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
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林先生的这一经典语录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真意。生活中总有无数人在为一个所有人都不知名向往的目标而用尽各种方式去努力,却几乎没人能解释得清为何要穷其一生去做一件绝大多数人都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去做的事。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读完《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我仿佛读懂了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我们可以过中庸的生活。我们的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有一半退回……
看似毫无逻辑的随性描笔,只是对我们生活中无数平淡小事的浅析,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在毫无压力,毫无刻意的随性中将我们中国人淡泊名利,向往人性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洒脱的个性毫无障碍的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脑海里。
林先生教会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他说:“当你以为不要紧时,便什么都不要紧了。”而人生来就是要生活的,如果连生活都不要紧了,那么还有什么是要紧的事?人生又是为何而活?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有趣的灵魂则是人生精神的寄托。林先生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我觉得他的意思大概是尽己所能,活在当下,活出精彩。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
是啊,我们总在生活中不停地生活,却不知何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悠然自得,放松的心情。我们开始变得浮躁,逐渐失去了往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林先生这本《生活的艺术》仿佛就是一面当代生活已逐渐失去的缩影。这次的天灾,无异于给本就不悠闲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疫情带来了痛苦,也带走了许多人性的欲望。有幸在此时读完了《生活的艺术》,我想,或许是它想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方式,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2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3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我现在才知道“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就足以让我很开心了。清晨从窗户中射入的一缕阳光,春日里朦胧中听到的清脆的鸟鸣,路上轻轻抚摸脸颊的阵阵微风……那会让你感到快乐。我记得曾看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大自然与人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西方有句古诗,“我来自尘土,我终归与尘土”。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鱼一样在水里,迎着粼粼的水波,荡漾着心情,自由的游弋;像鸟一样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与云为友,做天空的旗帜……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摒弃作为人的所谓的高贵和自尊,真正的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赏并赞叹种种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们有时就是一个鱼,有时就是一片云,有时就是一块石头,有时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想成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是自由的,没有谁可以干涉,可以阻止它的发展,只要你愿意,在思想中,一切皆可呈现。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早上好,都足以让我感到快乐。我现在愿意花时间在这嵌入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中找到了快乐。文字使我快乐。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出的文字与别人分享而让人从中得到启发与思考为快乐的源泉。
这篇章中还提到了“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只要你去挖掘,一天当中的快乐也许可以是一百则。如果我们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静静地享受简单的生活,发现不简单的快乐,这才是享受人生之道啊!人生之旅,快乐是无限的。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4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
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
也许真的让自己轻松一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身边人不要刻薄,对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5
生活的艺术关于生活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际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艺术》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林语堂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论及周遭,乃至整个社会。全书虽被分为十四章,但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往往将内容向外扩展,并无绝对的限制,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闲随兴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艺术》也好,《吾国与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因而,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的读者,自然对林语堂的著作评价极高。例如,有人认为《吾国与吾民》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不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说人生境界还没有达到林语堂那种高度的读者(如某些大学生),肯定会对林语堂的著作不以为然。林语堂在《自序》还说:“我也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实际上,林语堂写《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的时候,不仅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更多的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说话。这从前面的《编创花絮》部分介绍的成书背景就可推测到这一点。林语堂创作的读者意识很强,他在《自序》中说:“我颇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我们完全可以说,《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然而,我们很难有充足的理由说,它们也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或许,我们真应该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6
之前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林语堂的《中国人》(《吾国与吾民》),最近又读了他写的《生活的艺术》。看书名就知道林语堂老先生是个幽默旷达的人。因为此书当年在美国也以英文出版,所以书中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对他关于中国人悠闲生活的描写记忆尤深。书中提到几个十分舒适的生活方式:安卧眠床,坐在椅中,谈话,茶和交友等等。老先生十分推崇自然乐天的生活方式,并对西方过于严苛古板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比如过于讲究效率,纪律。最终老先生还是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乎人情人性,是最高档的生活方式。
其实读完了书,我觉得非常矛盾,甚至有些难以接受林老先生的观点。我的矛盾是这样的:我非常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悠闲自得的状态当中,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老先生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高于西方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入。
如果在一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因为中华的帝国无可匹敌,全球第一,所以我们自然有些自己的优越感,并诞生一种享受生活的哲学。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们在这种优越和清闲当中无可挽回的落后了,世界文明变成了西方中心。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非常紧绷的工作压力,和中国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然而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看来无论哪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清闲不得的。
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在我看来,这也仅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和少数幸运儿的幸运。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但我无法料想自己被放入一个清幽的深山老林之后能快活多久,恬淡的生活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意义,我无法相信自己可以维持这样的一个神仙般的日子直至终老。想想迈克尔杰克逊家财万贯时修建了自己的梦幻庄园,然而他并无法在自己的音乐事业消退之后继续享受自己的乐园生活,反而问题重重。在我看来,中国的很多古代哲学,都存在着消极避世的倾向,我非常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的一大软肋,而非所谓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在快活。再怎么看也有点犬儒主义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一种阿Q的幽默,圆融,隐忍,缺乏崇高感的现实主义,依仗厚重文明撑腰的些许狂妄。林老先生喜欢的脚搭在写字台或茶几上的自在已经在西方随处可见,然而发达与秩序在中国却依然在缓慢建立。抽烟饮酒在他看来是一种极乐享受和真性情的体现,但是拿烟头烫桌子却略显迂腐。在我看来,严谨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跻身发达国家以后再拾起这种悠闲哲学也不迟,到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文明的复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7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之中我们心情难免浮躁,但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我们应该清醒的去生活,不要受社会上浮躁之风影响而迷失方向。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它传授了我们快乐的秘诀,改变我们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生命生命350字读后感2023-08-15 13:30:51
护师职称晋升自我鉴定范文(精选三篇)2023-08-22 07:15:27
勾践灭吴原文及赏析2023-08-16 13:22:08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8-10 17:38:25
生命生命350字读后感2023-08-15 13:30:51
读“妈妈”有感2023-08-14 22:43:19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精选11篇)2023-08-11 18:56:43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