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
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那文明的败落和印度的人口大爆炸及场景让我若有所思。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们有理由如此漠视文明么?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再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
——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00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后记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我在两个月里一共读了两遍,还为此拜读了对话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几个。
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才学深深地折服了我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个好奇的稚子,看着字里行间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叙述,就像变魔术般,让我无数次崇拜着又欢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传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响最重要的途径,像余先生、季老他们这些文学大师,都是我心目中伟大的人类。
其次,这是我看过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绍的书籍,且浅显易懂,传景传情。尼罗河边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以前也曾从不同的书籍里断断续续地了解,但它们究竟有何联系?现在是什么样子?与中华文明在时间和表现上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规整的,而这一次终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这可能是余先生对文化、文学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纯纯粹粹且高度到达巅峰的一本书了。以后可能都会是生感悟、做人艺术什么的,我不会有兴趣。
最后,说到中华文明。这应该是我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资本,也是我身为一个渺小的中国人最无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确值得我们去反思。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不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最近看了余秋雨老师的《千年一叹》,你就会明白生活在以喜马拉雅山为西门的大中国,是多么自豪与骄傲!余秋雨老师带着凤凰卫视的其他人员,历经沧桑,穿越火线,从希腊到尼珀尔,一一去寻访那千年文明,生命是脆弱的,文明却是伟大的,而即使埃及文明等各类世界文明有些比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要长,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像我们中国这么完整延续传承下来,所以我们很庆幸,庆幸地能够把朱子,程子,孔子,庄子等经典一直应用到现在,这就是俗话说得,不能断了香火!
在回想当今我们生活的中国,是多么有安全,是多么有底蕴,是多么有文化!所以庆幸生活在这么一个令人羡慕的国家!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现在经济在飞速发展,我们年轻的一代似乎有些着急,社会步伐有些过快,我们开始有些急躁,甚至开始抱怨,请我们放慢心中的脚步,好好品味这和平的滋润,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体验过在吃饭的时候,一颗火箭弹从你耳旁飞过的惊心动魄,没有体验走在街上随时汽车炸弹的巨响,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把这种文明延迟下去,和平珍惜下去!
最后两句话送个诸位。
1、你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为你遮风挡雨。
2、国无国防,国将无防。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8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
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中国历代战争只是政权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9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礼貌的礼貌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礼貌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以前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以前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此刻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以前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情绪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但是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以前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之后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齐,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期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先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0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平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如今也只有中国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1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国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中国。
知道中华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却一直不知道中华文明是历经历史长河,却一直保留下来的唯一文明。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惊讶,我的感觉是震撼。究竟多么强悍的民族才能留下这一方净土呢?不得不说,我确实自豪。
纵观中国历史,内战、饥荒、天灾、人祸,可以写成满满的血泪史。又忽然意识到,把这些载入史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这种几千年来从不曾遗失的东西。忘记是谁说的了,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战乱灾祸,文字却是代代传承,从不间断。这样想,或许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在“盛极必衰”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阿拉伯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被捕。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国境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则由人类驻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
印象比较深的一块是在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无数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飘入恒河就是一种有历史渊源的途径。看起来应该寄居神灵的圣河,一定是无比清澈,让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度的经济水平并不乐观,贫困的人特别多,而这些人经历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无所依的时候,最能安慰他们的选择就是飘入恒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观,无数的老人像乞丐一样住在恒河边,等待着神灵的指引,整条河看起来也变得狰狞。这是一种无奈的状况,他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温暖的可以留恋人间的生活,又如何去质疑他们的“信仰”呢。
整个中东西亚之行,充满无奈与悲伤,此为“殇”,而这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殇”并没有停止争斗,争斗还在继续,我们都是不称职的见证者。野花并不能告诉我们人们为何争斗,但是和平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能看见希望,祖先们跨越千年的叹息,也一定会传达到人们的心里。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2
《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创作者是这段时间十分火的文化名人——余秋雨。
之前已经读过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对其中的作者的无奈,深有同感,这次读《千年一叹》就觉的这一定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我对余秋雨的作品算是非常熟悉。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而谈,好像全世界沒有什么地区他都起过,没有什么名胜他没有去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人得话简直非常有道理,学者的气场与风采就来自此吧。
余秋雨自己说他针对这部日记体的游记沒有做过有意的改动,就是说每天游玩结束返回宾馆刚开始写出一天的感语。"这种做法很像当代的行为艺术,任何只在个人行为全过程中进行,已不在个人行为以外开展修饰;也很像我国的书法艺术,大笔一挥总有众多的缺憾,却不适合在收笔以后东修西描。"谢谢余秋雨,更是那样的创作方法带来人们最真实的体会;钦佩余秋雨,那样的创作方法也是靠平常如何的积累呀。故此,我真实变成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上千年中包括着人类发展史的发源与摧毁。
古希腊,欧州文明行为的发源地,任何神话故事中众神定居的地区。漂亮的爱琴海岸以前矗立了是多少哲人的背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广为流传迄今;漂亮的女人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时候与当代体育竞技的起源地;克里特岛上优秀的生活习惯竟然产生在苏格拉底、孟子、释迦牟尼问世的一千年前!奇妙吗?敬畏之心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如何的智慧型与造就工作能力。缺憾吗?痛楚吗?那样的文明行为是哪家人造就的?来源于何处?克里特人以前应用过的排水设备直至今日仍有许多大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教学,她们以前应用过的浴盆即便放进今日莫斯科街边的卫浴洁具店裡也只有时……可之后他们都来到哪里?他们是如何悄然无声地离开了?战争,病症,或者自然灾害。
古罗马曾给后人产生是多少精神实质上的财富,但绝情的時间还是将它埋藏,沒有历史时间的记述,只能圣殿、石柱、体育场馆、废区见证人着她往日的光辉。现如今的古希腊仅仅摆到以前的古希腊的肩膀,文明行为早就中断,交给大家的是一整片不明的地方。
常从电视机中见到的界面是那样的:在夕阳西下的馀晖中,茫茫无际的金黄沙子上屹立着一座座苍劲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人面狮身像好像在日落中笑容。实在太美,实在太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陈旧的开罗城,没什么确保的生命安全,称为四星的宾馆等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爽口的食材。这就是说金字塔式的家乡现如今真实的样子。
古希腊坐落于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欧州,属于小国、弱国。印度的经济发展也是落伍。难道说这种以前雄霸于全球的文明古国在现如今的全球,除开有着古代人的墓葬以外一贫如洗何时?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暇,埃及人更闲暇。不在意承诺的時间,不勤奋地工作中,连房屋都只盖一大半,农作物是由着脾气乱种,收获只够维持生计只能。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疑惑的是,假如金字塔是这个人种修建的,那么,他们的先祖以前承担过世上长期性繁忙的工作,难道说,今日反过来的生态更是那一场艰辛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览五大文明古国,在近现代都曾被国外帝国主义奴隶被压迫过,包含人们我国。如今这种文明古国大量意味着着落伍与贫困,难道说先祖的智慧型与想像力沒有基因遗传出来?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3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中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4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5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6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来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我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轮番讨伐下,终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悲剧。
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
希伯来文明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现在。
谈到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这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7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这几天热极了,大家都说是在过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热,不敢出门。在家里蜗居,看书、回帖子、写点笔记。回头看看,还真是收获不小。这几天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02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文明遗迹是不过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平就是高。
今天读来千年一叹,更是耳目一新,本书使我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对于国外部分古文明史迹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迹,这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限于苦了,达到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文明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知道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知道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00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悲剧在我们这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8
记忆中的“余秋雨”是在中学课本中读过他的散文,时隔多年才拿起他的这本《千年一叹》文化考察日记散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考察日记散文是一场跨国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锦,他在考察时将中国文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远远超过当代的一些旅游攻略读本。
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老师在千年之交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跨国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留给当代人赖以生存的瑰宝。
余秋雨老师一行人选择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从尼泊尔进入边境回到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时回到祖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路历经艰险,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回到祖国后沉重的检讨,感叹万千,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发展史。
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余老师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区,就在他们到达当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区三十二名民警被阿富汗的贩毒集团杀害,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区域。可余老师这群内心强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决定夜行穿越,面对未知的重重危机,拥有这样的胆量之人,非同寻常。我曾经好几次向朋友提及过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特别想去阿富汗,但是谁都会告诉你疯了,可去与不去都怪不得别人,怪自己没胆量。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是他们在穿越印度恒河时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恒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美丽的传说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而佛教徒的信仰也归结于今生受苦积福,来世享受福报。然而,余老师一行人所看到的恒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边随意行走着毫无遮拦的不同年龄的行人,河流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臭气熏天,这是文化发源地的悲哀。
余老师说,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余老师忘了说中国的颜色,我觉得是红色,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热血沸腾的华夏儿女。
余老师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进行的,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19年,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待我们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来机场的路上将此书看完,在机场等飞之前写下了这篇短小的读书笔记,想及时的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着空档一字一字的敲打出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欢读上个世纪的老前辈们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与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活得那么铿锵有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9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
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
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0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
对我来说,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挖掘了所到之处公开的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文明的兴衰,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创造着文明,也毁灭着文明。
先生的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游历中展示了文明兴衰的历程和人性的特点,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告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断前进,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读完《千年一叹》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因为近百年屈辱历史而减弱,反而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会愈发灿烂。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样重走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时间留给我们的深思与悠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1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题记
久久尘封的记忆像碎裂的冰河,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是虞姬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妙的身形,是虞姬依偎在项羽怀中那凝重孤高的神韵,也是虞姬高举长剑豪迈自刎的,骇人心魄的场景。那段历史,没有无人问津的孤寂冷清,也没有万人追溯的堂皇富丽,唯有醉者自醉,醒者自醒的从容和淡定。像一卷卷满布灰尘的竹简,静默在时光的玉案上,等着你慢慢翻阅。
听过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虞姬,一个千古流芳、倾国倾城、外柔内刚的女子,生时常伴于君王左右,死时亦追求矢志不渝的爱情。项羽,一个英姿勃发、策马奔腾、至死都不肯踏过江东的男子,既有君王威武的气魄,又有男儿的血性与柔情。他们共同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这是一个男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为自己深爱的女人倾情所唱的一曲悲歌。“虞姬虞姬奈若何…”每当我听到这一句,就好像听到项羽那沧桑的心声,带着深情款款的怜爱,穿越了千年,来寻他心心念念的美人。
透过冰冷的时光机,执着的去看一眼那倾倒红尘的英雄与美人的相遇。美人抱着琵琶,在一群铮铮铁骨的男儿之中,柔柔地唱着《楚歌》,一位秦国大将故意刁难,欲杀之。就在此时,项羽也唱着《楚歌》,缓缓向她走来,道一句,姑娘此曲只应天上有,我心仪之。他伸出手,问道,我带你走,你可愿意?美人稍有迟疑,但还是牵住了他的手,决心从此要和他天涯海角,不离不弃。
放眼天下,英雄逐鹿,虞美人在浩浩狼烟之中幸运地找到了终身的依靠。其实在她眼里,项羽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给她乱世中的安宁。她随着项羽征战,但她并不是只会躲在雄鹰羽翼下的弱女子,她是能够掌控住自己的命运的,从不被所谓的宿命所禁锢。
秦三世子婴在位时日不长,项羽率军攻破咸阳。此时的虞姬,置身彭城,但她思君心切,决定独自到咸阳去,深入敌军的腹地。明知这是刘邦设下的陷阱,但为了心爱之人,她可以无所顾虑,可以如此勇敢,还是奋不顾身地向前。正是在咸阳,虞姬第一次遇见刘邦,刘邦气宇轩昂的王者风范,竟然和项羽有几分相似,但她很清楚,刘邦是名副其实的权谋家,将她安置于此处,必定另有所谋。攻城之战拉开帷幕,刘邦若坚守咸阳,虞姬无疑就成了刘邦和项羽谈判的筹码。若刘邦真用虞姬来威胁项羽,那虞姬就在项王攻城之前自尽,她决不能让项羽心软。
项羽邀刘邦赶赴鸿门宴,虞姬有胆有谋,刘邦不得不在赴宴之前将她归还于项王。英雄与美人分离数日,终于团聚,那不是他们最长的一次分离,也不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但相聚时的四目相对,很快地消弭了相思之苦,长天大地,牵手的一瞬间在他们的眼中亦可以是一辈子。因为有爱,就会让孤独之人找到最温暖的慰藉,有爱,也会使坚硬的心变得柔情似水。
喜欢听虞姬唱的那首《楚歌》:
烟雨蒙兮花又开,
春风吹上小楼台。
我的家,如世外,
总有雨伞等着你回来。
烟雨蒙兮花又开,
梦回走上小楼台。
我的心,在云外,
每当明月爬上来,
尽是故乡风采。
项羽四处征战,总会把虞姬带在身边。当他为战事烦忧,或是春风得意,举杯畅饮之时,虞姬都会奏《楚歌》给他听。情到浓时,项羽则拔剑起舞,与虞姬深情和歌,一人一句,营帐中充满了甜蜜与温馨。天上有群星闪烁,地上有树影婆娑。女子对情爱如弱水三千,独取一瓢;英雄则醒握江山,醉拥美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用生命上演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不朽的传奇……
男儿志在天下没有错,心系佳人也没有错,但是当男人对权力的欲望如大海般深沉,浩大,连自己都无法驾驭时,就会被自身的戾气所伤。
公元205年,项羽将义帝斩杀,刘邦趁机率军攻打彭城,明为替国君报仇,实则是为了实现他一统天下的野心。待刘邦大军压境,虞姬与项伯等人誓死护城,绝不降刘。她的项王正在为她搏击一个天下,而作为王的女人,又怎能辱没王的名!虞姬接过项伯手中的剑,毫不犹豫地抵在自己洁白如雪的颈上,纵然是死,也不会死在敌军之手。任何人都不能决定她的生死,唯有项羽一人,能让她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心无悔意。剑划破了她的咽喉,她从高耸的楼台上摇摇欲坠,仿佛一只孤雁,不知何去何从。虞姬的刚烈骇然了刘邦大军,在此时,项羽快马飞奔到心爱之人的身旁,他惊慌失措地抱起满脸是血的美人,失声叫道,虞姬!!
虞姬不惜生命,守住了彭城,所幸剑伤不深,并没有伤及性命。做王的女人,就好像一朵娇柔的花从盛放走向了凋零。虞姬告别了女性的软弱,从一个无人爱怜的乐妓走到了今日受人尊敬的姬妾,为了追求一份真挚而长久的爱情,心中无悔,亦无惧。
英雄生在乱世,是天下之幸,却也是美人的不幸。男人为了天下而战,美人只为男人而活,就像每一只飞翔的蝴蝶,都是花的灵魂,当蝴蝶不再在花海中展翅,花朵也就不复存在。
项羽刚愎自用,鸿门宴上让刘邦全身而退,猛虎回归山林后,养精蓄锐,终于要卷土重来。刘邦集齐王韩信、魏相彭越之兵力,南下围攻楚军,彭城沦陷,楚军被逼至垓下,十面埋伏,形如天罗地网。垓下之战,楚军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歌数阕,虞姬和之,项王泪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歌声不绝于耳。虞姬在此时从项羽的腰际将剑拔出,豪迈自刎,血洒营帐。她身穿鲜红罗衣,宛若一次最美的绽放,又似旭日东流,欲在毁灭之中得到重生。
死亡带走了项羽最爱的人,却带不走坚定不移的爱情。次日,项羽骑乌骓行至乌江,刘邦穷追不舍。耳旁好似响起了虞姬美妙的歌声,听着虞姬的歌声战死,也未尝不是一件人生快事。一具具身躯向他冲来,他的血越涌越多,化为沐血归来的阿修罗。项羽为战场而生,终要回归到战场上去。倒下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虞姬与他过往的种种,温柔尚在,缓缓从天上的北辰落下,点缀了项羽眼角的泪。
对于英雄而言,失败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意味着放下、懂得。不论成败,他依然是所向披靡的王者。
我想,世上的每一个女子,都渴望做一回虞姬,都梦想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惊天动地的誓言,期盼着唯美的爱情,在一霎之间轰烈绽放……
历史转眼成了传说,须臾间,沧海也是桑田。项羽眼里的虞姬是红尘万丈,虞姬眼里的项羽是化外一方,醉笑陪君三万场,莫诉离殇。团聚时刻尽情享受相爱的温存和快乐,与爱人执手,共看苍凉大地,不去想离别时的伤感。这样,万里江山也是美人的笑窝,不必空叹英雄的岁月,有多寂寞。
千古的缠绵从史前就已开始,下一世,虞姬会是一朵常开不败的玫瑰,于冰天雪地中散放着魅惑众生的香,没有多情的眼波,只有痴情的守候,因为,她的王正在跨越着千山暮雪,跨越着重峦叠嶂,跨过时光的坎坷,骑着马儿踏梦而归。只待他牵起她纤细的素手,共同去赶赴一场前世拟下的约……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2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园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优雅,但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且总能被人接受。他曾说过“写书最大的困难不在立论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翠莲的平易可干吧玄奥席位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好为难言的艰辛”。难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来他早有这番感悟。我说,余秋雨也能算得上是个探险家,因为在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短路荒草迷离,战壕密布,土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他们只知道一连串真实的故事:宗教极端分子在疾风中内杀死了几十个卫国旅客,三十几个警察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可悲。
说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风景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浑浊的河水河岸边“热闹”的景象。上游临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什么传染性皮肤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藓、荨麻症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还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经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们抬到恒河边上,铺一张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边!”在那些人死后,会有专门的人堆好木堆,把尸体排好队,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这样化为一缕轻烟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道,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国,大家现在有何感想。对,他们的确辉煌过,不过是在过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的应对措施。而中国早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代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但仍有许多人看不起中国,而我要说的是:他们看不起是他们的事,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凭着“当我们的同辈禁不起岁月的磨砺时,我们的祖先仍坚强的走到现在”,我就可以自豪说“中华民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谁说过去的文明古国不能成为今日的世界强国!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2023-08-26 20:36:18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通用十五篇))2023-08-24 15:46:50
窗边的泄豆读书读后感2023-08-10 17:12:38
马小跳发现之旅喜怒无常的大自然读后感范文2023-08-24 05:12:06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2023-08-26 20:36:18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通用十五篇))2023-08-24 15:46:50
窗边的泄豆读书读后感2023-08-10 17:12:38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