些真正的教育是内化在学生生命中的,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的学校也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只是权力所需要的,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教育,我们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而能形成无形的能力,学生会受用一辈子。
因此,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我们给教育输入爱,使得有形的教育化为无形的能力,让学生受益一生,这才是我体会。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3
最初看到这本书,不免为这个书名所惊讶:教育是没有用的,那还需要我们老师和学校干什么?仔细阅读之后明白了,林格先生所说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并不是真的说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是说包管一切、剥夺学生思考、思维主动性的过多的“教育” 是没有用的。林先生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宣传自己的主张,而设计了这个相对来说更加吸引人眼球的题目。因此本书的正式题目,就其内容来看实际上更应是“回归教育的本质”。那么什么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呢?我觉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仔细研究林先生的这本著作。
林格先生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摁着牛头吃草”、孩子厌学等等。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孩子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因而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林格先生对于这方面的论述特别精细。他指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上课更多的应该引发孩子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给孩子探究知识的方法。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从自己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学的内容学生都看懂了,而老师老是出于不放心或者是习惯的原因,仍然会消耗时间对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强调。不放心学生,不敢对学生放手,虽然可能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可能会高些,但是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精神却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并不需要自己在课堂上思考问题,老师早就把一切问题都准备好了,自己没有思考问题的需要。因此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火苗就熄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只剩下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应付。而这些对于教学是极其有害的。
感谢林格先生的著作对于我们的提醒,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我的课堂上回归教育的本质!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4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充满敌意,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有矛盾,轻则骂脏话,重则拳脚相向。升入初中来到我的班级里,自然也成为了我的头痛对象。对于他的种种“恶习”,我每天都要几次找他谈话;然后再给他妈妈打电话,回到家中,他自然也少不了被妈妈狠批。无论是严厉的批评,或是温柔的鼓励,每次的狂轰乱炸后,他都毫无改善,照常捉弄同学,气跑老师。最后我也不得不投降,之前的路走不通,就一定要另寻出路。看完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之后,我知道了有时候说的越多,孩子会越叛逆。于是我尝试了“冷处理”,在对他的学习放松的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批评的次数,尽量不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班级活动中不忽视他,反而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尽情发挥他在运动方面的`特长,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更加认可他,让它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他的过失,我更加关注他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经常表扬,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的进步等等。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坏习惯没有改掉,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在课堂上也不会再干扰其他同学或者顶撞老师了,虽然学习成绩还不如人意,但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二、扞卫孩子的主动性
格林先生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的“无为”,不刻意地去做什么,维护孩子的天性。格林先生在书中比较了国内和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状况,美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与中国学生的“勤奋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80年代有人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必然超过美国的观点。可是30年后的中美两国在科技知识领域成就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如此严格的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彻底“松绑”?所谓松绑,即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觉管理。格林先生认为“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每个老师都想把40分钟的课堂充分利用好,尤其在“有效性教学”理论提出之后,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高效。但是,高效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消化多少,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了吗?还是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既定的任务?如果一节课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的程序下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或者有趣的片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这样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想一定不是。记得某老师展示的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上,老师生怕复习的大量的内容讲不完,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都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应该给与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笔带过。我想,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倾向于中等学生的,如果这个程度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没有得到查漏补缺的机会,这个复习课似乎也失去意义了。而且,这样的课多了,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发言的兴趣,只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才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主动性就没有了,课堂只是面对少数学生了,这样也就违背了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多读书真的能帮助我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加以改善,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学习,坚持阅读,行教育之万里路。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初中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2023-08-25 20:21:55
感恩节的荆棘花读后感2023-08-14 20:32:20
毛毛的读后感范文2023-08-24 17:13:15
大象的眼泪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6 19:37:59
初中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2023-08-25 20:21:55
感恩节的荆棘花读后感2023-08-14 20:32:20
毛毛的读后感范文2023-08-24 17:13:15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