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论语修身篇的读后感

时间:2023-08-11 22:13:02 文/马振华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论语修身篇的读后感

  论语修身篇读后感篇一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义道德,一部《论语》,除了孔子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这个了。综观孔子的一生,他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学说,虽屡受挫折却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混乱动荡的春秋乱世,他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昭示着个人人格的伟大魅力。《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很好地践行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

  在孔子身上,随地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君子风度、修己反省品质、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时的言辞等等,无不体现着社会的良知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其言其行向人们昭示:“仁者爱人”是人间正道,是做人的基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标准。所谓君子,必须能志道、据德、依仁,还要有义、有礼、有逊、有信,再学习一定的“六艺经传”。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词的份量极重,因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德的学说,其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谦谦君子,这样的社会才能有德有礼——人人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可见,修身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题阅读】

  仁者爱人

  “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社会基本伦理的准则。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入仁,明“知其不可”,却仍然坚定地“而为之”,他提出的“德治”“礼治”包括这一课讲的“仁义”思想,其终极目标就是要恢复周礼,使人各安其分,从而达到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有仁有爱,有礼有义,且君臣有分,父子有别。而周朝,则是这种大同社会的理想目标,孔子多次赞叹周代的礼制完美丰富,“郁郁乎文哉!”也表达了内心的无限崇拜之情“吾从周”。而要达到有礼,有仁是最根本的,它是民众团结、社会和谐的基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做到“克己”就是仁,做到“仁”就能“复礼”,做到“复礼”则实现了其孜孜以求之的理想境界。因此,“仁”是一切问题的基础,有了“仁”的“仁者”天下人都会称赞他。孔子又进一步指出,行仁践仁要靠自己,要自己亲自行动,亲自实践,别人是帮不了忙的。一旦具备了仁,心中就有“博爱”之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问人,礼丧,导盲,爱物,最终做到两个字——“忠恕”。“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一课中,孔子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孔子“忠恕”思想的含义,对于把握孔子的“仁爱观”,是非常要紧的。

  孔子喜欢在平时和弟子各自言志,交流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等问题。作为仁者,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真正的“爱人”——问人,礼丧,导盲,爱物,这是夫子身先垂范,身体力行。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并且由人及物。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是要“克已复礼为仁”,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君子之风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是仁者,首先必须是君子。他具体提出了成为君子的标准与条件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要做到追求正道,坚守道德,心中有爱,游习六艺。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即要有义有礼有谦逊的态度和诚信的品质,做到了这些,才是“君子哉!”

  有君子必有小人,《论语》中,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进行了对比阐述。君子能喻于义,志于道,甚至能舍生取义;小人却喻于利,志于衣食,并且患得患失。孔子对这种小人是很讨厌的,他把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他认为,君子当喻义弃利,舍生取义。这是君子的风度之一。相反,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所以,孔子才会大加赞赏自己的学生——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

  要成为君子,孔子开出的条件还有许多,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仁、智、勇。一个人成为了“智者”和“仁者”,那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而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孔子还认为,君子还要心胸开阔、意志坚毅,表里如一。具备了这些风度,才能成为谦谦君子,才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度。

  周而不比

  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提出的标准是:“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并且要善于识人,正确对待别人缺点,正确认识朋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这是君子待人处世的原则。

  “周”和“比”,都有与他人亲近交往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周”有广泛、普遍的意思,“比”有亲密、狭小的意思;“周”是以一种大公无私之心进行交往,“比”是以一种结党营私之心进行交往。“比”,原指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故有紧密、狭小义。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来衡量人、选择人。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周而不比”其实是一种不断拓展自我胸怀、跳出自我牢笼的修德过程。

  【文化知识】

  儒家学说中的君子观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修养:一方面是“仁”,是“质”;另一方面是“礼”,是“文”。“仁”和“质”是内在情感或品质,属于个人的、自然的层面,“礼”是外在体制或风俗,属于社会的、文化的层面。理想的儒家人格就是既要尊重个体的真情实感,又要符合一般的社会体制。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自身便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性论”为思想基础,以“仁”,以“礼”为判断标准,以“修己”为基本模式,以“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为主要内容,以立“圣人之德”为最高精神境界,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名人解读】

  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和判断标准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孔子就强调:“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博施济众,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就是仁德,也是修身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义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的修身思想。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泛道德主义,强调以人心之“仁”泛爱天地万物。程颢认为先秦儒家的仁学强调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这还不是“仁”之体,而只是“仁”之用,道德修养应以“仁”之根本为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在人之天道也。” (《思问录·内篇》)仁义是圣人之德,人之修身主要是行仁义,不违天道,与天合德。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己不由人。但是这种主观的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孔子认为要达到“为仁”的自觉性,必须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礼器,是故大备;”“制礼以节事。”(《礼记·礼器》)礼的功用是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修养成器,使人完备。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度于礼,立于礼,约之以礼,节之以礼,齐之以礼。这便是达到了仁。孔子要求治理国家是不但要“导之以德,”同时也要“齐之以理。”(《论语·为政》)孔子在教育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要“约之以理。”(《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任何修养都必须以“礼”为规范,才能真正修成恰倒好处的德性,不然,这种德性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所以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看作人们言行的标准,“礼者,节之准也”(《荀子·致士》),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荀子·劝学》),礼也是治国之根本,“隆礼重法则过有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儒家认为“礼”是衡量一个人修养好坏的唯一标准。“人藏于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心中,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礼运》)一个人修养的好坏、内心的善恶,都只能以“礼”来衡量,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礼记》中还指出夏禹等六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常,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这是说夏禹等六位国君无不谨慎地以礼行事,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向人们显示做人的常道。

  ——陈曙光《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探微》

  论语修身篇读后感篇二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载各个阶段应达到的境界,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年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该如何做呢?

  年轻时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到“我注六经”当我们年轻时一定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没什么牵挂和负担,最主要的是学习,所以就尽量多学点有用的资源,当我们过了这个年龄阶段时,我们要顾及和承担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家庭,孩子,父母等等,这些几乎要占去我们打部分的精力,就算想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会很累效果也不佳,所以趁年轻时刻苦学习,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勇敢的走下来,你会发现你有无限大的力量去面对社会及以后的生活,很多人为了年轻时的享受,不愿去学习,那他的未来永远在痛苦与劳累中度过。

  要做到六经注我,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要懂得学以致用,因为现在信息时代,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年轻妈妈吧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培训各种各样的技能,认为孩子学的越多就越好,却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的在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能够运用于自身工作和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做不到这点,像我们平时的各类培训,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用途,而我却很少运用甚至忽略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的靠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管理,导致的结果是原地踏步,不会有进展,所以我们要更加用心把所学的真正成为自己的能源要不断的去运用。

  通过学习,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内心会变得很强大,自己面对事情会更加有自信,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坚定自己的内心,并且懂得如何取舍,从而能做到内心的坦然与淡定。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给你整个世界读后感(精选8篇)2023-08-17 21:49:53

有关本科生自我鉴定四篇2023-08-16 10:45:28

血液科医生自我鉴定(通用六篇)2023-08-12 00:25:50

高三自我鉴定合集六篇2023-08-23 02:54:34

给你整个世界读后感(精选8篇)2023-08-17 21:49:53

读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有感2023-08-22 02:52:29

国学读后感2023-08-20 21:34:12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