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模块6教案1
【教学标高】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设想】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施过程】
一、铺垫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__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三、译读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四、内容
1、你认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
学不可以已也──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表达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高二语文模块6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
条件:
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逡笞隳镝牖
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1、始强。
2、日强。
3、极盛:
外交──执、御,百越俯首、北却匈奴。
内政──执、鞭,隳城杀杰、废道焚书。
4、灭亡:
陈涉:
人力──疲弊数百。
出身──贫苦农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国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庙隳。
陈涉(与六国比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语)。
武器──非銛。
实力──非抗。
战术──非及。
结论: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三、总结多义词
1、制:
制其兵:控制,统率
制其弊:__
制六合:控制)
增其旧制:规模
制礼作乐: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铜
金城千里:牢固
闻金声而止:锣
3、势:
万乘之势:权力,势力
攻守之势:形势
兵势强盛:势头,力量
四、析讲
1、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
2、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中国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
4、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
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
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
6、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
7、归纳主题:
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8、分析写作特点:
⑴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
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
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⑵对比论证:
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
⑶对偶、排比,广泛运用。
9、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养辐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
五、完成课后练习
高二语文模块6教案3
教学目的: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3、拟清全文结构,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识储备
A.解说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的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作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课文说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统一的。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C.基础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以下内容:
1.自学“预习提示”1——2内容,用笔勾出要点。
2.完成“基础积累”1——2题,“基础集训”1——5题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作者扣住“宇宙的边疆”这一标题,是怎样通过对浩瀚宇宙的解说来探究“宇宙的边疆”之“谜”的?
子问题1:在认真阅读全文基础上,完成下面问题。
(1)宇宙有边疆吗?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
(2)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子问题2:本文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子问题3: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子问题4: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5: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6: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子问题7: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在本文找出有关句子,简要分析。
子问题8:如何写解说词呢,写解说词又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三、课文小结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解说词也属于说明文的文体范畴。
学习要注意其特点: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关键,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高二语文模块6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体会科学的精神。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学情简析本节课是科普文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对科普文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本文比较容易,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了解有关作者加来道雄的作品及其为人,了解课文涉及到的一些宏观宇宙学的理论,了解一点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
又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取下来,就搬来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到地上之后他顾不上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的掉下来?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他想到这里,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遇事爱思考探究,常常从小事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探索品质。那他对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了解作者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研究探讨课文内容,完成重难点的学习:
1.审读本文标题,你能否推断一下文章会写什么内容,会怎么写?你的推断和作者的构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儿?
2、速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感受结构内容
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的那个事例?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5、【提问】你是否对自然界有过好奇心呢?是否也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思考: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6、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四)研究探讨:(开放型题目)
作者的成长历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五)总结
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要固步自封;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或许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后辈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取得进步。
学生作好笔记,识记基本的文学常识。
学生讨论回答:这里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别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学生回答:鲤鱼世界的幻想
爱因斯坦故事
建立实验室
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学生回答: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学生回答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
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学生回答:(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学生回答
作者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初步明了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标志性语句,梳理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去把握文章内容。
通过探讨研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联系实际生活谈收获。
板书设计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建立实验室(实践)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兴趣)
科学精神:想像力乐趣实验精神
作业设计
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他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你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怎样?(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换相思维)
教学思路这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科普文,课文是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来谈的。教学过程是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谋篇布局的特点,探讨“教育历程”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了解科学,认识要成为一位科学家,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具备哪些品质。
教学反思
本文不象其它的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大量的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对童年的两件对自己启发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诉了我们走上科学的道路的一些必备的因素(敢于质疑、对事物充满兴趣、做事有毅力),思路很清晰,主要围绕两件事展开,所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去把握文章内容,期盼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学生通过本文应该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所以能让学生发现的,能让学生说的,都尽量把机会留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学士的发言给予鼓励,对他们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及时予以引导纠正。兴趣是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
高二语文模块6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80,90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二)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二方案:抓住关键句,筛选出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所具有的特征。
明确: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
《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____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____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____,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
问题: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
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参考答案:
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
五、课堂小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推荐文章
考甘肃卫生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陕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2024-05-24 08:25:16
河北高考排名1264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08:20:34
河南高考排名285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08:15:52
河南高考排名416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08:11:58
江西高考排名1445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08:07:44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5-24 08:04:17
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五篇2023-08-13 02:52:53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2023-08-25 10:34:16
高二语文重点课文教案五篇2023-08-16 14:26:10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五篇2023-08-27 18:18:51
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五篇2023-08-13 02:52:53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2023-08-25 10:34:16
高二语文重点课文教案五篇2023-08-16 14:26:10
高三基督山伯爵满分作文1000字左右五篇2023-08-22 06:02:02
专题片疫情大考中国答卷观后感范文五篇2023-08-21 09:11:44
高中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范文五篇2023-08-18 19:05:34