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500字1
假期闲来无事,想起学校曾发了几本书让教师阅读,便找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在我又当老师的想法时便找来读,一开始是听喜马拉雅上的,空闲时间陆陆续续的听,时间比较久,故而也未记住许多。另外就是没有听过后立马反思或者记录下来与之后自己走上讲台进行对比。上周又把它找出来翻阅,并将自己的实践作为基础,进行反思。以下是我粗略翻阅过后的领悟与感想。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在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进一步开展教学,也不会在“中途”就把学生远远地落下,更加不会去抱怨哪个学生笨和差。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教师能够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们,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一开篇就讲解了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感,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我们中国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我们不能立马给孩子下评语,就说这个孩子不行,智商不行,或者怎么怎么样。每个孩子都需要照顾到,而不是我上学的时候,每个教师首先关注的是他这一科目成绩优秀的学生,再次是课上捣乱的学生。我的综合成绩还可以,英语比较差,刚开始老师还会关注我,在发现我“无可救药”之后便很少关注我了,之后的我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一直都没有。我知道那种不被关注点的心里,所以在我带班的学生,一定要给到每个人一定的关注。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略骨感。反思我这两年的教学生涯,我更多的也是关注成绩优异的以及课上调皮的学生,对中等学生的关注还不够。这也是我再次翻阅这本书时意识到的不足,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这本书立足于国外的教学,和国内还是很大的不同,时代上也不一样。但我们可以吸取一些精华部分,或者对自己有启发的,我相信自己以后还是会查看这本书的。
来看一些作者给到的一些建议吧:
一、教育理念
(一)、全面认识学生,每个人都有多个方面,善于发现人的优点
(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四)、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三)、以学生的思考,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中心
(五)、学习绝非一蹴而就,每天成长就是成功
二、新课教学
(1)、尽量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应用已学知识获得知识
a,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b,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2)、只要学生有了疑问,在逐步进行讲解,对漏点知识清仓,学生虽然没有回答,但思路却一直跟着在走
3、留出足够“自由时间”让学生充分课堂思考练习
4、以书写提纲的方式进行总结复习
三、课后
1、坚持批改作业
收集学生趋向性错误,思考错误原因
四、综合素质
(一)、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
(二)、教师必须积累供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习题和例题
(三)、建立学生档案
(四)、准备科普书籍及短文
(五)、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六)、加强听课评课
细化的一些:
1、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
2、发挥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其沉浸于脑力劳动中,享受脑力劳动的成功带来的乐趣。
3、要去点燃儿童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人。
4、每天必须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需求。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5、每节课都该抱着“我终身的准备就是为了这一刻”的态度。(这个记得很清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快走到大门的时候听到的,当时记忆很深刻)
6、注重打好学生思维中的牢固地基。
7、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游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8、对待“后进生”,要利用书记和由书记激发的活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变更敏锐。
9、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10、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作出肤浅的理解,杀死最开始的基本错误。
11、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滋养思想大河的蓬勃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造成的后果是使掌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12、学生知识模糊时不应给予评分。
13、不让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14、保持自己高度的言语素养,对学生用词也要高度敏感。
15、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观察之于儿童入阳光、空气、水分之于植物。
16、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17、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的学生们的意识。
18、赋予学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
19、运用直观性原则培养学生注意力。
20、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一个教育者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21、坚持写教师日记,记录学生的成长与自己的思考。
22、爱护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建立师生友谊,这需要巨大丰富的精神财富为资源。
23、与家长多沟通,了解儿童与自己的亲人和经常接近的人们之间的精神联系。
24、关心儿童健康。
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随着时间、实践的积累,再次翻阅这本书可能感悟会更多。也希望在之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反思自己,每天阅读,提升自身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500字2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500字3
读完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发自内心地感叹它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圣经。教育家的笔下,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一条推荐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令人深受启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看,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何家校教育必须保持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相辅相成,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互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单靠老师或者是家长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方对孩子的了解都不够全面。而通过家校的联系,使得学校和家庭能更全面了解孩子,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所以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教育者,他们一味地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对孩子只管吃好、穿好,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从教育的角度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家长对每一件事情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都对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孩子不论向哪个方向发展,家庭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家庭环境则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学校的教育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如果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再看,苏霍姆林斯基说“家校教育如何保持一致”
“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真可谓字字珠玑。“在帕夫雷什中学,20年来形成了一套全体教师跟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工作的实际方法。”“我们学校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这些做法,令我佩服,为我做好家校沟通工作指明了方向。
1、做好个别交流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谈话,可以增进对学生在家中情况的了解。特别是班级中的一些特殊孩子,其实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经历。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关心与爱心,教师应该更多地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我们班的吕乐川同学,总是不完成作业,上课精神也不大好。我便与他交流,他说家里只有爸爸,他得帮忙做家务,总是没时间写作业。我想:原来乐川是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呀!我让他尽量争取时间学习,并马上与其家长联系。没想到,他家长一说起这事,就怒不可遏,他说乐川每天晚上都上做作业做到十一点,还得拿手机去查,言语之间还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他在怪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这才知道了真相——乐川同学总是以写作业为借口,拿家长手机去玩,作业也没写。我先把事情真相告诉家长,并叮嘱他不能把手机交给孩子,然后与他合作教育,最后终于让乐川同学改正了缺点,这位家长也消除了对老师的误解,一再对我们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就不会有乐川的进步,也不会有老师与家长的互相理解、支持。
2、家长会——与所有家长的有效沟通
“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照料动物、种树、养花)。”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向我们介绍的经验。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学校抓好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本学期的家长会上,我向家长讲解了六年级这一学年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要求家长要认真配合,并表扬了学习进步之星,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会后,许多家长都向我反映了孩子在家的情况,令我想不到的是,班长江佳雯同学在校各方面表现十分优秀,在家却是写作业拖拖拉拉,家长为此头痛不已。后来,经过教育,她也有所改正。尊重、沟通、合作,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始终体现在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之中。
合上《给教师的一建议》,深感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携手合作,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500字4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收益匪浅,他把教育教学中大部分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都一一指出,针对他文章的建议,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他在第84条建议《我们的“家长学校”》中写道: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家庭和学校不仅要行动一致,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亲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在整个人生的教育阶段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它就是一幢楼房的地基,地基的深度决定楼房的高度。当前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在我从教这几年中,自己也带过了一些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不错的,但也有个别学生是让老师头痛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和所了解到的家庭教育情况,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①一种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各方面都要求严格,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要通过孩子去实现,一定要遵照家长的意愿,儿童如果做得不好,达不到家长的标准,就会受到训斥和责备。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儿童,要么处处唯命是从,做事没有主见,在大众场合不敢表现自我;要么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你叫他朝东,他偏要朝西,处处与人作对。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班级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老师找他谈话,其收效甚微,哪位老师如果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他就有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经常和老师顶撞,师生关系僵化;在家里根本不听父母亲的教诲,有一次甚至和他父亲打起架来。通过后来了解到的情况,该学生在小时侯比较调皮,父母亲经常批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局面;
②一种是对儿童放任自由,不管不问,儿童提出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即使儿童出现了问题,也不重视。等到孩子大了,想管理也来不及了。我带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学生在班级里的各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就是说话和行动缺少些阳刚之气,以及早晨经常迟到。我找其谈话,一问才知道他早晨起来也很早,但就是动作太慢引起的。他都能向我保证以后不再迟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与他的母亲联系后知道了他的一些情况:他的父母亲常年都在外面做事情,从小到大很多时间都在他的爷爷奶奶身边,家里人都宠爱他,对他的小毛病都视而不见,行动慢可能就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尤其是父母亲对他百依百顺,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补偿。等到上初中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缺点要求其改正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上高中时他的母亲就过来陪读,他还嫌他母亲烧得饭菜不好吃,经常与他母亲吵架;
③一种是对儿童进行引导教育,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对于好的行为加以表扬;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行为,不是用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而是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儿童知书答理,能适应各种场合,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不占多数。现在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主要是一学期的家长会以及刚刚开通的短信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一些好的学生而言是可以的,对于问题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正是利用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空隙,作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例如现在学生的带手机问题,学生对家长和老师说平时和家里联系,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和同学聊天,有的则是在谈恋爱。他们有些则在课堂上发送短信。老师把收上来的手机或小灵通还给家长后,不久又回到学生手里。而这些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有些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有的是管不住孩子,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会教好的,这完全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家长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思考,他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与家长进行相应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方面的谈话,让家长知道现在与学校要共同作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一些西方国家对于在学校犯错的学生,明确规定必须到自己所在的社区进行义务劳动。
“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会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学校”势在必行,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在教育子女上需要做哪些事情,有些父母可能不太清楚。通过家长学校使父母知道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对于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化解,不会引起分歧和隔阂。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地成长,身心都健康,做一个自信、积极乐观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500字5
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我从这本书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对你娓娓道来。作者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那老师的时间应该从哪里来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苏霍姆林斯基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每个班几乎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对于这些孩子,许多老师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借助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第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然而仅是这点粗浅的认识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500字6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琐碎,尤其在市里中学当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们的工作时间太长了,真的是“两头不见太阳”。早晨到校时太阳还没有出来,下午太阳下山了,她们还没有回家。其次是他们的身体状况。每次放假后第一天上班,他们都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可是用不了两周,个个都被学生折磨的面色蜡黄。一年到头,很少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笑模样。很多女班主任的脸上由于长期焦虑、生气、操心费神而布满黄褐斑。还有现在的家长也是很难缠,动不动就打12345热线反映情况,弄得老师、学校都很被动·······凡此种种,都让我对班主任这个职位望而生畏。他们除了评优树先的时候能有几个人得奖让人觉得有点成就感以外,真的让人觉得毫无幸福感可言。可是当我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反而有了一种强烈的想当班主任的冲动。它让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实是一个施展个人才能,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如果方法得当,它不仅不会带来痛苦,反而能带给我们一种幸福感与成就感,会成为教育事业快乐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这种经历的缺失会是一种终身的遗憾。于是读完书的这些日子里,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当班主任时培养学生的各种举措。
我会在教室里建一个读书角,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们喜欢的书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级里一样都统一把书“密封”在讲台旁的书柜里,一个学期都没人借阅。当然,这相比于农村中学来说,有书柜也算是一大进步了。学生只有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班级里有藏书,才能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每天早晚会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十分钟不长,但是如果能够每天坚持,坚持三年,我想这早晚的阅读量也会是惊人的。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里都会有3到4次机会在早晨读之前或放学前给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故事。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与自我表现力、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找故事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阅读量很大的活动。
真正的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关注个体差异。就如班里有一个学生A,因常年学习习惯不好、挨班主任批评渐成习惯,养成了对谁的话都“油盐不进”的状态,对每位老师的“软硬兼施”都有足够的免疫力,现在已经发展到上课就睡觉,连课本都不带了。有一段时间,面对自暴自弃的他,我也是无计可施,采取了大多数教师的态度,对其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不安中。之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育者的错误行为,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我看他听不进去课,就给他找了与历史课有关的课外书。我没有强迫他学习、听课,二是告诉他自己对他的关心,并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宝贵的年龄阶段一无所获,我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渴望他成才,让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爱。有的时候,金玉良言说多了就变成了陈词滥调,所以我就说这么多不再继续了。既然不愿意听课,那就多鼓励他看看课外书。我相信只要他看书,看的书越多,对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背景了解的越多,他就会对历史越感兴趣,上课也就越有利于引起他的兴趣,有利于他记住该记住的知识点。而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与自尊。遗憾的是,我只是他的历史老师。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对他各科进行规划,帮他重拾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进而由学困生转化为优秀生。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情怀。现在的学生太缺乏劳动了,他们除了睡觉就是上学,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他们完全没有时间与机会参与劳动,家长也缺乏这种意识并认为这是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其实适度的劳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毅力与情怀。老祖宗那句“劳逸结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误砍柴功!如果学生们都经历了良好的劳动磨炼,就一定不会出现那节课上“不愿意成为周恩来那样的人”的事情。学生们认为像他那样工作会被早早的累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他们整天坐在钢筋混泥土铸就的小房子里痛苦的学习,缺乏热爱祖国、敬仰伟人的情怀。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会利用家委会去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还会用苏所采取的友谊日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的活动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当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为普通教师要提高的也还有很多。比如丰富并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火热的语言赞美祖国的英雄儿女,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讲到英雄人物的时候,除了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外,还可以买《杨靖宇》等书籍放到教室里,这样就可以广为传阅,并激发学生去买书、读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灯。苏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错。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但教师买书并穿越也将起到一定的弥补这种缺憾的作用。
除了给教师的启迪,这本书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以及为了幼儿能够顺利入学所作的准备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浅。由于时间关系,明天再写吧!
推荐文章
广东高考排名2423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8:49
湖北高考排名1041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43:53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38:57
河北高考排名2846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4:27
内蒙古高考排名671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6 12:31:15
新疆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6 12:26:35
关于出纳竞聘演讲稿范文2023-08-23 00:08:52
神笔马良读后感300字(精瑶十六篇)2023-08-11 23:15:19
护理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精选六篇)2023-08-20 20:29:14
欢庆六一儿童节演讲稿范文(精选五篇)2023-08-21 08:10:17
神笔马良读后感300字(精瑶十六篇)2023-08-11 23:15:19
狗猫鼠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2023-08-11 22:02:02
阳光与阴影七年级读后感2023-08-24 20:54:11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21 01:28:29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2023-08-23 09:07:20
小王子读后感8篇2023-08-10 1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