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十五篇))

时间:2023-08-12 16:50:32 文/黄飞老师 读后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上一章作者说到学习新教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学习时犯错误,而今天文章的重点在于“为了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

  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书中例举了很多他在教授语言语法方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让人不明深意,但我们只要将俄语换成汉语就不难理解。

  看到这些语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正式印在课文正文里,但她也带着我们仔细地从头学到尾地学习了一遍,其实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有初中的政治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一些篇章时,就采用了列出问题让我们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的方式。这也印证了作者所提到的“在历史课上和语文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学习新教材时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看来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高效,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回课的时间,增加讲解新内容的时间。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阅读可以让思考更充分,特别是持续的亲子阅读。一个较长的故事往往需要许多天才能读完,每天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对过去故事情节的回忆,还有故事前后发展的关联。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承前启后的铺垫。在一个故事讲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听完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简单印象,还有这个故事值得被书写的那些因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感受也颇多。比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讨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后进生,学生常规管理;有时还要接待家长,布置班级环境,完成大队部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我想,作为教师,每天还是应该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我读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一章节中,似乎找到学生学业落后的根源——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很多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些作业中的错误,甚至纠正的四、五遍,还是不能理解或者正确改正。我总认为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其实,读罢这一章节,我有所钝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的过程。所以,不管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重视“第一次”,在“第一次”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再比如“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建议”。和许多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一样,我也困惑,要做的事情很多,该如何着手?在这一章节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必须点滴的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教书育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使得他们获得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我们不妨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一下,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读书:怎样生活?怎样成为学生的楷模?怎样把人类积累、获取的道德财富,从年长的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轻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学生的心田?将书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提升至对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关注。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打牢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觉得颇有收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我们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收益匪浅,他把教育教学中大部分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都一一指出,针对他文章的建议,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他在第84条建议《我们的“家长学校”》中写道: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家庭和学校不仅要行动一致,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亲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在整个人生的教育阶段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它就是一幢楼房的地基,地基的深度决定楼房的高度。当前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在我从教这几年中,自己也带过了一些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不错的,但也有个别学生是让老师头痛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和所了解到的家庭教育情况,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①一种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各方面都要求严格,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要通过孩子去实现,一定要遵照家长的意愿,儿童如果做得不好,达不到家长的标准,就会受到训斥和责备。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儿童,要么处处唯命是从,做事没有主见,在大众场合不敢表现自我;要么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你叫他朝东,他偏要朝西,处处与人作对。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班级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老师找他谈话,其收效甚微,哪位老师如果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他就有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经常和老师顶撞,师生关系僵化;在家里根本不听父母亲的教诲,有一次甚至和他父亲打起架来。通过后来了解到的情况,该学生在小时侯比较调皮,父母亲经常批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局面;

  ②一种是对儿童放任自由,不管不问,儿童提出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即使儿童出现了问题,也不重视。等到孩子大了,想管理也来不及了。我带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学生在班级里的各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就是说话和行动缺少些阳刚之气,以及早晨经常迟到。我找其谈话,一问才知道他早晨起来也很早,但就是动作太慢引起的。他都能向我保证以后不再迟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与他的母亲联系后知道了他的一些情况:他的父母亲常年都在外面做事情,从小到大很多时间都在他的爷爷奶奶身边,家里人都宠爱他,对他的小毛病都视而不见,行动慢可能就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尤其是父母亲对他百依百顺,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补偿。等到上初中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缺点要求其改正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上高中时他的母亲就过来陪读,他还嫌他母亲烧得饭菜不好吃,经常与他母亲吵架;

  ③一种是对儿童进行引导教育,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对于好的行为加以表扬;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行为,不是用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而是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儿童知书答理,能适应各种场合,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不占多数。现在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主要是一学期的家长会以及刚刚开通的短信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一些好的学生而言是可以的,对于问题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正是利用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空隙,作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例如现在学生的带手机问题,学生对家长和老师说平时和家里联系,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和同学聊天,有的则是在谈恋爱。他们有些则在课堂上发送短信。老师把收上来的手机或小灵通还给家长后,不久又回到学生手里。而这些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有些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有的是管不住孩子,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会教好的,这完全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家长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思考,他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与家长进行相应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方面的谈话,让家长知道现在与学校要共同作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一些西方国家对于在学校犯错的学生,明确规定必须到自己所在的社区进行义务劳动。

  “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会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学校”势在必行,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在教育子女上需要做哪些事情,有些父母可能不太清楚。通过家长学校使父母知道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对于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化解,不会引起分歧和隔阂。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地成长,身心都健康,做一个自信、积极乐观的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差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最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未读这本书前,我是抱着“啃”硬骨头的心态,打算去“啃”这本书的。因为,一直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们的学术著作都满纸理论,很难读懂。打开书,却发现其实不然。开始几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视线,说到了我的心里。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剖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到无可救药,因而老师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强调了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在文章的最后,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秘诀,就是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脑力劳动!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本篇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完成学校各项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辈子来备课的历史老师,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本书中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能结合儿童学习的规律,举出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地指导老师们在每一个学习细节上应该如何处理,关于本书的阅读还在进行,关于教学的思考还将继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读书一样让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悦。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

  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倡导每位教师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认真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通过此书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教学理念。寻觅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的所在。读理论性的书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抱着研读的心态阅读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2、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实例,领会作者的教育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标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好阅读笔记。在作阅读笔记时,要反复体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必要时,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读书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点两语也可。这样会加深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许多事例,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观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归纳

  本书的100条建议虽然独立成篇,好像互不联系,其实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体现各篇短文之中的,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联系和总结归纳。这是阅读好这本书的关键所在。例如作者关于“课外阅读与独立阅读”的观点,分别在16页上、67页、149页下、166页下、167页上、210页中、520页等处涉及到。

  4、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论阅读什么书籍,只有读者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会引起共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特别是他文章中平易浅显的教育理论和典型生动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教育实际非常接近,能引起我们对作者提到的教育现象深深的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5、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学习优秀的经验,并非把个别的方式、方法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运用其思想,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就应取得某种信念。”

  这应当成为我们阅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对于学习优秀经验,他还作过一个精彩生动的比喻:“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无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的园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有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吧!”但愿我们都能从这移植玫瑰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结合中国实情并精选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内容而编成的。以前有听教育学老师提到过,但是却没有引起重视,这次寒假里想多学习学习,也就找出了这本书。

  实话实说,这本书中的有些教育的理念却着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尚为年轻教师的我也有一些感悟。

  我最有感触的是“阅读”,笔者对于阅读的重视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教室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提到“能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呢?”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向优秀进步的教师,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量,扩充自己的阅读范围,才能在上课的时候不因为知识的匮乏而呆板地教学。充分丰富的阅读能够补充教师纯粹的理论知识,直接对教师的讲解教学产生影响。那些优秀的教师从不说自己没有空闲时间,因为他们把他们抱怨的时间用在了阅读上。

  除了老师需要用阅读书籍的方式升华自己以外,学生也需要阅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激发思维的灵敏性,延展思维的发散性。在学习某个课程时,阅读这一类的书籍,从中所得来的知识能够为课程所服务,启发相关思考,构建知识的体系。用阅读来扩充学生相关知识面,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一种比死记硬背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学习方式。如果缺少了阅读这一环节,干巴巴地吸收着老师上课的知识,能够听懂固然是好的,但若是一下子接收不了,那么这一块的学习漏洞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在《给教师建议》中《“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这一文中提到,“阅读应当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用了笔者物理课教学的情况:提前给学生提供新学知识相关的课外阅读,等到正式的课堂上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阅读有助于学生对于公式、规则、结论以及其他概括可以有更加具象的理解。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一张网,阅读的范围越广,内涵越深,这张网就会越密集,网罗知识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我是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也是教育行业的新进教师,但是现在的我们的阅读量够么?大学时我和我的小伙伴曾做过一个古代文学史调研,众多资料显示,由于如今的科技产品,当今的大学生普遍阅读量不够,纸质书籍的阅读量也在下降,而古代文学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在用死记硬背,来配对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形式机械而缺乏自己的东西。

  我自己有的时候也会想,我的时间用在阅读上究竟有多少,是否足够支撑我未来的教育工作呢?答案显然是不足的。阅读量的不足,让我们的理论知识贫瘠的同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下笔无神韵,出口缺深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现在越来越早慧的学生,庞大的学科知识和文化背景才是对学科教学最好的备课。

  阅读就像是生活和学习的补充剂,能够完善我们看似充盈却十分虚无的心灵。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就是当你完整地读完一本厚重的书籍,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会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满足感,当你花了很多很多时间去认真看完某一个系列的书,抬头的时候,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奇妙的。阅读能够减缓你疲乏的快速生活,在书里,时间过得很慢,就像涓涓细流一样缓缓流淌,一点点浸润枯燥的生活。

  我们需要慢下来,打开一本书,不管是工具书还是文学书,用书籍来充实自己,也不必说没有时间,我们只要能够坐下来,发呆和玩手机的每分每秒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在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中,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喜欢的教育家之一,在从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同时,他著述颇丰,有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他的生平事迹可以用他的一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来诠释,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感悟最为透彻的莫过于我今天所要介绍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被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观点所震撼。现就其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储备知识,授人以渔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身要不断地学习、阅读,当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学生的或者我们所教科目的10倍、20倍时,我们才能够把新知识用更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还要了解那些跨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和化学有很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当老师能够意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时,那么学生也常常能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在他大脑里就容易激活,而不是每次上课就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经验和自己本身的阅历。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擅长教授书本知识,但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应该教授一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告诉学生们,我们老师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把解题的思维外化,让他们知道我们思考的步骤。除此之外,教授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记住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条件。

  二、多方施教,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视德育、智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专门划出土地,让学生们栽种植物,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他带学生们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同时他也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们入学前,学校里会专门开设家长课,给家长教授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让家长们科学的养育孩子,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教学中,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教学,这并不是歧视和不平等,而是让学生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标,在学习中逐渐获得自信,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拾起书卷,身染书香

  苏霍姆林斯基还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其实我们现在依然也很重视阅读,我们有小初高专门的课外读物,基本是一些中外名著。诚然,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并没有对学校要求的课外读物老老实实读过,反而更喜欢读《意林》、《读者》、《环球时报》《课堂内外》……这些在当时算是快餐式读物了,或许没有名著那样影响深远,但却奠定了我喜爱阅读的基础。我认为,阅读是一件愉悦心灵的事情,阅读初期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只有喜欢,你才会想起翻开它。不管是侦探小说、报纸、漫画、等等都可以。当然,阅读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但不要着急,不要建立宏伟的目标,每天闲暇之时,看一看,积少成多,让阅读变为每天的习惯,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阅读变成枷锁。同时,在阅读时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这不同于记笔记,而是当自己对书中某个内容,某句话产生共鸣,联想到书本以外的东西时,那么随手记录下来,这便是你读书的收获,是与别人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体悟,它将变成属于自己的智慧,丰富着自己的头脑,陪伴和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后,阅读让我们开阔眼界,让我们自我觉知,我们几乎每天都处在同一个环境中,行万里路需要时间、金钱,但是读万卷书就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一盏灯、一方桌、一本书、一支笔,就可以和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沟通交流了。

  以上是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一些感悟,“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及其著作业已闻名于世,但也有读者尚感陌生。一旦你去熟知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卓著成就,你便会对他的为人品格、超群出众的教育生涯产生一种敬慕之情;一旦你去读他那些用心血写就的蜚声国内外的著作之后,你便会对他产生一种崇敬之感。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真正的人,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的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家。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苏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是她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字统计。他对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做调查,询问他们:你们的孩子进的什么学校?在那个系?结果只有14个人回答是“师范学院”或是“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而480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是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写各种各样的总结,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的。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上记一些记录,一边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的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的令人惊叹啊!课后又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完这位老师的话,我想所有的人都应该感到很意外吧,这种境界对一名教师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值得我们深深学习的。

  对于这本书,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46条关于教育日记的建议让我感受到在教学实践中写教育日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育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宝贵财富。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因为记录的基础是观察,要想有事可写,就必须做个用心观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捕捉到细微的教育现象。写教育日记就可以让我们更有目的更细致地去观察。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观察和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以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坚持。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教育日记,并做到一辈子都在坚持。他重视对学生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实,我们上完课后,也经常和同年级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一堂课下来的得与失,有时交流得也挺热烈,只是都没有记录下来。常常也会发现学生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有趣的举动、一个灿烂的笑容时不时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一些感慨,但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淡忘。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起来,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编一串美丽的项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这段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非常容易借鉴和操作。下面就里面的16—17章节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16章中,提到了积极活动的重要性,任何课堂的组成需要有积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动中,才能有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的,在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是,学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学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智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积极的呢?我认为,首先要是有趣的,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简单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难度才能引发思考,进而引发讨论,有了思维的碰撞,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发展;再者,我们的活动应该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能被学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甜美才能引发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对我们老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活动。

  在17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给学生观察,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观察,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观察,而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现在我们学生都在用科学记录本,这很好,这种记录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也应该多带孩子走出课堂,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观察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一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差,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独立,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特意组建了读书社团,每周雷打不动的一小时共同时间,虽然才开始两周,但是和小伙伴每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感觉,真所谓经典的书籍越读越美,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教育教学这个工作,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了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读过后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准了目标。从这两次读书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书中第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关于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让所有刚入学的七岁小学生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我们强迫其中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同样,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记忆、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而有的学生对于脑力劳动感知得慢,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三分”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积极鼓励表扬他们,完善教育教学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

  本书第六条感悟较深,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我在教学中就遇到有的学生一个知识点单独给他讲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能讽刺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格外的关心他们的成长,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帮助他们辅导功课,学会换位思考。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其著作也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其文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乃至教诲。

  这些只是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国旗下关于感恩节学生代表演讲稿-感恩节演讲稿2023-08-20 03:49:17

高中经典励志演讲范文2023-08-19 22:31:58

热爱劳动演讲稿汇编十五篇)2023-08-11 02:03:31

积极向上励志演讲稿600字大全2023-08-20 09:41:53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2023-08-20 13:58:12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7篇)2023-08-13 05:38:08

二十四孝图 读后感2023-08-12 19:49:59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