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读《目送》有感(精选十五篇)

时间:2023-08-17 23:17:41 文/马振华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读《目送》有感1

  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

  ——读《目送》有感

  常常流连于书店,后来发现看书有明显的阶段性,好比这段时间喜欢宿命感强的典范文字那么就从林语堂到余华一本接一本,而对于店里面的排行推荐应该只是一时间的人云亦云吧。

  记得几个月前在书店有对这样一本书的大篇幅介绍,对于作者我很抱歉的一无所知,直到公司的读书月开始,非常意外的发现它也在列,相对于其它的传记励志,我无奈的选择了它。

  中规中规的散文配美图,与父母子女的情感贯穿全书,那一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平淡中隐藏了波澜壮阔的情感,轻易的让我感动到一塌糊涂。

  母亲的衰老失智,父亲的离世,孩子的独立远行以及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踏上时光的不归路,在充斥着电光火石,快餐般的现代情感中这份爱显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

  从离家上学直到工作至今,每次离家我都无不排斥的推搡着他们不停往包里塞着林林总总,即使离车站只有百米距离父母也无不例外的送我直到车绝尘离开并挥手示意,而我则哼哼哈哈的回应着迅速落座,我知道他们还在身后没有离开却不曾回头,一次都没有。

  在这样的年纪忙着恋爱,忙着工作,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无暇顾及父母的落寞和脆弱,总是在给自己不断地寻找忽略的理由,非要等到时间辗转,懂得回头时,却只剩惊心动魄的震撼:少年时以为的无所不能的两棵大树,步履原来早已不再矫健,目光在我无数个转身的瞬间早已变得浑浊,最终他们的背影会抛下我,生死面前两茫茫让我在这孤独的世界也成为没有目光注视的孤独的背影。

  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陪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幸运的是现在的我还能很轻易的触摸到这份来自父母的幸福,珍惜一切,否则当你不再拥有它时,后悔莫及。珍惜流水,它使你成长时刻滋润你的心扉;珍惜大树,它使你快乐,让你在炎热的夏天有一片绿荫为你挡去强烈刺眼的阳光。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为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忽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有什么用,也许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帮助我向你一天天走近。省发改委物业部 江芳

读《目送》有感2

  想看《目送》有很久了,一天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时,我像个孩子一样,十分开心。

  后来,才发现,龙应台有三本书作为一个系列,目送是其中一本,但我不知情,把最后出版的《目送》读了。假若我按顺序来读,会不会有另一番感悟呢?

  不得不说的是龙应台的文字有种给人清新的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文字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把亲情和对岁月的思考编成了一首曲子,若上了年纪或有一定生活感悟的人,一定会有种悲从中来的感觉。

  可能我的年纪尚小,对很多事情的了解不透彻,对亲人的离世没有痛苦的感觉(除了外公的离世),但当龙应台写到父亲渐渐老去和父亲安静地离世时,我想到了妈妈,妈妈对此一定会是痛苦的,我的心也有所体会。更多的是,我设想了几十年后,当我看到自己的父亲渐渐衰老时,我会有种无力感,因为我没有能力扭转生死。小时候,我对死很恐惧,所以常常幻想自己能够长生不死,或科学可以进步到每个人都不死。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经历了外公的去世,我却发现现实是那么地苍白无力!

  龙应台的文字,除了感动外,还有警醒,他提醒我们:不要想得太迟,不要明得太迟,不要爱的太迟。

  因为这些都会走得很快。

读《目送》有感3

  一直以来,我对失败这个词都有一种厌恶,也有些害怕失败。可是就在今天,有一篇却告诉我人生的修行是失败。于是,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对失败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那篇是《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里的一篇,题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类的)主要讲了作者由一个十五岁的学生的自杀,再到对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开导(我估计那时肯定刚刚经历过一次失败),告诉和读者:失败,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人不可能不失败,它是我们每个人必定经历的考验,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们可以少失败,因为人们只会把鲜花与赞扬送给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败,那么只会更让人瞧不起。但是当你经受住了失败,你会发现,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如这篇里所说的一样,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样承受失败,走出失败。我们只能自己在黑暗里挣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都是巨大的成长、飞跃。

  承受住了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失败的理由,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失败会使我们进行沉淀,得到升华,这才是每一次失败的巨大收获。这时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承受得了失败的基础上。

  失败是一把双面刃,一但我们承受不了失败,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成长的路都太顺利了,基本不见一点风雨坎坷。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败击溃,开始怀疑自己,而且我们往往都不能从失败的痛苦中自拔。

  我认为,想要承受失败,那么他一定要是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极端,或者是平时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说,我们也不必害怕失败,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

读《目送》有感4

  天空飘着细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圆桌前,享受着这家店铺有名的焦糖玛奇朵和马卡龙,听着嘴唇涂得鲜红的女孩拉着小提琴。细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夹着公文包,打着电话一闪而过。

  也许他上班要迟到会被扣工资;也许他的妻子正告诉他孩子生病要去医院;也许他在对他的母亲说“我很忙。”随时准备挂掉电话。

  你无法说他不懂生活,他只是为了可怜的薪酬而奔波着。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脚步终于慢下来了。而这时,自己也老了。那个曾经是小孩子嘴里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无法跳街舞玩儿跑酷。这就是时间给人的痕迹,抑或说是打击。

  “不是人们变小了,而是你,变老了。”龙应台讲述着生命的进程,像是在讲述着一个简单的故事。

  或许多少年后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听红唇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来来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尽头,是死神冰冷的亲吻,面对这冰吻,最好的选择叫做从容。很想见一见龙应台开的“树海葬俱乐部”的朋友,五十多岁的年纪,从容的用纤细的手指掌着杯,在红酒杯口留下绯红的唇痕,唇齿间漫谈着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说的话,与自己无关。

  有人说医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里人群匆匆,在生死间行进。一张报告单,在有的人眼里是一纸判决书,在有的人眼里仅只是一张纸。焦虑、恐惧、对生的渴望,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个人生命的进程是只许一个人走的路,没有人会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别只顾及结局,而忘却了美好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经意坠入凡间的天使。幼时拥有一双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纯净。吃多了五谷,眼睛里便有了色彩和欲望。无索取便无欲.生是人最大的欲望。把这最大的欲望放下了,人生将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凉爽的夜。这是海涅的诗句。享受着夏夜般的清凉,让心沉下。不用悲凉,夜,终归要降临,走近了也就走进了。不用害怕,记住当死神轻吻你的时候,是个凉爽的夜晚。要做一个恣意游走在生命间的人,静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当彼此都做好了准备,一次次的转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进程。

读《目送》有感5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合上书时,这句话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久久不散。

  前几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书,是龙应台的经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艺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许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但还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引用富有哲学的语句,将千回百转的故事置入其中,产生让人潸然泪下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不禁对龙应台产生一种崇拜之情。

  看了这本书,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那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组词语,里面还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沉而又最浓郁的爱。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论你伤心与否,生活总要继续,太阳依旧会伴着云霞缓缓升起。浮云落日,星辰流水,亿年不改。有很多人终究会离你远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忧愁还是欢喜,都会一直陪着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颗绊脚石。能遇见这样的人,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梁继璋说,亲人只有一次缘分。无论这辈子彼此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但愿繁花开满城,记忆犹在意微醺。

读《目送》有感6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门里。”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每天接送我上学,目送我离开都是一种幸福,她会久久地伫立在那里,凝望着你,即使你没有再回头望她一眼,即使你留给她的只是背影,她也毫不在乎,那是不可替代的爱与牵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它道出里多少人的心声呢?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否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滋味呢?虽不必追,又能隐忍多少对孩子的牵绊呢?从小到大,经历了多少次的目送,虽然有些时候会不耐烦,但每一次流露的都是无声的爱。

  作者对自己孩子的目送,等待着孩子的回头一瞥“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在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虽然孩子没有回头看一眼父母,但他们也不会喊住孩子。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在这个世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他们从来不向我们抱怨,也不要求我们回报什么。见了这么多人,他们是唯一心甘情愿为我们付出一切的人。所以,当我们在父母的目光下渐行渐远时,不要忘记回应他们,哪怕是回头一瞥,他们也就满足。

  每个亲人给予我们的爱,我们只能享受这一次,虽长久,却也短暂。错过就是错过,不再拥有,懂得每个亲人对我们的付出,不要等到失去时才追悔莫及。

读《目送》有感7

  《目送》是我在一个夜晚读完的,小雨淅淅沥沥,我看不见被雨水洗刷的夜色有如何净,只听见他一下一下,敲打我的窗檐。

  好似雨打在我的心上,读完《目送》,整个人都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与思考,龙应台的文笔细腻而深沉,一时我无法辨清是沉醉在她笔下的世界里,还是和她的悲怆感到共鸣。整本书的基调并不着重于悲,更多的是引起人们深层思考的文章,或是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小记,只是亲情方面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不论母亲还是父亲,只要提到,被深深触动的感觉便会从翻书的指尖蔓延至心底,不论悲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其中一篇使我深受感动的,就是《关山难越》。这篇统共安插了两段父亲的回忆,一是奶奶给父亲自缝的鞋底,以泪离别,自此分别数十载;二是奶奶留给父亲的干饭却意外被他洒,她抱头痛哭。

  是情节里的泪水引起我的泪下吗?

  文章中,父亲对奶奶思之深,奶奶对父亲念之切,母子间却不得不分离,因为当时是乱世,他要参军为祖国奉献,可她,一生到老的养育的心头肉,成了她为国家的奉献。哪个母亲会干脆决绝地答应呢?会舍得与自己的珍宝一别数载?文中父亲的泪,定不是悔恨当年自己辞乡参军,而是没有再多陪伴母亲一点。关山难越的无奈,隔着的文字,我感受到了,更感受到了隔着重重山岭的爱与思念,于是,我悲。

  历来有不少游子有如作者父亲的乡愁,而我们这个年龄段,该好好孝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倾注我们对他们的爱,并让他们有所感受,不让遗憾与后悔发生,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心。对我们来说,难越的关山是成长路上的重重阻碍,一旦失意就如“失路”,唯有拼尽全力,凭顽强斗志,朝着远方那光奔去,做登上山顶的胜者。

  若否,谁悲失路之人?

读《目送》有感8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而读《目送》,便是在时间的无言中,对生命的目送——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目送你长大,你目送父母变老,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曾几何时,父母也是一个小公主、小王子啊,但是有一天,他们为了我们,握起了长剑,成为了我们的盖世英雄。然而,不等我们崇拜夸耀,便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我们的背影中,无知无觉中弯了腰、斑白了头发。

  又想起,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有各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

  兄弟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但是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我们清楚记得彼此的儿时,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雨夜里的踏水,小巷中的追赶,晴日里院子中的彩绘,为琐事的偷泣,你的小名,你的胎记,你在哪受过伤,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

  兄弟姐妹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

  这就是“家”啊!“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令人心生温暖。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催你喝下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天若稍冷,她又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求你加衣,与你挥手再见。晚上等在家门,等你平平常常归来,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处,袜子又塞在同一张椅下,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夜深朦胧时候,伴着丝绸般栀子花香,安心入眠,梦里梦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便是家。

  满山遍野茶树,盛开着花,在花开花落中,与时间告别,目送生命远去。唯一不变的,是那流淌在血脉里的记忆与牵挂。

读《目送》有感9

  寂静的夜,在你光芒闪烁的地方,萤火虫静静散发微弱而温暖的光芒。萤火之光不是为了点亮整个星空,只要默默围绕光源,注释着他就已足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轻轻翻开《目送》,淡淡的字迹,暗暗的忧伤,又带着那一丝丝的期盼。字里行间流露的又是一份无奈。看着儿子一次次成长,一点点成熟,一步步离你远去,你却无法挽留,只能目送着任凭他独自离去,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他却没有,一次也没有。你就像只萤火虫,静静守护着那束光源。

  那抹忽隐忽现的光芒,似乎照亮一个被我遗忘的角落。紧紧握着手机,就像往常一样一个一个点开分组,呆呆地望着每一个或明或暗头像,静静的等待着。也不知是从何时起,习惯了每天点开个性签名,写下自己的心情。明知我的头像永远带着一个黄色的圈中两道横线。一直地隐身,每天盼望着,有人能发现隐身中的我。看着每一个闪亮的头像却从不跳动,一股抹不去的忧伤深深藏在心中。独自躲在房间的角落,暗暗伤心。禁闭的门,悄悄的露出一丝光芒。一声小心的询问:“睡了吗?”为什么是她。妈,她来干什么。偷偷抹去残留脸上的泪水。也不开灯,慢慢坐了起来,恢复成原来的冷漠,轻声道:“什么事。”母亲眼中似乎有丝晶莹,低吟道:“怎么同学又不在嘛。”心中猛然一颤,她,怎么知道。一想却又只剩一声苦笑:原来我一直期盼的,等待的,远在网络所谓的朋友,不曾在我伤心难过时关心过我。而只有我最讨厌,无视的,也是我身边的却是最亲的我的亲人。她们却是永远关心着我的。透过窗,玻璃的反射,那一丝忽隐忽现的光芒闪烁着。母亲的眼不曾移开过我的身影。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原封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从来都不会不关注你,只是他们像萤火虫般,散发着光却若隐若现,但他们却永远环绕着那光源,一直静静凝望着。也许时间会改变,年龄会改变,但不变的是那永远坏绕着的荧光,不管的是父母对你的爱。

  不变的荧光,不变的注视,不变的是爱。

读《目送》有感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的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句句入骨的文字,是作者龙应台在《目送》中最发人深省的着笔。这本书倾注了太多感情,如封面所介绍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双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安静地读完这本书后,忆起了龙应台母亲一肩挑起油米柴盐的事,写她的父亲时,七个连环发“我不知道……”,四次提“我们记得……”道出了女儿对父亲如何度过那段孤寒艰涩的漫漫长日的疑惑,道出女儿对父亲如何教育孩子堂正做人、对爱人患难情深、对友人不吝支援等等了记于心。她从父亲的眼中悟出: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眼前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我觉得父亲的言行举止像一道光,它可能不同于母亲温柔地在你身旁为你掌灯,更多地是默默地照亮着你,于成长路上,于心里。

  我们隐约的知道,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对孩子思想培养以及成长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龙应台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旅行,感谢沿途遇见的风景和你。是啊,大大小小的爱,不管有着百般念想不舍,终究要启程出发,而你能带走亦或是留下的,是那道无形的光,让你有足够勇气踏步向前的光。而留下的人,是静立于门前追逐你远去的目光。

  这让我想起我初来珠海是父亲送我到车站,母亲立于门前目光追逐着我,而父亲于车窗外面徘徊,我深知出发,意味着责任。我不敢回头看父母依依不舍又担忧的眼神,然而他们也在期待我的回头吧,像龙应台期待儿子回头一样“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想他们都很失落吧!

  我们身为子女,时常会忽略至亲的感受,若不是读此书,也许我会、毫无意识。书中的龙应台,年轻时的她拒绝过马路时父亲伸过来的手,而她也遭到年轻儿子的拒绝,她只能止不住的流眼泪。

  我希望我们不是在为人父母后,待孩子同样有你对父母的举动才觉悟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爱。愿我们长大后,愿父母年老时,陪伴在父母身旁,哪怕他们记不住你了,哪怕他们像个懵懂的孩子,哪怕他们失去自理能力……子女也不该避之弃之。

  “不必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追,我们追的是时间,让我们来一场角色对调,就这样温柔耐心地爱着父母,愿时间能善待,让孩陪伴尽孝成。

读《目送》有感11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读《目送》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吧,我反复读着这段话,觉得它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

  《目送》这本书充满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还写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目送》一篇置于书首,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遗憾和动情的表述拨动着读者的心,也提醒着我们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小的时候妈妈对于我就像解救世界的超人一样无所不能,好像任何事情到了她那里都可以笑着解决,一切都是元气十足的、都是光明磊落的,这是她给我的最好的东西,成为一个容易快乐愿意去谅解的人。有的时候妈妈也很严厉,用过的东西不放回原处、做事没有条理、行为举止不得体、不懂礼貌等等等等,都会被她皱眉头,但是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紧锁的眉头教会了我很多重要的东西。

  当我要去上学的时候胆子还太小,根本不敢一个人待在一群陌生吵闹的小孩里,那时候妈妈就是我抱住不愿撒手的大腿,送我去学校,陪我在小学生的教室里连坐了好几天。后来只盼着下雨的日子看着你给我送伞来。后来,你看着我骑着自行车去上初中、高中。再后来,你看着我提着行李一个人坐火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看我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坚强,你很欣慰。

  6岁的时候跟小朋友们出去玩,后来就把自己走丢了,当妈妈花了大半天时间找到我的时候,我记住的是一个散了头发、哭花了脸、鞋子拎在手上、满脸都是发疯般焦急的妈妈。去年《亲爱的》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带妈妈去看一遍。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一年中只有一两次机会能见到妈妈,我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重聚都能明显觉察时间在妈妈身上留下的印记。你开始有了明显的皱纹和讨厌的白头发,我看你越来越老去,却无能为力。只能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故意交给你做,让你感受我对你的依赖,仍然像小时候那么多。

  今天送妈妈去火车站,看着妈妈一步三回头地进站,她还没走出我的视线我就开始想念她。人潮汹涌的北京站,觉得自己特别的孤单…以前你也是这么看着我离开家的吧,妈妈。

  想起小时候每次写《我的妈妈》,开篇总是一成不变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我有一个妈妈,她很爱我".

  无论你是什么人,懦弱自恋疯狂失意;无论你做着什么工作,白领蓝领灰领,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相信自己,热情的用心的真诚的活着,那就是成功的;不论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跟随心的脚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真巧啊,妈妈,我也爱你。

读《目送》有感12

  初读《目送》,是在微信推送上,特别有感触的是书中的这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顿时,心头一震!于是,便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找来这本书边听边读。

  《目送》吸引了我,它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书中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龙应台却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随着自己年纪的慢慢增长,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好像时不时会泛上心头,这种感觉多数时候是叫人难受的。

  从中学到工作到成家,虽然离父母距离并不遥远,但是在父母心中,就如龙应台所写,依旧是“背影渐行渐远”。记得读中学时,我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拿生活费拿点菜,然后由父亲骑着电瓶车送到车站。真的和龙应台在机场目送儿子离开一样,父亲总是坚持着要等到我上车离开才肯离去。那时候,根本不懂得离别的滋味,总是觉得父亲太过于大惊小怪,我这么大人难道还会让人拐跑不成?后来上了大学,寝室一帮女孩子来自三县两区,今天安排到这家烧野火饭,明天安排到那家去摘桃子,逛商场,游景点,周末总是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平时生活费打到了银行卡上,自己也有点奖学金,再也不会每周回去要零花钱,带饭菜了。

  渐渐的,从回家变成了电话联系。后来结了婚,从起初的每天一个电话,每周必回一次家,到现在偶尔的电话和难得的回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孩子要上兴趣班,自己也有许多琐事。每次回家,母亲必然像招待客人一般,做上许多菜。回来前,必然还要带上一后备箱的东西:竹笋是姑姑拿来的,她要给我;鸡蛋是大姨家的,她要给我;连做个祭祀买的水果,她也要给我。有的时候真的拗不过发个火她才说:好,不要,不要我们自己吃!但是,到下一次再去,她又搬出很多东西来让我带回去,说买多贵,自己家里有,就拿去。其实,有好些东西都不是自己家的,是亲戚朋友送给他们两老,他们省下来的。

  龙应台写成《目送》是因为她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她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我有这种共鸣,最真切的应该源于奶奶的突然离世,尽管她当时已经92岁高龄了,对于大家来说应该是“喜丧”,而且家里人也是早就做好心理准备的,但是,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时,还是会一样震惊和心痛。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冬天里,奶奶跟父亲说想吃桃子,是那种水蜜桃。父亲电话里问我湖州买不买得到,可是我寻遍湖城水果店都找不到冬日的水蜜桃,于是自作主张买了几个猕猴桃和她喜欢的肉松回去配稀饭,还特地带了那种软柿饼回去,记得她是爱吃的。回去那天是周六,老太太还是躺在床上,上半身穿着自己缝的厚棉袄,倚靠在垫高的被褥上,面色红润,看上去气色不错。父亲也说这两天她饭量也增加了。见我回去,她还关切地问:“辰辰没来?”我说,他上奥数班,下个礼拜天带他来看你。她点了点头。我拆了柿饼给她,她说一个柿饼要吃很久,要自己来。咬一口,放在枕边的餐巾纸盒上,还问问我工作的事情。没有想到这次竟是最后一面了。三天后的凌晨,父亲打来电话,奶奶走了,很平静地走了。那一刹那,孩提时跟着奶奶的一幕幕往事都涌上心头,可是那些日子再也回不去了,甚至奶奶都不在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每每家里吃鸡吃鸭,看到那个软肝,就会想起奶奶;看到水果店里的鲜红柿子,也会想到奶奶。现在,水蜜桃快要上市了,我又要去哪里寻找我的奶奶呢?

  而望着父母渐渐苍白的头发,渐渐伛偻的背影,我渐渐明白,我不只是一个母亲,我也是一个女儿。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看电影、旅行、吃西餐,不要目送,唯愿相伴。

读《目送》有感13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

  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读《目送》有感14

  早的一段时间,就开始接触了龙应台老师写的文章。近期,在学校里又读到了她的一本书——《目送》,感触颇深。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到了,所谓缘分,不过是就是今生今世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这一端,看着他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拐角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正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是书中最精辟,最让人怦然心动的一段话,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再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抹去的一段话。目送,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凉。生命中有太多的离情别绪。若目送的那人是我,在他即将在拐弯处消失的时候,我会追上去,也许会跟随上去,直到背影消失在地平线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是被目送的那个人,这样,我会转过身,微微笑,挥挥手,再离开。让离别成为美好的回忆,不再忧伤,不再惆怅。

  现在的我们,已经过了懵懂的年龄,仿佛明白的事情很多,但经历太少,羽翼未丰,独飞,还需要岁月的沉淀。于是,“不懂得,还小”成为我们这个年龄所可以运用的最好的,最舒适的借口。但是,我们迟早要脱离父母的呵护,独经风雨,独自翱翔,这是成长的必经之痛。

  人生向来孤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旅途中,如有同伴固然是好,若是没有,也不必叹气,不要强求。因为与人相处,若思想不通,世界观不同,价值观迥异,也甚是辛苦。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更是悲哀。父母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强大的支柱,但是,支票也终有兑换不了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只能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惊涛骇浪,所以学会长大,且行且珍惜。

  学会长大,首先要学会坚强,学会善良。至于如何去做,内心会指引着你。学会长大,不管世事变迁,心情要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美妙,才能去领略世界,开拓视野。学会长大,要持着一颗友善之心,听从自己的内心呼唤,善待自己和父母,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目送》有感15

  9月是开学季,为了第一天的幼儿园开学,用半年的时间亲子陪读绘本,不成熟的妈妈与稚嫩的女儿总是在绘本故事中憧憬这一天的到来。9月1日那天我们开开心心地走到门口,一路说笑,我以为这一切就这么顺利。当老师真正从手里接过孩子牵着她走进学校,我望着她的背影,挂在脸上的是微笑,涌上心来的酸楚。

  我总安慰自己: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她手上系了一根线,她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处总有这么熟悉的一幕,每次回姥姥家,临别的时候总会看见姥姥一脸不舍的神情,那时的我总觉得姥姥从屋里送到门外又送到路口好麻烦。内心会想,过段时间我就会回来,送这么远干什么。如今慢慢地明白深爱你的人会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我千万次的回头,姥姥还会一直目送着我离开,哪怕我已经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当我们渐渐长大,做儿女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我们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目送》中经典: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那树的初中读后感600字2023-08-25 16:04:1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23-08-21 08:47:54

呼兰河传读后感十五篇)2023-08-17 15:05:05

病隙碎笔读后感600字2023-08-24 19:59:10

那树的初中读后感600字2023-08-25 16:04:1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23-08-21 08:47:54

呼兰河传读后感十五篇)2023-08-17 15:05:05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