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读《苏东坡传》有感(汇编十五篇)

时间:2023-08-24 03:46:59 文/张东东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读《苏东坡传》有感1

  世间万物,各有其华,各尽其主,此消彼长,来去得失,皆有定数。

  ——题记

  有这样一个人,他生于宋的天下,行经江山万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词文旷达洒逸,仕途跌宕起伏,真实地存在于宋的历史中,婉转悠扬,处忧虑而不惊,遇风霜而无惧,虽有高才,终是命蹇,寄身四海。

  他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堪称千古第一全才。

  诗酒趁年华

  他生在眉山,长在眉山,蜀地的山水赐予他满怀诗情,青山翠水渲染了他的风采,亦静澈了他的灵魂。

  他潇洒不羁,心无遮蔽,只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曾举头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曾游遍名山大川,看天高云阔,也曾遍尝天下美食,赏汉唐遗迹,虽有风雨飘摇,也有佳人作伴,快意无比,放歌:“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他虽有满腹诗书,但生不逢时,奈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几番坎坷,看事态变迁,和山摇曳,心意阑珊,也愿随闲云野鹤,超然红尘。“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事如春梦了无痕

  置身官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更要坦荡从容,任尔东西。他的一生许多年节都在羁旅中度过,他笑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入仕,已20余载,风骨犹在,然愈见清贫,他在杭州为官时,其表兄文同曾劝他:“北客南来休问世,西湖虽好莫题诗。”文同与苏轼一般,于世不多防备,但有所思,尽入文中,以述其快。然而他的志向高绝,心若明月,浩洁自爱的本性,却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众生芸芸,爱恨交织,恩仇相随。因苏轼名扬天下,为人敬仰,有秦观之辈才学之士深慕之;亦有李定诸人深恨之。李定得王安石一手提拔,为了做官,曾隐家丧不报,被司马光斥为“禽兽之不如。”

  神宗将变法失败之气,尽数落于苏轼身上,变法派内部矛盾与日俱增,神宗虽欣赏苏轼才学,喜其文章,但在李定等人搬弄挑唆下,定其罪行。

  御史台遣了人来,于七月底将苏轼逮捕送至御史台监狱,待苏轼去后,御史台众兵卒趁夜围起苏家所乘船只,搜查书文,兵丁去后,悉取焚之,将苏轼书烧去了大半。

  只是可怜多少繁华,又流落人间,藏入草木山水,等候世人捡去。

  人间有味是清欢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廿八日,苏轼于常州的某个病榻之上,消逝尘寰,一代词宗就此逝去。

  纵观他的一生,背负功名,尝尽流离之苦,想要做闲云野鹤,总难遂愿,落笔如风雨,自古无人可及。生时,不曾依恋过虚名浮利;死后,更无意后人对其生平是赞扬,亦或是批判。无论遭遇什么,经历多少,皆可如麝如兰,保持品性。

  他留给后人太多佳句,太多珍贵,他超越了时代,无论去往何处,皆被以宾相待。他的存在,不为了打得天下开创新朝,但他又一直为清平盛世而努力。他的清醒,不悲凉,也不柔弱,而是一种沉静的豁达。

  他在兵荒马乱的朝代长逝,把盛名留于宋词,纵万物虚幻糊涂,他仍是真实端然,人间无双。

  千秋万世,一代词宗,人间只有一个东坡居士。他始终不缺那一份旷达与明净。

  “转身,离去,看似寂寥的散场,恰是华丽的开始。”

读《苏东坡传》有感2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读《苏东坡传》有感3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是觉得苏东坡跟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西西弗很相似。

  在希腊神话中,小西西弗因犯了错误,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惩罚,让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当石头到山顶后又会滚到山脚,西西弗又得再把他推到山顶。如此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推着石头,痛苦不堪,但有一天他突然变得特别快乐,他发现他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推过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他推过了春夏秋冬,推过了风花雪月,推过了蓝天白云,推过了电闪雷鸣,天上的飞鸟为他歌唱,地上的走兽为他舞蹈,微风为他送来花草的芳香。雨水给他带来了土地的清香,他感到幸福极了。

  苏轼一生被贬谪三次。时间长达20年,而且一次比一次远,在这几十年的谪居生活中,苏轼是怎么推着那块如西西弗推动的石头走完自己的人生呢,我想从苏轼被贬到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生活和精神方面说说。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乌台诗案出月之后,苏轼来到这所黄州,这是苏轼记入自己人生里程碑的一站,这里偏僻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碳颇贱,虽充团练副使,但没有职权,并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探亲,一无所有的苏轼,从此变成了一个农夫,躬耕于黄州的一个小山坡,遂自称东坡居士,他的化解方法是“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爱近笔砚焉,与佛禅与晚钟相伴”。

  生活的艰辛,使他学会了亲自下厨做饭,由于没有钱买好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又想做得好吃,于是他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还学会了酿酒,很注重养生和合理的饮食,在与陈十二一首中写到“今日养荠极美,唯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认为,吃饭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生活的真正情趣是对有闲时间的处理。

  他同时热衷于游览和月下漫步,精于佛理,在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独特,这就是旷达。如他写给范子丰的信中的:“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是峨眉雪山,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回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读后感·公元1094年,58岁的苏轼再次遭到打击,被贬到惠州,这里风土差善,幽水透邃,食物粗有,但少药尔,但他也能因为有荔枝可吃,而一笑置之。此缺医少药尔,食物粗有的岭南。苏轼花光了积蓄,盖了间房,本以为可以在惠州安享晚年,新的贬谪令又到了放逐湖南的儋州。

  儋州是个未开化的黎族之乡。62岁的苏轼被从破旧的官舍逐出,野人般结芦露处的生活,使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吃尽了苦头。但他仍常月下漫步,在给范子夫的一封信里就记载了他回忆在黄州游赤壁的月下背景,这些生活情趣,很好的体现了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在儋州时,他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多舛和眼前的困境作了表态。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病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南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上,无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与陈秀才一首》,听凭造物,与佛定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蔑视荒谬的红尘,坚毅不屈。不向厄运屈服的苏轼,活成了一个重负之下的快乐英雄之神。

  正如西西弗在推巨石的过程中,推出了勇气和耐力,推出了胸怀和智慧,推出了生命活在过程中的真谛。

读《苏东坡传》有感4

  暑假里读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感触颇深。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把人物 、个性 、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我读起来轻松愉快,越看越想看,让我对东坡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这里,我主要讲人不讲诗,因为东坡先生的诗书数不胜数,并有他的诗具有当年赴考过长江三峡水流的气势。苏东坡的真名叫苏轼,虽文章闻名天下,可仕途却历尽艰辛,多次遭人迫害,可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天性。就像在“乌台诗案”中被冤枉、贬职,他仍在逆境中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不正是“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最完美的诠释吗?

  在书中,作者林语堂更是巧妙地写出了东坡先生识大体、顾大局的长远胸怀。当苏东坡悠闲地游完变幻莫测的庐山后,由衷感慨地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其中诗里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更写出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身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面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嘛!”

  书中最让我感触的,还有他那一颗纯洁明澈的心。他的好朋友刘景文刚有成就,却在两年后一命呜呼。苏轼觉得他命运坎坷,遭遇不公,便为他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名句。苏轼不仅自己乐观,还勉励他人也要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有一次,林语堂的一个作家朋友在写作中遇到了低谷,缺失了灵感。他就写了信给他。信中写到“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不肯放弃才是你的姿态,别忘了你还有个朋友。信中还运用了东坡先生给他的朋友写的名句。林语堂朋友看完信,深受启发,完成了第一个报刊文章。

  书中说到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贬惠州之时,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著名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他所修建,“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为此今年暑假爸爸妈妈还特地带我去杭州西湖看一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让我近距离领略了西湖的神韵之美。这让我更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伟大,一生漂泊还到处都留下他创作的诗文名句,令人佩服。

  是啊,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千古传诵的诗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东坡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今后我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世中也要向东坡先生那样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用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他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塑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5

  第二十八章终了:元符三年,哲宗驾崩,国事混乱。五月以后苏东坡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日下,在最后的日子中他每天以写作为乐,直到安详离去。

  小时候只是知道他的词作很好,却不知好在哪里。读完苏东坡传之后我发现,他的词作中,写清新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一副副生动的景象跃然纸上;悼亡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使人为之情动;豪放派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他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在这些作品中也融入了他面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每个人的选择容易受到周遭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有点人消沉、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平心静气,有的人坚持自我。终其一生才会发现,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成就或伤害的只是自己!应该像苏轼先生那样躬耕于东坡而怡然自乐,应该像苏东坡那样休憩河道造福后市;应该像苏老先生那样有发自笔端的衷情诉说!千百年年来再无苏东坡,千百年后再现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6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为苏轼写的一二百年名扬中外的传记。此书详细的描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发生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曲。父亲苏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他们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呢!苏东坡一生都不安宁,先是任职史馆,又往,杭州,入狱,被贬,又往京都,再被贬,后又在北返的途中与世长辞。

  苏东坡在任职时做过很多好事,每一件事都让我敬佩。他到凤翔任职时,因干旱向天祷雨、往京都竭力劝说皇帝组织王安石新法、在杭州同情因王安石变法入狱的人、讽刺朝廷、在徐州亲自指挥抗洪、给犯人治病、帮助太学生、修缮建筑、设公立医院、兴办水利、清除西湖的野草、建立苏堤、应对饥荒……正如文中写到:“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而以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林语堂先生。虽然使用英文书写,但大概就是这样,才会让外国人眼前一亮吧。整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自然。精炼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那作者得阅读了多少文献资料啊!可以说,这一本传记的每一个字,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静下心来,不禁感叹万分。苏东坡身上那种正义感很使我为之佩服,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推翻王安石的变法,即使遭到了迫害,还是继续斗争。他完全可以安安稳稳的隐居了,可他没有,因为苏东坡就是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7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读《苏东坡传》有感8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自评。林语堂在原序中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从书中感知到的苏东坡拥有豁达的心胸、直爽的性格,对事不对人,不对胃口的事犹如饭菜之中的苍蝇,吐之方快!

  苏东坡殿试的故事曾在职教大礼堂听康震讲述过,主考官欧阳修先生觉得他的文章好,可排第一位,但觉得文风和自己的门生曾巩相似,为避口舌,将其降为第二。考中科举的苏东坡先后去往各地任职,在陕西凤翔时遭遇遇大旱,曾向神祈过雨,二儿媳妇中邪时与鬼怪做过斗争,皆作胜利状!觉得小人物的小生活挺有趣的。王安石掌权之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王安石也是一个搞笑之人,书中的利用不少的篇幅描写王安石事件,他不修边幅,超级邋遢,一件袍子可穿许久,洗澡后友人将其袍子换了,他穿而不知。

  吃饭时友人发现他爱吃鹿肉丝,告诉其妻子,其妻提议下次把鹿肉丝放远点试试,结果他只吃了靠他最近的饭菜,此人不在乎衣食仪式,却固执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其可以弘扬国威,振奋国力,终害了民误了国,成就了一批小人。)苏东坡反对变法,揭露民生之苦,戳痛当权者的心。他们搜集他的作品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四个多月,一度惊吓以为命不久矣,遗言子由感动皇帝,于是贬谪黄州。这些日子的关押,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诗人的许多作品,作品的背景,作品的解读通过审讯整理成册得以传承。

  被贬黄州看起来是失利之始,事实上确是他绿树成荫葱葱郁郁之时,开始了真正的居士般的生活,他在临皋亭和雪堂之间的黄泥坂路上来来往往,寻找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可是他的幽静之中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结伴游走,醉卧泥塌,夜半惊吓太守等等。黄州时苏东坡最吸引我的眼球,此时的每一篇作品读来都荡气回肠。

  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诗夜游》和我不熟悉却很有名的前后《赤壁赋》,成就了文赤壁这一旅游景观。如果是太平盛世不关心民生疾苦的话,此时的东坡先生其实过得也很称意。练练瑜伽养养生,采采草药炼炼丹!?可是他不是一般人,在此期间,他仍然关心百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太守关注那些“犯人”关注那些被杀害的小孩。突然想起来曾经几何时,和朋友说特别想体验一下狱中的生活,主要是体验一下管吃管住,时间全部属于自己的这份惬意自在……呵呵!喜欢东坡时代的慢节奏生活,出门一趟舟车劳顿几个月,像是一趟又一趟的旅游,一切都那么的有计划!当然也有匆忙慌乱的时候。本以为可以这样安居下去。谁知像蚂蚁爬上了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皇帝下命令将他由黄州调到条件好一些汝州,还没到汝州,又接到命令要去往登州,刚到登州五天又要求返京。一路的折腾可谓浪迹天涯,心想既然皇帝肯给个好条件是否也允许在常州置办房产长期居住,不料心慈手为了一位老人失一笔财产,一路忍饥挨饿,失去朝云与他的孩子。

  风雨过后见彩虹,神宗驾崩,八岁的哲宗继位,神宗的母后哲宗的祖母掌权,苏东坡的地位级级上升,政治抱负大展宏图,苏门四学士应运而生,苏黄米蔡名声大起。在杭州建设了西湖苏堤和最早的公立医院,跟他一起出名的还有雨奇堂。不幸洪灾爆发饥荒四起,杭州如此,颍州扬州也如此,关键时刻他回朝任职,报告了沿途的惨况。就在这时他生活中重要的两个女人王润之和当权的皇太后相继去世。章惇得势,元祐党人遭灾,苏东坡再次被贬,司马光差点被开棺鞭尸,北宋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在惠州他学习酿酒,带着朝云过着仙居般的生活,最不幸的是朝云辞世,此生三妻三亡,心中还装着一个堂妹……

  生活的打击太多,但是乐天派秉性还是难以控制,他的眼里世界的每一角都熠熠生辉,因为自带光芒,当时一首诗作传入章惇耳中,觉得苏东坡过得还是太舒适了,再次贬谪海南儋州,这次60岁的东坡与黎族人民共生活,反对他们宰牛祭祀治病,自己采药书写医学笔记,哲宗去世,徽宗召回元祐老臣,返回途中终了。

  一生可谓多姿多彩,极富创造力。肉体虽死,精神却化成天上的星地下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正所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读《苏东坡传》有感9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着她,我曾去过他的家乡眉山,眉山很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可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局限了,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的印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诚。

  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有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有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读《苏东坡传》有感10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文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来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山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文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读《苏东坡传》有感11

  他即将到来情溶化为笔端流荡的华彩;

  它用豁达大度凝炼成笔上飘荡的节奏;

  它用痛苦压抑感成观念奔涌的章节;

  苏轼是一杯绿茶。他将伴随我一生。苦味中隐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里的是,祝愿人长,千里共娄娟的祝福,每年肠断,也是明月夜,短松冈的追忆。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分配给一杯茶,被放置到满月。淡的思念,淡淡的忧伤不用言语,沉寂便是全部。

  苏轼是一江碧海,他将伴我一生。掩盖不了心里的孤寂,倾吐不绝高处不胜寒的沧桑。是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在鬓发好几百之时,故友没有,来源于心里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苏轼在它用文本手工编织的美好中畅游,在它用诗沉积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间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结点,是里程数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苏轼,我无奈。由于我已经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韵事。读文章苏诗,品味苏诗,终于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过去的云烟,既不风吹雨也不清。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苏轼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不变!

读《苏东坡传》有感12

  读苏东坡,感慨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性情。做人真实,待人真诚,追求真理。他不伪装,也不妥协。在诡谲多变的宦海中,他浮浮沉沉,虽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却一直主宰着自己的灵魂和良知。他备受打击,九死一生,但真诚依然,胸中跳动的仍是那颗赤子之心。问世间,有几人可比?

  也正因为他的真,他方能创作出那么多的美来。他的洒脱遒劲的书法,他的自成一家的“黑竹”,他的无懈可击的政论,他的豪迈奔放的词章……他就像一个艺术的宝库,蕴藏着数不胜数的宝藏。

  看过许多传记,或产生向往之情,或生出崇敬之意,但是还有一个人能像苏东坡这样,引发我这样复杂的感情。当然有崇敬、有向往,但是更多的却是感受到他的可亲,可爱,而且,一个古人,第一次就那么久地那么深地走进了我的内心深处。也正因此,极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不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镒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不敢说我了解他,但是,通过读他的诗文,通过林语堂先生的介绍,我得以走近他,并试着去揣摩他的内心,在他的故事中,我流泪,我扼腕叹息,我拍案而起,更多的是低头沉思。

  我不自量力地在和自己敬仰的这位伟人相比。才华自是不敢提及,所以比较的就是性情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我越发觉得自己是卑微的。在不公正面前,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海南,无论是当官还是为民,他的心里都装着苍生,他为百姓殚精竭虑,却处处受打击,遭陷害,而他却依然故我。他的确是“不合时宜”啊!和那些见风使舵的政客比,他真的不适于做官,在如此恶浊的官场中,他能够保住性命,没英年早逝,实属造化。既然如此,自己不见容于朝廷,何不思退?保全自己,退隐林泉,保持沉默?在他的心中,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是占上风的,所以他以有用之身,不避刀斧,每到一处,都竭力为民请命,救百姓于困厄。这种精神常让我有泪欲流。如果换做是我,不用说屡次,一次都足以让我心灰意懒吧。或者我会改变自己,去随波逐流,也未可知。苏轼,在我眼前矗立起一座人格的高峰。

  在心胸上,我也从苏轼身上,看到自己的狭隘。他对于拼命往死里整自己的政敌章惇能够真诚宽宥,让我极为震动。我以前是喜欢鲁迅的那句话的,对于自己的敌人,死也不宽恕。我当然没有敌人,但是,遇事时缺少豁达之心,爱较真,认死理。尤其是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气冲斗牛,会记仇。从苏轼身上,我看到了宽容的魅力。做人理应如此啊。一个怀着怨气生活的人,会快乐吗?一个心怀恨意的人,能有平和的心态去做事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定风波》,一直贴在案头。或者说,一直在心灵深处置顶。失意时,恐惧时,落魄时,抑郁时……吟诵几遍,顿觉一股豪气渐渐盈绕于胸。于是,前行的步子就走得更加沉稳,也更多了一点洒脱。

读《苏东坡传》有感13

  最初接触苏东坡,也是从他的诗文开始。诚然,其诗亦庄亦谐、遒健朴茂,集太白诗的清新俊逸,自然潇洒,子美诗的悲天悯人,朴实典雅;李后主之词不以其坚韧阳刚,永叔之文不以其汪洋恣肆。作者言其诗文如雨燕回风,风行水上,将儒、道、佛三家精髓融会于一,纵是大家也难与之媲美。

  东坡才华之高,非谓其不可及。但凡是人,总有些生活情调。东坡贬于黄州,迷上瑜伽与炼丹,《黄州安国寺记》中就记录了他练习打坐。深居不出,则是学习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此兴致从何而来?原是羡慕弟弟子由的元气焕发,想变得精神些罢了。苏轼在与王巩的信中也提到了对于炼丹的想法:道术多方,难得其要,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并写了《阳丹诀》《阴丹诀》此二札记。又贬于雷州,竟好梳头、制墨、采药。这些墨后来到了京城,也竟可卖到千钱之价。此外,"吃货"东坡也是为人熟知的,以东坡肉为代表的还有东坡饼、东坡汤、东坡羊脊和东坡生蚝等等,可见他对食物也十分讲究。

  苏轼先后被贬于黄州、惠州、雷州,竟不感到忧伤,反而学会如此多的本领,也是让人大为惊叹。他怎能做到?豁达乐观、四海为家精神之谓也。有一张某向他请求长寿良方,他说: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没有车没关系,散散步,欣赏沿途风景也很美妙;没有肉也无妨,晚点吃,饥饿后的温饱也很满足。东坡对百姓也是极好的,他最关心的就是居民用水问题,在西湖上建苏堤,不仅方便灌溉,也是极美装饰。一年阴雨连绵,暴雨频繁,诸多县令中,只有他一人将情况如实禀报朝廷,并不顾个人名利,向朝廷索要粮食,分发给百姓。一小生卖不出扇子,苏轼就在上面作诗图画,卖于千钱;一书生入京赶考,苏轼亲笔写了一封短信,免于抽税。"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东坡性情豪爽,广得民心。

  以诗文、政绩、民心闻名天下的苏东坡,深得太皇太后的重视,可为何一生仕途坎坷,难逃一贬再贬的命运呢?也只能怪他的实事求是、敢怒敢言、嫉恶如仇了。苏东坡遇有邪恶,则"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如他厌恶一诗人的诗,就说是"食瘴死牛肉,饱后所发者也".作者说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敢跟皇上说"苛政猛于虎"的也许只有他了。

  苏东坡多才多艺,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也难怪"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看完了苏轼,我们再回到作品本身。此书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他用英语写作,查阅大量资料,将苏东坡——这个属于中国的骄傲,带向了美国、世界。

  作为*的少年,我们是否可以学习苏轼爽朗、无畏的性格,学习他平等待人、直言不讳的精神?是否可以学习林语堂先生求实、严谨的写作态度,学习他弘扬中国文化的意识?值得学习的事很多,我们也时刻准备着。

读《苏东坡传》有感14

  说起苏轼,我最初的印象是听妈妈唱的《明月几时有》,其次是在牛毛细雨中沿着苏堤漫行,去楼外楼品尝“东坡肉”,然后是对苏家父子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的艳羡。其实,我曾经在课本中学习了很多苏轼的诗词,对他的豪放派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直至这次认真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能算真正地认识了苏轼。

  我最喜欢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他用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眼光独到地发现世间之美并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赋》中的那句“得失不计定白驹”想必是他的信条。人的一生会拥有很多荣耀,更会经历无数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最适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苏轼的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上留名千古,还擅长书法,精于绘画,会酿酒,会修堤,简直无所不能。他在六十余年的人生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几千首可圈可点的作品,尽管他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最顶级的人物,但是,没有人能够像苏轼一样在文学、史学和艺术上都有杰出表现。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个人,纵是梦中相逢也“相顾无言”,到了“鬓如霜”的年纪,哀叹“千里孤坟”,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与凄凉。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这是苏轼题在蓬莱阁上的一副对联。当初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字漂亮,读过《苏东坡传》,突然就体会到了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用于朝堂,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苏东坡在学术、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我想,纵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触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寻的方向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15

  愉快的暑假又到来了,这样的假期,怎么能少得了读书呢?这不,假期刚开始没几天,就在网上买了几本书。

  就在昨天,我刚看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其中的主要人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后人称它为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澈并称“三苏”,占据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东坡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与韩愈一样,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无论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这种命运也只有韩愈可以与之比拟了。

  苏东坡一生中成亲两次,一次是在一零五四年时娶了本地的一位姑娘,叫做王弗,当时苏东坡十八岁,王弗十五岁。后来,王弗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重病,最后,死于一零六五年五月八日。之后,他又娶了王闰之为妻,这位精明的姑娘一直陪伴了他二十五年,不幸去世。

  苏东坡一生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也当过许许多多地方的太守: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不得不说,苏东坡真的是很辛苦。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个新派的画家,是个伟大的书法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的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苏东坡过得很快乐,他虽然没有李白过得那么潇洒自在,富有浪漫主义。却像一阵清风,悠悠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和乌鸦做邻居读后感范文400字(通用7篇)2023-08-18 00:02:24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8篇)2023-08-12 12:35:01

关于鸡毛信读后感(精选3四篇)2023-08-23 10:44:13

读与爱同行后感2023-08-13 11:28:42

和乌鸦做邻居读后感范文400字(通用7篇)2023-08-18 00:02:24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8篇)2023-08-12 12:35:01

关于鸡毛信读后感(精选3四篇)2023-08-23 10:44:1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