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稀缺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时间:2023-08-23 18:19:59 文/孙小飞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稀缺读后感1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稀缺读后感2

  看完赛德希尔·穆莱纳森的《稀缺》一书,让我有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困境找到了根源性的原因,也对应着相应的解决方法。我觉得有必要对书中几个关键词定义进行摘抄,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全书。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让我们不断陷入“充裕——稀缺”陷阱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时间充裕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走向,按理说,在时间充裕时,我们更应该提前安排,在不慌不忙中完成一件事;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稀缺会让我们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见当下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事,而把那些需要花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放在管子之外,让我们忽视这些事情,也就是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应该先完成眼下最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等有时间后再去做。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很大概率这些事情都是没有做的,因为每一个当下都会有你认为紧急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时间不够才导致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既定的目标,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带宽。稀缺会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从而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不能全神贯注。

  那么,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稀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凡事不要安排太满,要留有余闲。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突发情况而打乱一整天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如果凡事留有余闲,即使有什么突发情况,我们也能从容的面对。

  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拉入“管子”之内。想想对于我们来说哪些事是重要但不紧急,比如阅读、写作、健身、存钱等等,这些事情,如果不在外力的“干扰”下,我们很难将其纳入我们的”管子“视野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定期发送短信、借助助理等“外力”提醒自己,将这些事拉入管子视野内。

  人们很容易忽视长远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但是人的一生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由于长期的积累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现在起,找到属于自己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持之以恒的去做,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带宽。认识到做一件事除了时间,带宽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安排,将需要带宽的事安排在带宽比较富裕时去做;而当我们意识到带宽不足时,要采取动作减轻带宽负担。

  书中讲到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法在这里概括,以上只是我看完后能记住的几个点。现在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书值得重复看,因为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只能get到其中的几个知识点。

  稀缺读后感3

  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

  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稀缺俘获大脑产生的积极效果——“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能够让我们抓紧时间完成工作,如放下手机、不刷微信、不再想晚餐吃什么……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凭一己之力完成很难做的事情。

  这不是很好吗?回答是不一定哦。专注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窥(也叫隧道视野)”。让我们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事情,不会通过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

  “我上了速读课,用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知道这本书与俄国有关。——伍迪˙艾伦”

  想一想也挺有趣的,用速读的方式来读《战争与和平》虽然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只是知道了和俄国有关。如果用普通读书方法20分钟,至少是可以读完前面的序言、作者的介绍或目录,甚至第一章也读完了。记住的远远要超过速读所获得的东西(至少会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吧,本人也没看过纯粹猜的)。

  引用书中的原话;“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稀缺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会导致执行力下降,削弱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故事:一位最重要的大客户通知你,他要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公司去。你请求他最后听一次你的推介,他答应了但只有第二天有时间。于是,你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暂缓了其他工作。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推介的准备上,但有一件事没有办法推掉:女儿当天晚上要参加城市冠军杯垒球赛。不去看比赛的念头划过脑海,但一番挣扎后,“好爸爸”的一面还是战胜了这个念头:对于女儿来说,她的这场比赛就像第二天的推介会一样重要。在赶往比赛的路上,女儿突然想起自己的幸运符落在家里了。还没掉头回家取幸运符,你就开始冲女儿大发雷霆。等你的情绪稳定下来时,已经太晚了。女儿对当天晚上的比赛感到惴惴不安,现在你的脾气让她更害怕了。本来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现在却让你们之间充满了紧张气氛。看比赛时,你一点也不享受。脑子里一直想着第二天要做的PPT。你也知道,现在根本没有办法做PPT,可就是不能集中精神观看比赛——你很是心不在焉。女儿在比赛间歇偷瞄了你一眼,她看出了你的心不在焉。但你很走运,女儿的球队获得了胜利,庆祝的欢乐掩盖了你犯下的错误。但不可否认,当晚得你,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稀缺会减少带宽——减少其当下用得上的容量。就像故事中说的,你总想着做PPT这件事,它占用了你大脑思考的带宽,你的愤怒、心不在焉把整个晚上的都搞糟了。

  稀缺的本质——没有余闲。

  试想一下,如果是下星期做推介的话还会发生这些事情吗?

  稀缺来自资源相对宽裕阶段所犯下的错误。要控制好余闲不能太多,多了会产生拖延和分心;少了会管窥和带宽不够。通过外力将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窥”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对应稀缺,要在富足和宽裕时开始行动。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追着事情做比被事情追着做要好很多)。

  书里还说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还有大量有趣的心理学案例和作者做的心理实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稀缺读后感4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稀缺对于大脑造成的影响,有些部分读来还是颇有些震撼——“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心理账户等。

  回想起来具体都看过什么总是很难,这个读后感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很有道理,很有启发,对于个人来讲,最难的不是看不懂道理,而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在别人看来也许一个人被生活所累,大脑带宽被严重占据,那么在他自己看来是否是这样呢,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怕是未必如此。

  从概念来说,我的理解是人的精力,脑力是有限的,被一些东西占据了你的大脑,那么势必会错过另外一些东西。从贫富来说,显然穷人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更远大,效益更高的事情上面去。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销售把心思都花在如何处理客户抱怨上,那么他是没什么精力去开发新客户,满足新的业绩增长了。

  想要改变稀缺,重要的工作是留出余闲,余闲的金钱,余闲的时间,余闲的精力等等。但这一切谈何容易,书中救助印度贫民的实验也证明了要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给了启动资金的贫民在经过一年后并没有如同学者所设想的改变生活面貌,走向富足生活,而是绝大多数重新回到了举债做买卖的日子。并且在那个阶段稳定下来。

  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被救助者对于改变自己生活的难度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救助金短暂的改善了他们借债做生意的窘境,赢得更大利润,可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放松,亲友送礼出手变得阔绰,不懂得储蓄,保险,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其他意外情况很快会让他们重新坠入贫穷。

  话说到这里其实很明白了,对生活的认识不发生改变,认知水平不提高,生活永远不会有大的改善,哪怕有意外之财,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会很快跌落到相对应的认知水平上面去。同样,通过贫民救助实验,也可以看清楚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到底有多困难,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清晰计划,不能抵御外界声音对自己的困扰,还要加上一些运气,才可能完成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阶层的跨越,真想要有彻底改变,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回到身边的例子,出身于内地贫困县农村的出身,让我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真正能够改变自己家庭处境的人,都经历了远超一般家庭的困难。农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眼看着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家庭,盖房子,添新家电,新家具,买摩托车等等,可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业上。自己家里多少年的家具,家电没有更新,也没有新添。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抵挡这种诱惑,而且读了大学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无异于一场赌博,仅靠朴素的理念支撑着这一切。所幸,从我周围的少量样本来看,生活水平都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个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明白稀缺,余闲等这些概念,而是彻底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和想要改善的目标。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幸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李笑来在自己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的看法是,不管处在什么的环境,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这是人生路上永远存在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认真想清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取舍了,至于达到目标消灭稀缺这种事情,那是想都不要想了,总会有各种稀缺在前方等着你。加油!

  读后感写的很是苍白,主要是记得的内容实在有限,对于我这种脑子不太清楚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通过这本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稀缺读后感5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受金钱稀缺的影响,一般喜欢薅羊毛的朋友多数薅不止一个羊毛,每天打开App或网站,即便是轻车熟路,一年下来累计的时间也是惊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几百元钱。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长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势必会涉及注意力切换,有时一天要切换好几次。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切换成本。因为人们心智容量就这些,前面一件事的势必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下一件事的开展,想想“自己生气后没法立马开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谓切换成本。所以,算上这些成本,受金钱稀缺影响下的各种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进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电影票(或购物卡)快到期了,这件事会锚住人们的注意力,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安排时间去消费掉。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还没有消费前,电影票(或购物卡)这件事会时不时占用心智容量,我也会经常和老婆(她比较忙)商量哪天看电影(或购物),实在没法安排或没有喜欢看的电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稀缺的影响,电影票或购物卡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会被丢弃在一旁,被人渐渐遗忘。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运用的很多。如果约定了什么时间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们都会在最后时间完成,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工,多数情况下,进度也会比没有截至日期快。在设置截至日期的基础上,再辅助定期提醒,营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报周报表月报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开周会月会,回报工作进度。

  只要金钱有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满尽致。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选择的平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或扭曲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书将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正如本书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获取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了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管窥心态让人们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好像失去了意义一样。当下的做法所引发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视,即便可能成本和后果都让我们难以接受。这并不是我们无视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人们闯黄灯(而不顾撞人撞人的巨大风险),路怒症(而无暇顾及计由本能恐惧引发的愤怒情绪),亏损或刚解套就卖出(而忽视了可能的戴维诗双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轻易给她贴上负面标签)、只看到祖辈的笨拙和教育观念落后(而忽视他们平时的默默付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关心理解)等现象了。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

  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在股票投资中,余闲体现在仓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现金,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讲究安全边际。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试想,当你刚收拾好一只大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需要拿东西出来。你不需要对行李箱里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出来的空间——余闲。但如果是只小行李箱,没放几件就差不多满了,要想往里面放件东西要么需要拿东西出来,要么就需要用超级整理术重新整理(如果你会的话),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呈几何状递增。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些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现实生活中,面对免费硬盘容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足够大的,甚至不设限的,因为这样会赋予人们余闲,而不需要考虑权衡,甚至腾挪存放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

  二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当然,余闲也不能太多)。

  三是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置自动还款只需一次;

  坚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时提醒,而设置每月自动扣缴只需一次;

  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次;

  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单纯凭借自身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父母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每次午饭后,我都想散散步。如果在单位吃午饭,想要做出“饭后散步”的决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离又不断地消耗我的带宽,而“到另一个更远的食堂吃饭”就是一次性决定,饭后散步和散步的距离在执行决定那一刻已经完成了。

  稀缺读后感6

  稀缺,会占用你的一部分脑子,让你做其他的事的时候可能心神不宁。但不是所有让你心神不宁都是稀缺导致的。

  你的错误决策会导致你陷入稀缺,比如在时间或者金钱充足的时候大肆挥霍,后面就陷入了稀缺,需要借入之后的资源来帮助现在。避免陷入这种稀缺的方法是在充足时分割,把钱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其中一份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把一项大任务按最后的deadline分成一个一个小的任务,各自设置截止日期。这算是理财和时间规划吧。

  当遇到的确物资短缺,比如朝鲜,比如以前的大饥荒。砍掉那些因为比较形成的稀缺,那只是你脑子里的,砍掉了不影响实质生活。再好好规划,寻求帮助,再实在不行就是命运了。

  在帮助穷人时,不要只补窟窿,因为穷会占据他一部分精力。首先,最低限度的补窟窿,现在农村会给贫困户免费盖房或者补贴盖房;其次,提供不太占他精力的技能帮助,因为占有太多精力成效很慢他很容易放弃,不太清楚农村的精准扶贫和科技扶贫是不是这种策略。更长远的是帮他把那些重要的但是不紧急的事纳入他的视野之中,让他在分配资源做决策时更理性,农村合作医疗算是吧。这么看,国家还是在改善的~

  重要且紧急的最先,再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可以麻烦比尔,最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希望能够更好地安排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稀缺读后感7

  近来,看了一本比较深奥的书,名叫《稀缺》,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且文字枯燥乏味,我利用断断续续的片段时间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当时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不解,但是静下心来一想,发现这本书中讲的都是我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一下子感触良多。

  我常常会处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困境中,尤其是最近。感觉自己非常的忙,很多事情需要完成:课堂作业、考试、毕设实验,但是又拖延,又偏不急着做,事情越积越多,到最后期限时,熬个夜,敷衍敷衍一下就当完成了,完成的质量还不高,最后总结困境时总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但是确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到了下个任务阶段,依旧如此行事,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事情完成的不好,被批评了后还不知悔改,心里还想着下次搞点事情,搞得完美一些,没想到做的时候还是老毛病,还是拖延症造成的后果,但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我看完这本书后,发现这本书通过各个学科的研究案例,将这种感觉、现象具体化了,形成一种理论,我就是在平时时间充裕的时候浪费时间,放纵自我而导致了后期工作的稀缺,而这种稀缺导致了我的认知能力、控制力、注意力大幅度下降,所做的事情的质量也一直在下降,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盼望着能够早点读到解决稀缺问题的方法,不过很可惜的是作者没有给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这样看,稀缺是存在我们的骨子里的,我们只有常常提醒自己,避免陷入稀缺,在自己浪费时间的时候提醒自己,让自己忙起来,我个人认为,稀缺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当任务下达的时候,我们马上做,尽快完成,这样不仅有很多时间去完善自己做的事,也不会害怕其他任务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这样淡定从容的做事情才是一个可能成功的成熟的人的做事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本书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富含哲理,有的时候,意识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抵消影响。

  用书中的最后一段做结,“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搏,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去接受稀缺,因为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心态!

  稀缺读后感8

  首先,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本畅销书,整体看下来,不是特别推荐,仅个人感觉

  第一,整本书的逻辑基础,都建立在第一章的概念定义,为何稀缺,余闲,带宽等等新颖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但是这真的很奇怪,如果读者对于他的`所谓的基础界定和逻辑不认同,那么整本书都不认同,因为所有都是围绕一个点展开的

  第二,为了验证所谓的理论的真实性,举了大量的例子(有很多,个人认为是编造的,而且无法说明问题),抛出了很多实验,但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可信,而且,整本书充斥太多的所谓的举例和实验了

  第三,刨除掉他的理论框架,就填充的内容来了,很多人会非常有认同感,但是这个是有迷惑性的,这个可能和整本书的机理没有任何关系,你跳出来也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而且这些东西就和星座解析一样,你会发现,哇哦,这个就是说的我,非常贴切,其实是总结和统计了大多数的特征,少部分不一样的就被你自然的忽略了

  第四,灌输了心理和行为知识,但是把经济,心理,行为经济学杂糅在一起,也没有阐释清晰,反而绕来绕去,误导性比较强

  第五,读完对自我认知有一定帮助,因为这本书的解决方案是,调整自己都心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资源(金钱或时间),这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是适用的,但是实际上,你是穷人,你做好了这一切,你还是还个穷人,你终将陷入死循环,调整好心态就是默默的接受这一切

  稀缺读后感9

  “阶级固化”这个词第一次在大脑中挥之不去是从大二时看了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开始,当时就一直在想这个社会莫非真如其中所描述的那样,每个阶级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维度空间,而生活于高维度空间的人永远掌控着低维度空间的人的生存命运,除非敢于打破固化的阶级屏障一步步向更高的阶级爬升,否则只能固守自身所处阶级,而甘当他人获取财富与自由的垫脚石。每每思之,总觉得残酷至极!心想我辈命运自当由自己掌控,岂能由他人操纵,虽满腔义愤,但随着对社会的体会加深,又往往生出许多无力之感。终究身处其中,且如今自身的能力尚且超脱不了自己的野心,思想仍未能摆脱所处环境的束缚,又怎么不静下心来细思解决之道呢?

  “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乏。”

  开篇的这一句话直击我的心窝,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常常说自己很穷很忙碌,或许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心智的匮乏呢?

  由于“稀缺心态”的作怪,我们一方面对于当前所要完成的事情格外的关注,这给我们带来了“专注红利”;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太过于专注,我们容易陷入“管窥”,即关注一件事的同时又容易忽略其他事,这降低了我们的“带宽”,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因此变得低下,智商也随之拉低。

  (这里对于认知能力要简单说一下,其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一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提高,所以我们不能自我设限。要认识到思想水平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的,也即IQ是可以提高的,并非完全由基因所决定,因此我们要敢于打破“宿命论”。)

  因为“稀缺”,我们做事谨慎,不断的权衡利弊,用“权衡式思维”精打细算的生活。我们错误的以为自己精明能干,能将所具有的每一分资源用的恰到好处,殊不知却陷入了“短视”和“杂耍”的管窥心态中不能自拔。我们不停的“借用”,拆东墙以补西墙,没有长远的战略意识和眼光,总以未来的利益为牺牲代价,不断的透支着未来。我们忙碌而又幸苦的像一条狗,常常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却又收获甚少,也因此我们总愤世嫉俗,不断的埋怨社会不公!而对于“短视”背后的原因,我们又是否认真地去思考过呢?

  “余闲”是和“稀缺”相对立的一个词,也是摆脱稀缺心理的唯一解决之道,只有拥有余闲,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容忍我们犯错和周转,才不至于被生活中“最后一根稻草”压倒。至于如何拥有余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生活的资本,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可以从现在起就开始学会投资和理财,给自己购买保险,通过投资实现财产的增值。

  余闲(slack) 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书中对于穷人为什么穷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我们身处其中渴望摆脱贫穷的困扰但又难以寻求解脱之道,我们以为只要自己不断的辛勤劳作也许就能摆脱其对我们的束缚,为此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也许我们都该好好的问问自己是否深受“稀缺心态”的毒害?又是什么造成我们产生这样的心态的呢?我们又如何摆脱它对我们的影响呢?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反过来,带宽负担会致使他们的智力下降。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

  稀缺读后感10

  虽然本书读起来有点辛苦,因为有很多新的名词,稀缺,管窥,借用等。但是本书一大好处在于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并不是自己的能力引起的,而是稀缺的心理造成的。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人从自责中走出来,结合书中的建议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说类似“我就是一个没有意志力的人”这种话,自暴自弃。

  比如,裸辞中的金钱焦虑。即使你在裸辞前根据理财书中的建议准备了六个月的准备金,但可能从第二个月开始,你就会下意识的觉得自己缺钱,买生活必需品时也会花很多之间去比价,纠结买不买。看到一些“快递赚钱”的文章,也会不自觉的想要点进去看一看,甚至还会去实践,想去碰运气似的赚一点点钱。大量的时间资源被浪费。

  作者提出应对稀缺最有效的方式是有空闲。我认为六个月的准备金根本不足以让你去认真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或者下一份工作要找什么,至少要准备一年的生活准备金。两年当然更好。

  你有了余闲之后,可以花时间去尝试,比如找一份短期实习等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一年时间,与六个月时间相比,你可以尝试(犯错)的次数都多了很多,你更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被看见的力量最新读后感(精选五篇)2023-08-16 10:29:23

绿野仙踪读后感(通用39篇)2023-08-28 01:09:00

跛足男孩儿读后感2023-08-19 20:11:52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读后感600字2023-08-14 07:03:27

被看见的力量最新读后感(精选五篇)2023-08-16 10:29:23

绿野仙踪读后感(通用39篇)2023-08-28 01:09:00

跛足男孩儿读后感2023-08-19 20:11:52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